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资产移交转固过程管理探讨
胡涛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界面、促进低碳环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资产体量迅速增长,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变动频繁、价值较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移交转固是指轨道交通项目在建设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向运营单位移交资产,并转为固定资产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思考总结了移交转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重难点,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管理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移交转固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25年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总运营里程达10947.3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地铁建设成本极高——每公里造价约为5亿至8亿元人民币,单条线路总投资常需数百亿元。行业的迅猛发展,对轨道交通新线从建设阶段向运营阶段的资产移交与接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实现高效、平稳的过渡管理。
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产业,其资产管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其资产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变动频繁、价值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轨道交通资产在移交环节面临移交难度大、核对不易、周期冗长等显著挑战。因此,高效完成轨道交通资产的移交与转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保值乃至增值的关键环节。
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移交转固过程现状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部分已投入运营甚至待处置的资产长期未能完成转固,导致公司账面资产状况与实际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国有固定资产的清查统计、运营使用、保养管理效率。作为企业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在轨道交通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时完成资产移交转固工作,不仅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更能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为此,各地方相关部门响应政策要求,将此项工作纳入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各地各级财政部门正积极落实相关部署,深入推进在建工程转固专项工作,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移交转固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成立移交工作机构:由建设管理单位牵头,使用权属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等各方参加的移交工作机构。
制定移交计划:明确移交的时间表、范围、内容等。
编制移交数据清单:包括各类固定资产、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技术资料等的清单。
(2)实物资产移交阶段
提交移交申请:项目公司移交小组按照移交计划,向移交委员会提交书面移交申请。
组织现场清点与接收:接收小组按照移交委员会审批同意的移交计划及移交资产清单,组织相应专业人员至现场,对照清单逐项清点、接收。
签署交接备忘录:移交小组与接收小组同步签署相关管理权、使用权交接备忘录,明确移交范围、管理界限等。
(3)资产价值确认阶段
提供固定资产详细台账:移交申请需同步提供本次移交的设施设备的固定资产详细台账,明确移交的内容、主要设施设备的清单及其价值、设施设备的数量及规格型号、安装地点等。
核对资产价值:接收小组对移交的资产进行价值核对,确保与台账一致。
完成资产转固:经过审核和校验后,每项资产生成不重复的固定资产编码,实现转固。
(4)系统录入与平台化管理(若有)
采用资产移交辅助系统:将资产信息录入资产移交辅助系统,实现资产数据信息化、多方对接高效化、实物资产平台化。后续的资产数据交互与集成:与设施设备管理系统、资产日常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和集成。
二、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移交转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工程合同资料不完整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转固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资料管理体系。资产转固受阻的根源在于工程资料断链,需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料体系——前期规划至结算交付的每个阶段(含可研、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均须完整留痕。项目长周期特性要求基础资料必须实时同步更新。任何数据收集滞后都将导致转固依据链断裂,最终阻碍资产权属确认流程的完成。特别是部分工程项目人员流动时若交接不到位,更会加剧资料残缺问题,最终损害资产清单的准确性,影响资产确认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二)建设工程与财务工作不协同
现阶段,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转固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工程建设与财务工作协同不到位的问题。为尽快实现通车运营,达成社会公共效益的目标,往往新建线路的建设进度较快,而工程资料整理进展相对缓慢。解决工程建设项目与财务资料脱节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建设期的协同管理。务必落实工程资料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后期资产转固有据可依。
(三)接收单位不明确
在资产移交转固的实际操作中,一个核心难点是确定资产的最终接收单位。就接收主体而言,由于轨道交通资产具有多部门共管特性,其运营维护职责往往分散在铁路、市政、公安等多个机构,导致难以确定单一法定接收单位。另一个关键难点在于工程成本的划分方式,尤其是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方业主单位,在项目层面上,难以将成本精确地分摊到每一个具体的、独立的“资产单元”上。这种整体核算的方式,使得后续无法清晰地将项目拆分为不同的资产包,也就难以界定每个潜在的接收单位具体应该接收哪些资产、接收多少价值的资产,即接收资产的范围。这两个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资产移交转固的主要障碍。
(四)待摊费用核算及分摊难度
