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良心谷营销战略优化研究
——基于SWOT模型
牟鹏东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机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本文以新泰良心谷有机农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模型,结合相关资料与信息,系统评估新泰良心谷有机农业园区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维协同”营销战略优化路径。为新泰良心谷有机农业园区的营销战略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有机农业园区;SWOT模型;营销战略优化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经历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的结构性转型。有机农业园区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承载平台,不仅承担着农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功能,也在引领产业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面对有机农业市场竞争加剧,营销战略的系统优化成为有机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新泰良心谷有机农业园区为案例,聚焦其在营销体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瓶颈,运用SWOT模型,探讨其品牌建设、产品升级、渠道拓展与传播优化的可行路径。
一、新泰良心谷营销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价值感知不足
新泰良心谷的有机产品虽已形成一定市场溢价,但在品牌价值传递与消费体验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零农药、零化肥”的理念已初步获得市场关注,但仍有消费者对产品理念认知度不足,导致价格认同度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落差。此外,园区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线下门店与展销活动,辐射范围有限,在下沉市场的获取效率较低,消费者购买的时间与便利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即知即买”的新型消费偏好。
(二)渠道体系支撑不足
目前,园区主要依托线下农旅场景和传统零售,尚未建立系统化的线上营销与销售体系。虽然部分产品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以“泰皇菊”等品类上架,但缺乏品牌统一管理,产品种类单一,线上影响力较弱。亟待解决的是,园区缺乏“入口级”渠道建设,未形成自有商城小程序、社交平台矩阵等数字触点,线上消费便捷性和品牌曝光度均有待提升。园区亟须构建与“即搜即购”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数字化营销体系,实现从品牌认知到消费决策的无缝衔接。这要求改变传统被动等待的销售模式,通过全渠道布局建立精准触达消费者的能力,在用户产生购买意向的第一时间完成转化闭环。
(三)品牌传播机制薄弱
目前,新泰良心谷传播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品牌建设与文化表达。园区在品牌形象打造、内涵挖掘和传播内容构建方面基础薄弱,尚未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底蕴与良心茶饮的独特优势,也未形成可识别的视觉标识与品牌主张。现有包装风格趋同、广告调性模糊,致使消费者难以建立清晰的品牌联想,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和品牌缺乏明确认知,市场区分度与品牌黏性均有待提升。
二、基于SWOT视角下新泰良心谷营销能力分析
(一)优势
1.有机品牌体系成熟,生态价值突出
新泰良心谷为科学种植农作物,特聘香港专家对土壤进行科学分析。构建了以“零化肥、零农药、零花招”为核心的有机产品生产策略,获得国家有机认证标识,并在公众心中建立起明确的绿色认知定位。其产品涵盖有机大米、有机绿茶、有机杂粮等多个系列,逐步形成区域农业品牌集群效应。
2.“公司+合作社+农户承包制”组织架构稳定
新泰良心谷采取“公司+合作社”统筹下的双平台共建模式,构建起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联农带农机制。构建起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辐射带动农户625户,1180名农民,人均增收1.7万元。该模式有效打通产前服务、产中管理与产后销售,强化了农户对标准种植与规范交付的接受度与执行力。
3.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新泰良心谷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依托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的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了覆盖播种、施肥、有机防治、收储全过程的技术操作规程,推动有机种植从“经验式”向“标准化”升级,为复制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二)劣势
1.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
目前新泰良心谷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空间有限。同时,缺乏专业化的品牌设计与系统性的产品开发,使得市场竞争力尚未充分释放。
2.融资能力弱,资金链紧张
有机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特性,传统金融机构对其风险评估较为谨慎。良心谷目前融资仍依赖政府专项资金与自有积累,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靠补贴维持、靠自筹扩展”的资金模式难以满足园区在基础设施提升、智能设备引进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持续性投入需求,进一步制约其高质量发展进程。
3.农户参与程度不均,标准执行波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高素质农民是标准执行的关键因素。虽然园区已制定统一种植规范,但农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生产环节仍依赖个体经验,影响整体产品质量稳定性。维持有机认证标准在分散农户中的执行难度大,监测与管理成本高。
(三)机遇
1.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增强
随着《“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有机产品认证与标识管理办法》等政策实施,有机农业在土地流转、税收减免、认证补贴等方面获得实质性政策红利,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新泰良心谷作为典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具备优先对接政策资源的主体资格优势。
