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企业物流网络对农村消费结构演化路径
 

企业物流网络对农村消费结构演化路径
课题来源: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海南企业物流网络对农村消费结构演化路径研究》hnjmk2023205
陈声廉 林麟

      【摘要】在城乡融合和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企业物流网络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瓶颈。本文以“物流网络—消费结构”关系为主线,分析了农村地区物流触点覆盖不足、配送成本高、商品供给结构单一等问题,揭示物流体系对消费结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在演化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视角下,构建“物流供给—消费响应—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拓展村级站点、推行统一配送、引导平台供给下沉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实证研究表明,优化物流网络可有效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由基础型向品质型转变,为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农村消费提质扩容提供现实路径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企业物流网络;农村消费结构;演化路径
引言
      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与扩大内需政策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物流网络滞后却成为制约农村消费演化的核心瓶颈,物流体系不完善不仅影响商品供给的可达性与时效性,还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选择与结构跃升,因此探究物流网络与农村消费结构之间互动机制,厘清其演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物流网络—消费结构”为主线,基于演化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视角,构建涵盖物流供给、消费响应与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空间计量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区域案例开展对比分析。研究重点在于揭示物流网络在不同的空间和发展阶段差异化塑造农村的消费结构机制,为企业改善物流布局,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农村消费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一 、以网络拓展为基,揭示农村消费制约因素
      (一)物流触点覆盖不足
      目前企业的物流在农村末端覆盖还是以乡镇为主,村一级尤其是自然村组的触达率较低,大多数自然村缺乏固定的收发点,村民要到邻村或者乡镇去拿快递,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双重叠加。在运营模式上,物流企业普遍采取粗放的“以点带面”扩张战略,没有根据农村居住分散的情况进行规划,很多低密度村庄长期无人服务。在服务能力方面,既有的村级网点普遍面临运营人员流动率高、设备简陋,只能做基本的投递工作,无法实现退换货、冷链暂存等多元化的需求。这种网络覆盖稀疏,功能单一,导致商品配送效率低的现状,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更注重的是物流的便利性而非商品品质,从而抑制了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二)配送周期成本过高
      当前农村物流面临时效滞后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制约。路况复杂,运输距离长,订单密度低,绕路多,空载多,单票成本高,平均送达周期达3~5天,空载率居高不下。高时效商品很难保证,部分物流企业依然采用“村干代投”或者“邻里代收”,流程不规范,不仅差错频发,引发投诉,还普遍存在末端收费现象。个别情况下运费甚至超过商品价值。高时间和金钱成本双管齐下,农村居民对大宗,高端商品消费变得谨慎,制约了结构性升级。
      (三)商品供给结构单一
      从商品供给来看,目前农村物流服务主要集中于低价的标准化商品,快消品、服饰、农资等易流转商品。家电、家具等大件耐用品和服务类商品覆盖率很低,物流网络无法承担大件商品送装、维修和退换货,造成断链,消费者面对高价值商品顾虑重重,选择放弃,部分企业对农村市场定位低,仍然把低价低质当作供货主线,忽视中青年和返乡人群对高品质消费增长的需求,造成供需脱节,消费结构长期停留在基础阶段,升级动力不足。
二、以结构转型为要,构建物流赋能对策体系
      (一)拓展村级物流站点
      当下农村地区诸多自然村物流服务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受制于成本约束,缺乏下沉至自然村组的内生动力。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在选址上优先选择中心村,交通便利村或者人口密度较高的村组,可以利用村委会,超市,小卖部等已有场所,做到功能叠加,资源共享,防止重复投入,在创建标准上,站点不仅要能完成快递收发,还要有冷藏小件,生鲜暂存,电商商品展示等复合功能。运营方面,应引导返乡青年、村干部、快递员等熟悉本地环境的人士参与站点管理,并给予培训、设备补贴等政策支持,提升站点运营稳定性,增强群众信任感。探索“快递+电商+农产品上行”一体化运营模式,把站点变成区域物流微枢纽,既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又构建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形成双向流通闭环,增强农村站点经济可持续性。
      (二)推行区域统一配送
      要解决农村物流企业“各自为战、重复送货”的问题,关键在于构建县域一体化配送体系,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做到集约化经营,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建立区域物流协调平台,汇聚快递、电商、农资、农产品、社区团购等多种物流需求资源,支持多家企业共同创建并使用县域中转中心以及乡镇配送网点,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线路重叠的现象;在运作机制方面,实行“统一干线运输+分区集中配送”,由各个企业共同分享干线车辆和转运中心,统一将货物从县级集散中心送到各个乡镇或者村点,再由末端统一人员进行分拣,派送,从而提升单车效率和人员利用率;同时对于一些比较偏远地区,可以采用“定点、定时”的配送制度,结合农村集市日或者合作社活动日进行集中派送,既保障服务质量,又控制运营成本。此类模式通过降低物流运营门槛,可吸引更多企业下沉农村,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的消费渠道和商品选择空间。
