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黄郑颖
【摘要】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核心突破口。然而,制造业长期以来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大量的碳排放,使其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征程中的重点关注领域。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的必然选择,更是制造业自身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文章深入剖析“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所面临的多维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双碳”目标;制造业;绿色转型;挑战;对策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量,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4年位稳居世界首位,但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背景下,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对策展开深入研究,这对于推动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助力我国达成“双碳”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碳”目标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产业升级
“双碳”目标推动着制造业探寻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方面优化路径。其通过引入绿色制造技术与相关设备,以此提升生产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水平,进而促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这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双碳”目标提出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持续加大针对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的研发投入,由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升级转型。
(二)促进节能减排
制造业是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制造业正采取有效举措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倒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能源等手段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这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达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局面。如钢铁企业,其通过运用先进的余热回收技术以及高效的脱硫、脱硝设备,以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充分展现了绿色转型的示范效应。
(三)提升企业形象
积极响应“双碳”目标且推进绿色转型的制造业,是能够向社会传递出其重视环境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的主体,进而赢得消费者、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信任。这对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极为有利,还能够增强品牌价值,吸引来更多的优质资源,为企业长远发展筑牢基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领先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等系统性举措,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转型,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环保先锋的企业形象,为其赢得市场先机和持续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达成“双碳”目标属于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所需。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支柱地位,其朝着绿色方向转型,对于达成国家“双碳”目标来讲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制造业对“双碳”战略予以响应,推动绿色转型工作的开展,这是顺应国家发展整体趋向、将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具体展现形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达成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助力作用。
二、制造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
在我国制造业领域中,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其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强度也较高。如钢铁行业中矿石开采、选矿、烧结、炼铁以及炼钢等环节,均需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使其成为工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高耗能产业占比过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双碳”目标推进中面临巨大压力。传统制造业要想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涉及生产体系重构、技术路线革新、设备迭代升级以及劳动力结构优化等多维度变革,面临着经济效益与减排目标的双重压力。
(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技术已然成为推动制造业朝着绿色方向实现转型的关键核心驱动力。然而,我国制造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以及研发资金上相对有限。其根本是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制造业侧重于短期效益,对于绿色技术研发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与之相关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既懂制造工艺又掌握低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此外,我国制造业在碳捕集、封存、高效节能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且自身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构成上,煤炭以及石油类化石能源占比较高,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占比偏低。如2023年,我国制造业化石能源消费占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7.5%,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占比不足22.5%。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制造业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此外,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在清洁能源的开发、输送以及存储环节存在发展瓶颈,制约了清洁能源在制造业中的广泛运用。
(四)绿色转型运营成本较高
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工艺改进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这无形中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方面,绿色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其研发和购置成本较高。例如,企业若要采用碳捕集还有封存技术的话,就需要建设捕集设备以及输送管道,无论是设备采集还是后期运营、维护都是笔不菲的开销。另一方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对现有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改造,这无疑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此外,针对员工开展的绿色技能培训,同样也需要企业来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成辄数百万的绿色改造费用,导致其转型进程明显滞后。即便是部分企业具备进行绿色转型的能力,可是在短期内,这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绿色转型阵痛期”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1.淘汰落后产能
政府需要着重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处在低水平且存在重复建设状况的项目的淘汰力度,具体可通过提升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一举措,来严格对新增的落后产能加以限制。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以及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关停处理。与此同时,要鼓励企业借助兼并重组以及技术改造这类方式,对产业布局予以优化,提升产业的集中程度,进而达成规模化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促使单位产品的能耗以及排放得以降低。
2.培育新兴绿色产业
进一步强化对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这类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工作,同时加大对其支持的力度。政府能够借助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并且给予税收优惠,再加上土地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此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而推动该产业实现较为快速的发展态势。激励企业在新兴绿色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促使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而能够切实掌握核心的技术,最终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兴绿色产业集群。
3.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传统制造业应积极推动绿色化改造事宜,率先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对生产流程加以优化,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率,进而让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得以降低。比如,钢铁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转炉炼钢技术还有连铸连轧技术等,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建材企业通过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降低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以及碳排放,化工行业:实施反应过程强化与能量梯级利用。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1.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以及企业都应当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政府设立国家级绿色技术研发专项基金,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研发。企业则转变传统运营观念,适当增加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比重,完善研发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共同攻克绿色技术难题。
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完善绿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校依照市场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输送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绿色技术人才,以此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给予智力层面的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企业内部现有员工所开展的绿色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员工所具备的绿色技能水平,另外还可以建立绿色技能与薪酬挂钩制度,为绿色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筑牢坚实的基础。
3.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
为加速绿色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建议构建多层次国际创新合作体系
为加速绿色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建议构建多层次国际创新合作体系。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管理经验,依据我国制造业的实际状况来对其加以消化吸收,进而实现再创新,以此促使我国制造业的绿色技术水准提升。大力鼓舞企业跨国联合研发,技术引进转化,参与制定国际绿色技术标准,推动中外标准互认机制。
(三)调整能源结构
1.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其在制造业能源消费占比。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舞制造业着手建设分布式的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场等,进而实现能源全部或部分自给自足。同时,还要强化清洁能源输送网络的建设工作,着力提升清洁能源的输送能力以及稳定性,切实保证清洁能源可以顺利接入到企业的生产系统中。
2.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制造业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其利用率和清洁程度。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先进的煤炭清洁燃烧技术以及石油精炼技术等,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鼓励企业着手开展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进而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制造业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着重强化对能源消耗监测、分析以及管理等工作。例如,通过安装能源计量设备,对企业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予以监测,利用应用智能传感与物联网技术,建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从中探寻出能源消耗所涉及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找出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优化与改进。另外,还需制定出能源管理的目标以及与之对应的考核制度,把能源管理指标纳入全员绩效考核体系中,以此来提升企业员工的节能意识,使其在节能工作更有积极性。
(四)降低绿色转型成本
1.提供财政金融支持
为加速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建议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于着手实施绿色转型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优惠,同时配套项目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此降低企业融资、运营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保险等,为制造业在绿色转型中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还应建立绿色产业风险分担机制,以此降低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贷款时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主动性。
2.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为创新节能服务模式,建议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PC)市场化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会和用能单位签署节能服务合同,进而给用能单位给予节能诊断、融资以及改造等服务,还会凭借分享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并获取合理的利润。政府需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激励节能服务公司与制造业开展合作,以便为企业落实节能改造项目。基于此,企业避免大量资金占用,使得企业绿色转型成本与风险都得以降低。
3.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制造业在绿色转型时,务必要强化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予以优化,促使管理效率得以提升,进而使得管理成本降低。如借助集中采购或者招标采购,使得采购成本降低。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绿色转型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设置成本超支红线、完善应急预案储备,以便能够及时评估成本风险并控制,从而确保绿色转型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双碳”目标为制造业发展划定了明确的绿色低碳边界,也是制造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制造业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绿色转型成本较高以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唯有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绿色转型成本等一系列对策措施,才能有效破解转型困境,推动制造业在“双碳”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政研室。 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达峰十大行动”取得积极成效[EB/OL]. (2024-09-23)[2025-06-02]. https://www.ndrc.gov.cn/fggz/202409/t20240923_1393135.html
[2]刘坤。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强起来步伐持续加快[EB/OL].(2024-09-23)[2025-06-02].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33130.htm
[3]周阁.“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驱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57(01):25-3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