2.健康消费升级趋势显著
“绿色、有机、低碳”已成为中产阶层和新型城市消费群体的重要选择标准。随着大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结构关注度提升,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农产品支付溢价,园区产品具备明确的市场契合度与传播潜力,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品牌传播提供需求基础。
3.数字平台扩容带来渠道红利
近年来,直播电商、社区团购、小程序商城等新兴数字平台快速渗透乡村市场,为农业主体开辟了新的销售路径。对于良心谷而言,借助线上渠道不仅能突破传统销售对地理半径的依赖,还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直连消费者。
(四)威胁
1.外部竞争加剧,区域同质化明显
随着各地纷纷将有机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类似“农业+康养+文旅”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同质化园区呈现出“多点开花、缺乏差异”的竞争格局,导致产品类型、服务内容与体验方式高度趋同,区域间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2.有机认证门槛提升,运行成本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有机认证体系不断规范化与严密化,不仅对产品源头可追溯性、用药记录、环境监测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加强了日常抽检与动态监督机制。部分农户因标准理解偏差、执行不到位,难以持续通过年审与复检。
3.营销机制滞后,品牌传播力弱
尽管园区已初步建立自主品牌,但整体营销策略仍偏传统,渠道依赖线下推介与口碑传播,缺乏线上引流、内容营销、社群运营等新媒体策略。在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选择多元的环境下,园区品牌的辨识度与传播力不强,影响市场扩展速度与品牌黏性。
三、新泰良心谷营销战略优化路径建议
(一)打造文化型品牌形象,提升价值认同感
新泰良心谷虽具备较高的有机种植标准与绿色生态基础,但品牌识别度和传播力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品牌文化资产。亟须在“良心农业”总体愿景下,重塑品牌价值主张,构建统一的品牌叙事与视觉识别体系。建议围绕“良心农业”理念,围绕“良心农业”“泰山生态”等关键词,打造兼具地域记忆与时代感的符号矩阵,增强品牌的情感感染力和文化归属感。同时推动“主品牌+子品牌”布局,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市场适应性,实现品牌从“功能定位”向“文化归属”的跃迁。
(二)丰富产品结构,培育高附加值业态
当前新泰良心谷仍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偏低,缺乏深加工与场景化供给能力。园区应大力推进产品形态多元化与功能化,实施纵深加工与横向场景融合的双轨策略,系统提升产品链与价值链。一方面,可聚焦“有机+健康+便利”方向,开发有机代餐粉、有机功能茶饮、有机即食杂粮等高频快消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农旅资源,推出“农事体验+产品套餐”“康养服务+伴手礼”等复合型供给方案,延伸产品价值链条,打造“产品—体验—情感”三位一体的消费闭环。
(三)构建全域渠道生态,打通销售闭环
新泰良心谷目前销售网络依赖线下展销与园区农旅消费,缺乏线上平台与数字渠道支撑,面临“销售半径有限、市场获取成本高”的现实瓶颈。针对该问题,应构建“平台+社群+场景”融合型渠道体系。一方面,依托小程序商城、社区团购等低成本电商工具,打造自主线上销售平台;另一方面,深度整合园区“吃、住、玩、购、学”资源,构建以田园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消费体验链条,提升“即景即购、即游即复购”的转化效率,形成渠道上的纵深闭环。
(四)激活用户传播动能,构建数字社群场域
在传播方面,新泰良心谷当前仍依赖传统线下推广,其亟须从传统单向宣传转向数字互动与用户共创,重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应打造“内容+社群+口碑”的传播机制,强化品牌人格化表达与文化内核讲述,提升消费者参与感。可以引入短视频栏目化内容、邀请农旅达人直播探访、组织节气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展内容边界。同时,构建品牌私域流量池,强化与消费者的长期情感连接,实现“用户即传播者”的内生传播动力,增强品牌韧性与社会信任。
四、结论
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价值导向、品牌导向转型,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绿色发展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承载体,有机农业园区的营销体系水平直接影响其产业效益与品牌认同度。新泰良心谷通过前期探索,已初步建立起品牌架构和服务网络,为同类园区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但面对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园区仍需在传播体系和渠道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只有将市场导向与用户需求深度结合,推动营销创新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打通从产品到品牌的价值转化通道,为有机农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参考文献
[1]温涛,田晓晖,龚斌磊,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颁布实施笔谈[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2025-06-04].
[2]王泽林.新泰市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0.
[3]洪习严。基于博弈视角“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经营模式的稳定性研究[D].贵州大学,2023.
[4]俞佳俐,黄怡弘。“党建+”引领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OL]。农业科技管理,1-5[2025-06-09].
[5]周俊颖.生态农业视角下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发展与质量保障研究[J].农业经济,2024,(10):137-139.
[6]徐亮,朱晶,王学君.开放条件下我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转型方案及其经济影响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01):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