待摊费用指的是在工程项目投资建设中发生的,无法直接纳入某一项固定资产实体,需要采用合理方法分摊到多个固定资产上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服务类合同与设备类合同的费用分摊,服务和设备税费分摊计算等方面,难以固化明确各类资产的价值分摊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待摊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主要方法包括:
直接计入:如果某项费用与某项特定的固定资产(单体)直接相关且能明确对应,那么这笔费用就可以直接计入该资产的成本。例如,专门为某栋实训楼支付的设计费,就可以直接计入这栋实训楼的固定资产价值。
资产组分摊:如果某项费用与一组特定的固定资产有关联,但无法精确对应到单个资产,就需要在这组资产之间按比例分摊(通常依据这组资产的预算价值或账面价值比例)。例如,支付给监理整个厂区内多个单体工程的监理费,就需要按各个单体工程的概算比例分摊计入各自的固定资产价值。
整体项目分摊:如果某项费用是为整个项目整体发生的服务或建造的设施(如临时道路、围墙、整体项目管理费等),无法明确分配到具体的单体或资产组,就需要按照所有最终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原值比例,将这笔费用分摊计入所有相关资产的成本。
然而,实际操作中的核心难点在于待摊投资费用的精准归集与分摊:待摊投资项目本身的整体性质往往决定了很难清晰、准确地判断某笔费用直接对应到特定资产。这种人为的归类判断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导致了待摊投资费用的归集、核算和分摊工作相当困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待摊投资费用的核算工作复杂化,进而影响后续资产价值分摊的准确性。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移交转固过程管理优化措施探讨
(一)重视资产移交及管理工作
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转固工作的重要性和其中蕴含的挑战,并主动承担起管理自身资产的职责。具体来说,轨交公司总部、项目具体的建设单位以及未来的运营单位,需要及时、清晰地向承担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传达关于转固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政策精神,着重强调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时间紧迫性。通过这样的沟通,旨在增强各方(尤其是承包商)的主体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后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涉及方工作责任
由于移交转固工作,涉及部门、单位、人员多,协调难度大,包括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合同承包商应主动担责,进行前瞻性谋划,整体推进项目方案。资产投资主体,需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其中建设单位应着力优化自身的工作职责角色。对于涉及多个产权单位,所建设资产将移交多方使用及运营,比如涉及铁路、市政、公安部门等的工程项目,建议采取专业化的手段,聘请专业人员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以资产分类目录为基础,明确各类资产折旧年限,设定原则和规则,协同配合落实资产实物与财务资产卡片的要求,从而加强资产卡片标准化管理。这份报告需要清晰阐明拆分的依据和方法,将工程总成本合理、公平地分解到各个产权单位名下。此外,还需加强政策制度的宣传普及和人员的培训教育。重点是提升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及相关业务人员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管理
在当前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移交技术正日益成为轨道交通资产移交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该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对新线建设工程中的资产信息进行精准、完整地记录和描述。这将显著提升移交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数字化移交技术带来的益处不仅限于移交环节。它还能为移交完成后的长期资产管理提供便捷、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有力支持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新建线路工程的移交转固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协作的复杂任务,内部需要基建部门、财务部门、运营部门紧密配合,对外部也需要合同承包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方的协调联动。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必须依靠所有相关方的重视与通力合作。在推进过程中,各方均需建立全过程工程资料管理体系,确保建设资料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并规范登记台账,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同时清晰界定并落实各自的主体责任,尤其要压实和强化转固工作的绩效管理职责,并持续提升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四、结语
新建线路工程的移交转固工作,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资产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成效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和管理效能提升。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求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深入项目一线,实地了解工程进度,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这种深入参与的目的在于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其次,在移交转固的具体操作层面,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移交时间点、规范核算与分摊待摊投资费用、精心编制移交转固所需的工作底稿。最终,通过重视并做好移交转固和后续的资产日常管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的主体责任、提升财务管理与核算水平、强化资产日常管理,以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等系列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2025年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5,28(03):207.
[2]程红灵,徐磐.高校在建工程转固过程中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1):37-39.
[3]白金芳.行政事业单位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2.0,2024,(06):57-59.
[4]屈玲.新能源项目在建工程暂估转固的案例探析[J].商业会计,2021,(1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