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招商引资精准化策略及营商环境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扩大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举措研究”
(项目编号:2023YB008)
王晓燕
【摘要】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招商引资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甘肃在吸引外部投资过程中仍存在产业匹配度不足、招商方式传统化、营商环境优化空间较大等问题,亟须探索精准化招商路径并构建与之适配的营商环境支撑体系。本研究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和营商环境评价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甘肃招商引资的现状特征及制约因素,提出差异化产业筛选模型、数字化招商工具应用等精准化招商策略,并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维度构建营商环境优化体系。研究不仅为甘肃提升引资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精准招商—环境优化”协同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招商引资;精准化策略;营商环境;支撑体系;甘肃省
引言
近年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地区慢慢变成产业迁移和资本布局的主要承接地。甘肃处在西北和中东部地区中间,地理位置重要,资源特色鲜明,但招商引资实际操作当中依然面临诸多现实掣肘。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招商手段造成项目落地速度慢,产业协同效应差,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行政效能,要素供给等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同发达地区比较仍有差距,制约了优质资本持续涌入。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或者成熟经济圈的招商模式上,对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独特性考虑不够,特别是“精准化”和“营商环境”双轮驱动方面,理论探究比较匮乏。鉴于此,本研究立足甘肃省情,通过系统整理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怎样依照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根基,塑造更具有针对性的招商方案,配套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服务体系,希望给甘肃达成引资数量和质量双增长给予可行途径。
一、甘肃省招商引资现状
(一)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取得了某些成果,招商布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空间角度来讲,省内各个经济板块的引资结构和产业重点有所区别,核心经济区凭借政策及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成效显著,而部分资源型地区依旧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新兴领域项目比较少。在行业分布层面,能源,原材料等基础性产业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招商突破仍显不足,而且,从投资主体结构上看,省外资本多以某种类型的企业为主,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这也体现出招商来源多元化方面仍存有欠缺。
(二)招商引资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甘肃省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展开,但在精准化与持续性方面仍面临挑战。一是招商模式上,有些地区依旧存在项目同质化情况,未能根据当地的产业根基和资源特点去做差异化的安排,一些引入的项目与当地经济的协同作用不大。二是营商环境中的关键部分,像是审批效率、融资支持力度、市场准入便利度等方面,与投资者预期存在差距。从而使得项目的进驻速度和后期发展的潜力受损。由于区位情况,人才积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在招商当中碰到较大的阻力,必须经过改善附加政策和加大要素供应力度的方式来增强吸引度。总的来说,甘肃的招商引资工作处在由量变到质变转换的关键阶段,格外重视精准处理和系统扶持。
二、精准化招商引资策略设计
(一)基于区域特色的靶向产业筛选机制
甘肃省招商引资工作要创建起科学系统的产业筛选模型,着重考量区域要素禀赋与产业发展是否相适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构建包含资源条件、产业根基、市场潜能、环境承载力等诸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找出每个区域最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针对省内的不同经济板块,要采用差异化的产业定位策略,核心经济区可侧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资源富集区应促使传统产业朝绿色方向转型,生态敏感区要严苛约束产业准入标准,而且格外要留意,在产业挑选环节一定要创建起动态调整机制,定时评判引进项目的实际收益和带动效果。
(二)数字化赋能下的精准招商模式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给改善招商引资精准度供应了新的技术途径,搭建起全省统一的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把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关键信息汇集起来,就能做到招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具体应用方面,产业链图谱技术可以精准定位各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断点和堵点,给补链强链给予精准指引。招商热力图则可直观体现不同区域的产业承载力和投资机会,便于投资者迅速锁定目的区域。而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潜在投资者做画像分析,可以实现招商信息同投资需求的智能匹配,明显改善招商对接效率。这些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会有效地转变传统粗放式招商模式,促使招商引资工作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区域协同的差异化招商路径
甘肃地域宽广,各地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招商引资工作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实际操作中,要细致分析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计划,省会兰州及其周围区域要利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着重吸引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高端项目,形成科技创新高地,招商引资的时候,要重视引进技术引领型的龙头型企业,带动整个创新链的发展。
河西走廊地区要抓住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河西走廊风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优势条件,应围绕新能源发电、储能、输配等环节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招商方式上,可以采用“基地+项目”的方式,先建好专业化产业园区,再有针对性地引进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还要注重引进新能源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的项目,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陇南地区需依托当地较为丰富的农业及文旅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项目。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要着重引进那些具备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运作经验的企业,从而优化产品的附加值。在文化旅游方面,可采用“文化IP+产业”的招商模式,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引进。
想要让差异化招商策略得到有效落地,就得形成跨区域的利益分享机制,可以尝试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把跨区域合作项目所创造出来的税收,GDP之类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给不同的地区,这样就能防止出现同质化的竞争现象。还要建立一个全省范围内的招商信息共享平台,促使各个地方的招商资源得到更好的调配,在更大的区域内,也要看重和周边省份之间的产业协同情况,一起塑造起区域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可以试着创建起跨省的产业联盟,举办联合性质的招商活动等等,以此来增进整体的竞争实力,做到互利共赢。
三、营商环境支撑体系构建
(一)制度环境优化与行政效能提升
完善的制度环境是吸引并留住优质投资的重要保障,甘肃省要努力营造更为透明、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重点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行政审批方面,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对项目从对接洽谈、落地建设到直至产运营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建议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的工作模式,大幅度压缩项目审批周期。在政策制定环节,要建立涉企政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保证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法治环境建设也不可或缺,要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商事纠纷快速解决通道,在监管执法上,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知识产权保护应成为重点。建议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还要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守信企业给予更多便利,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二)市场环境完善与要素保障强化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融资支持方面,建议设立省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素保障方面,应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供应机制,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用地指标倾斜。人才保障方面,可以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要同产业发展相协调,重点改善国际货运通道创建,给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给予恰当补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要加快创建起覆盖主要产业集聚区的冷链物流网络,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创建也很关键,应当促使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重点园区实现全覆盖,给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会服务配套与创新生态培育
优质的公共服务属于营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育医疗方面,可在重点产业园区附近设置优质学校和医疗机构,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生活配套方面,要完善商业,文化,休闲等设施,优化区域宜居宜业的环境。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可创建“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专利申请,成果转换等专业服务。创新生态培育对于吸引高质量投资十分关键,可以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可以设置产业创新引导基金,扶持企业攻克关键技术,而且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给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在成果转化方面,要创建更为畅通的转换通道,改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速率。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甘肃省招商引资精准化策略与营商环境支撑体系的协同构建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建立差异化产业筛选机制、创新数字化招商模式、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完善的制度环境、市场要素保障和社会服务配套构成的三维支撑体系,为项目落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研究不仅为甘肃省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其方法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具有借鉴价值。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招商引资模式创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招商路径等方向。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省作为重要节点省份,其招商引资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持续跟踪研究并动态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贾洪文,石芯月.省域视角下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基于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03):113-121.
[2]何淼,王蔚然.建立面向需求的政策支撑体系[N].中山日报,2025-05-21(002).
[3]张三保,赵可心,张志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量化评估与横向比较[J].珞珈管理评论,2023,(01):32-52.
[4]尚杰,王冰雅,李婧.甘肃庆阳: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N].《光明日报》,2025-04-02(004).
[5]李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腾飞[N].兰州日报,2025-02-12(005).
[6]崔亚明.为招商引资聚智聚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N].甘肃日报,2023-0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