      (三)引导平台下沉供给
      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难点是供给质量与品类同步升级。当前电商平台企业在农村市场的投入不足,商品结构单一、服务保障弱。首先,建议大型电商平台设立专门的农村商品运营部门,优先把家电、家具、母婴、医疗、教育等品类列入“农村优供目录”,配合政府补贴或通过外包服务,形成“送装一体、售后上门”的服务网络,破解大件商品没人安装、坏了修不了的难题。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农村的消费偏好和节奏,搞“按需配置”式供给,比如设立“农村热销榜”“村级拼团专栏”“定制预售专区”,鼓励多品类、阶段化、弹性供货,提升下沉效率。最后,引导本地供货商,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合作社对接平台,给予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之类的优质内容,优化平台供应的差异性和本地化水平,为保证信息可到达,交易安全,可以在村级物流站点或者村委会设置“平台服务角”,提供代下单、售后咨询、商品展示等服务,增强农村居民对平台购物的信任与依赖,进一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三、以协同联动为径,推动演化路径落地转化
      (一)强化政企合作推进
      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不能仅靠市场自然演进,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主动制定适合当地农村地形和人口特点的物流网络布局方案,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域和乡村年度发展计划,优先支持县乡道路硬化、村口货车停靠点、小型仓储中转设施等项目。二是设立专门的财政资金,对企业在村级设点、集配、开通冷链、培训配送员等行为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税费减免。在工作机制方面,可以由发改、农业、商务、交通、邮政等相关部门以及物流、电商企业组成农村物流推进协调小组,定期沟通运行情况、资源整合、服务调度等问题,防止政出多门、资源分散。可以鼓励实行“政府搭台、企业跑路”的运营模式,比如政府投资建设县域公共物流中转中心,企业负责日常运营,统一调度干支线运输,提高效率,减少多头运输的成本。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使物流运营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配送时效。
      (二)建立村级服务体系
      建立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要将服务网络下沉到村一级,做到“服务可达、功能完整、运营稳定”。实际操作中,由村委会牵头,将村部的闲置场所、农村信用社的空房、超市等整合起来,作为物流服务站点建设的基础,再引入电商平台或者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植入,提供快递代收发、电商自提、代下单等基本服务,逐步拓展到政务缴费、农技服务、快修代购等综合功能。在人员方面,优先鼓励返乡青年、农村电商从业者承包经营,保证熟悉环境、服务可靠,由企业提供扫码系统、操作设备和服务指导。站点运营初期,要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和业务倾斜,比如统一配送优先走站点,农村电商活动向站点倾斜等,增加站点的运营活力,县乡物流企业与村级服务站点签订稳定的配送协议,定期配送,按量结算,打破“配送看人情、服务靠关系”,让村民享受便利、规范、长期的物流服务。
      (三)培育消费参与环境
      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既要“货能到”,更要“人敢买、会买、愿买”。一是广泛开展农村数字消费能力培训,将电商购物、退换操作、快递识别、网络安全等内容,纳入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不仅要办好集中培训班,也要结合广播喇叭、村务公开栏、小视频推送等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提高普及率和接受度。二是加快农村数字支付普及进程。鼓励银行、电信、平台等联合在村级站点安装自助缴费终端,推广“扫一扫付款”“刷脸支付”等简便模式,为老年人设置简化页面和“一键付款”功能,降低使用门槛。三是建立村内互助型电商服务小组,如“代下单互助队”“农村电商服务岗”,由熟练村民或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帮扶老年人和数字能力弱者完成商品选购、比价、下单和退换,增强全村参与度。四是引导农村信用体系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发基于农户经营行为的信用产品,实现“先消费、后付款”功能,提升农户在大宗商品上的消费信心。

四、结语
      本文就企业物流网络怎样影响农村消费结构演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详细梳理出目前农村物流存在覆盖不足、成本过高、供给单一等问题,指出物流体系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升级的重要障碍,文章从结构优化、路径重构、协同机制三方面提出对策,强调政府、企业、村级组织和消费者多方协同发力,推动物流体系与消费结构协同演进,凭借典型案例加以印证。这些实践成果为破解农村消费升级的物流瓶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市场提质扩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勇,陈辉.物流企业网络优化与供应链效率的关系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J].商业经济研究,2024,(14):72-75.
[2]王加辉.数字化背景下城乡物流网络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路径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4,(05):110-111.
[3]黄淼.城乡物流网络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3,(21):97-100.
[4]刘丽.电子商务下快递企业物流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J].中国储运,2023,(11):161-163.
[5]潘剑锋.大数据背景下快递企业物流网络优化路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07):61-62.如“代下单互助队”“农村电商服务岗”,由熟练村民或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帮扶老年人和数字能力弱者完成商品选购、比价、下单和退换,增强全村参与度。四是引导农村信用体系与电商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