低碳视域下新疆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路径探索
张一范 陈勃旭 蒋蕊蕊(通讯作者) 李凤敏
本文系新疆科技学院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低碳视域下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 202513561011)的研究成果。
基金资助: 新疆科技学院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 低碳视域下高校“ 食物银行” 模式的路径探索” ( 项目编号202513561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一范、出生年月:2003.12、民族:汉族、性别:男、籍贯:河南省内乡县、职称:学生、学历: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低碳经济和高校教育
通讯作者:蒋蕊蕊、出生年月:1995.08、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四川、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疆科技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841000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低碳理念不断普及的形势,减少食物浪费、推动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高校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文化相交融的优势,在研究“食物银行”模式的实践路径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调查显示,新疆高校食物浪费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对“食物银行”的认知度较低,还存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与宣传渠道匮乏等问题。本文以新疆科技学院为例展开研究分析,探究不同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和饮食偏好,通过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网络,对未来的政策倡导和实践路径进行展望,以期更广泛推动校园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生态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低碳校园;食物银行;新疆高校;绿色低碳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承载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推广低碳理念、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新疆高校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资源条件和社会文化,在推行低碳理念方面,既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也拥有独特的机遇。其中,“食物银行”作为一种创新型食物再分配模式,能够有效助力高校减少食物浪费,降低碳排放,因此在低碳视域下探索其在新疆高校的应用模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食物银行”模式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一)“食物银行”模式的内涵
“食物银行”是把剩余或者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科学分类处理后,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公益模式。在高校中,通过“食物银行”可以将食堂剩余的可食用的饭菜、师生捐赠的未过期的食品进行合理分配,这一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减少食物浪费,实现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银行”的功能也逐渐扩展,它已经不仅仅是食物分发的中介,更承担着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二)现状分析
本研究针对不同省份、学校及性别的千余名学生进行调研,从而了解他们对“食物银行”的认知、接受度及参与意愿。研究表明,有58.64%的受访者对“食物银行”概念不清楚,仅8.64%表示“很了解”,这说明高校对“食物银行”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在了解“食物银行”相关资讯的途径方面,有54.32%的学生是依靠网络信息获取相关资讯,有47.53%是通过他人介绍,而学校宣传仅占34.57%,说明高校关于“食物银行”的推广主动性不足。
另外,有74.69%的受访者支持在高校建立“食物银行”,79.63%的学生认可其主要功能为“减少食物浪费”,62.36%的学生关注其“推动低碳环保”价值,这表明“食物银行”具有较高的社会可接受性。
二、新疆高校推行“食物银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与构建路径
(一)可行性分析
在可行性方面,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自治区,高校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行“食物银行”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减轻生活压力,还可以减少学校的食物浪费,符合国家“厉行节约”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示范意义。
当前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节能减排、减少食物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办法,这些政策办法为新疆高校推行“食物银行”模式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支持。同时,政府也持续鼓励高校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活动,而“食物银行”模式正是实现校园食物资源节约的有效办法。从后勤管理的角度来看,新疆高校的后勤部门主要承担食堂管理、物资采购等工作。推行“食物银行”模式可以帮助优化食堂的食物管理流程,避免因食物丢弃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能够提升后勤部门的资源整合效率。
(二)构建路径
在构建路径方面,新疆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构建路径可借鉴现有的实践经验,依靠当地已有的政策土壤和特色资源,多方位合作、全方位创新,逐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性公益项目。
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在高校内部成立“食物银行”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由高校的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团委共同组成,并由他们共同负责制定“食物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负责关于“食物银行”的相关条例规章以及检查机制的制定,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此确保每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设立专门的运行团队。运行团队可以由专职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构成,其中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日常食物的收集、检测、储存和分发等工作,而学生志愿者则在空闲时间参与到宣传、组织和分发等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与多方合作。与食堂合作,食堂是“食物银行”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食堂应与“食物银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学生数量,合理规划食物的供应量,及时将剩余的可食用食物提供给“食物银行”。同时,食堂也可以根据“食物银行”的需求,调整菜品,减少食物浪费。与食品供应商合作,食品供应商可以为“食物银行”提供一些临近保质期但仍可食用的食品,高校可以与食品供应商协商,建立捐赠机制,鼓励供应商将这部分食品捐赠给“食物银行”,同时还要确保捐赠食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宣传低碳文化与“食物银行”理念。让低碳文化与“食物银行”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到食物浪费与碳排放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让学生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方式,用网络平台向全校师生宣传“食物银行”的理念和意义,鼓励大家参与“食物银行”模式的建设,提高师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推动“食物银行”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食物银行”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一)面临的挑战
1.饮食多样性导致的供需矛盾
新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饮食习惯差异显著,食堂难以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制作个性化的食物,相反制作的食物会更符合大众化的口味,而部分食物可能会因为口味不相符合而被丢弃,导致食堂档口和泔水桶经常会有剩饭剩菜,造成食物浪费。
2.文化与心理接受程度
在高校中,部分师生对“食物银行”存在误解,部分师生可能会将“食物银行”视为一种施舍可怜行为,存在抵触情绪,他们会觉得接受“食物银行”的食物有损尊严,或者会认为捐赠食物是一种多余的行为。而在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食物的新鲜度和多样性,而忽视对食物的节约,部分师生还可能认为剩余食物就应该被丢弃,尚未意识到食物浪费的严重性。
3.管理与运营挑战
在高校中,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保证“食物银行”食物的安全和卫生是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由于学校里的食物种类繁杂、数量多且来源复杂,因此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检验、筛选和储存流程,否则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需求者的身体健康,还会损害“食物银行”的声誉。此外,高校“食物银行”的运营对资金需求很大,从建立和维持食物库、购买设备、宣传活动费用等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目前高校“食物银行”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学校拨付的少量款项和社会捐赠,并不能满足“食物银行”的发展需求。
(二)对策建议
1.优化饮食供给模式,减少供需矛盾
食堂可以结合学生的民族构成和饮食习惯,设计“基础+特色”的菜单模式,基础饭菜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口味,特色窗口则提供具有民族风味的餐食,并定期轮换更新菜单。同时,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掌握学生的饮食偏好,动态调整更新每日菜品供应量,避免产生浪费。此外,还可以提供小份餐、半份餐来满足不同食量同学的需求,试点“智慧餐柜”,学生可提前预约餐品并扫码取餐,精准匹配供需,对于未售出的余量食物,由食堂统一回收并标注保质期后,及时转入食物银行渠道。
2.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文化心理障碍
学校可借助校园公众号、宣传栏、公益短片等多种渠道,着重强调“食物银行”模式的环保属性与社会价值,突显其“珍惜资源、传递温暖”的核心意义,并邀请知名校友或者公众人物担任公益大使,以此提升师生认同感。同时,举办“反食品浪费”相关主题讲座,结合新疆的地域特色,讲述粮食生产背后产生的资源消耗情况,增强师生节约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食物银行”运营流程,消除他们对于捐赠食品质量方面的疑虑,依靠设置无人值守的“爱心食物角”,采用匿名领取方式,可以避免领取者心理负担,捐赠者也可以选择署名或匿名形式,强化“双向善意”的理念。
3.完善管理体系,保障运营可持续
构建完备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准则,把好食物质量关。对于捐赠的食物必须进行严格检验、筛选和储存,防止过期变质的食物流入“食物银行”。还可以和当地的食品公司、连锁超市携手组成“反浪费联盟”,它们可以选择捐赠余量物资或者给予设备支持。同时,借助校园义卖、线上募捐等途径筹集资金,使资金用途清晰透明,以此增强“食物银行”的公信力,也可以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分拣、配送、宣传等工作,降低人力成本。
四、结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大到工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小到我们身边减少食物浪费,积极投身“光盘行动”中等。
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了大量物质和财富,警示我们更应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足发展。在高校中发展食物银行有较大的可行性,这期间既要做好宣传工作,又要保障食物银行在高校中的发展,让食物们发挥最后的“余热”,帮助到更多人。国外和国内有不少关于“食物银行”成功的鲜活案例,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食物银行的模式探索要不断创新,实事求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在低碳视域下,探索高校“食物银行”模式意义重大,前景宽广。当前此模式在观念、管理运营以及法律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通过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运营、完善法律政策等策略,可以使得高校“食物银行”能够有效减少食物浪费现象,降低校园碳排放,实现高校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未来,新疆高校的“食物银行”模式有望在更多高校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促进高校绿色低碳建设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瑶瑶,霍敬裕.食品浪费治理的国外经验和中国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5):112-119+131.
[2]迟翔宇.“食物银行”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风险问题研究[J].科学理论,2017(06):108-109.
[3] 周天军, 陈晓龙, 张文霞等.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J ] . 自然杂志,2024,46(01):1-11.
[4]王美娟,柳济琛.减少食物浪费,全球在行动[J].国际人才交流,2022(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