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绿色经济与产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柯杨健 李馨怡 钟可晴
【摘要】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9年2089个县域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绿色经济发展对产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产业韧性,在资源型城市与高行政等级城市作用更加显著;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大机制,增强了产业的韧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强绿色经济政策实施、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绿色经济 产业韧性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绿色经济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其为提升人类福祉、减少环境风险的经济模式。这一理念推动政策改革和产业调整,要求产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保持运行效能和快速恢复。绿色经济强调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促使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增强产业韧性。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阶段,绿色转型基础薄弱,实现“双碳”目标复杂,涉及多层面。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手段,也是提升产业韧性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一)绿色经济研究现状
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但我国绿色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政策工具支撑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Ramanathanetal,2010)。环境规制、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影响(Porter,1991)。对经济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较为片面,多是从农业、工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层面进行研究,缺乏对省域、国家经济绿色转型效率的研究(李勃昕等,2022)。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评上,大多数学者是从空间角度出发,较少将时间阶段的维度纳入研究中(李强等,2022)。绿色经济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绿色经济的理解不够深入,如直接将绿色经济等同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相关概念,缺乏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庞庆华等,2020)。
(二)产业韧性研究现状
韧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国外学者多从产业结构、制度环境、社会资本、文化环境等角度切入,基于均衡论、演化论两种认知视角对经济韧性进行概念辨析,借助网络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等研究经济韧性的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胡孟颖等,2021)。国内学者则基于经济脆弱性、维持性、适应性视角,对不同尺度经济系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汪克亮等,2022)。随着产业结构被公认为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针对产业本身等细化的区域经济结构的韧性研究成果逐步涌现(刘和旺等,2020)。
(三)绿色经济与产业韧性研究现状
绿色经济和产业韧性二者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姚树俊等(2023)在其研究中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地拓宽,绿色金融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为区域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还增强了经济韧性,为理解数字经济与绿色金融、经济韧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宏观经济韧性,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宏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梅晓红,2015)。
(四)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大多从环境规制或能源强度因素间接研究碳排放与产业韧性之间的关系,对碳排放对产业韧性的直接影响机制研究较少;研究大多从省级层面对产业韧性进行测度,鲜有文献从县域层面进行测度,也鲜有对碳排放对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产业韧性影响效果差异进行讨论;碳排放作为绿色经济实施效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术界对其与产业韧性的研究较少,探讨局限于单一层面。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参考陶锋等(2023)的研究模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绿色经济与地区产业韧性的关系。
.png)
其中,i表示县域,t表示年份,ICRit为产业韧性程度,Greenit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为其他控制变量。此外,本文用 分别代表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与随机误差项。
(二)主要指标说明
被解释变量:产业韧性。本文选用赫芬达尔指数来度量产业韧性水平,度量过程与结果如下:
一是计算县域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
.png)
Si表示i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是计算产业韧性指数,将HHI指数进行倒数处理,再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最终结果如下:
.png)
解释变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参考徐斌(2019)的方法,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比的倒数来衡量该指标,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其他控制变量说明:为缓解遗漏变量偏误,本文参考韩永辉等(2017)选取以下控制变量:①固定资产投资,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数处理所得;②工业劳动力,为地区参与第二产业劳动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③政府财政支出,采用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对数处理进行衡量;④食产出,对地区粮食产量对数处理衡量;⑤辖区面积,对地区行政区域总面积对数化处理衡量;⑥户籍人口数量,对地区户籍人口数对数化处理衡量;⑦人均GDP水平,对地区人均GDP对数化处理衡量。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中国内陆2089个县域作为研究样本。产业韧性、工业劳动力、地方财政支出等数据来自《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png)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表2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绿色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比的倒数来衡量该指标,并对其进行对数化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1)列仅考虑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时,在1%显著性水平下提升产业韧性。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控制时间和城市固定效应后,结果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单位,县域产业韧性提高0.193单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低,地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韧性。
.png)
(二)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果稳定性,本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3。首先,使用PCSE法替代最小二乘法。其次,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列(2)结果表明其对产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作为控制变量,如列(3);最后,将样本时间调整为2016—2019年,如列(4)。综上,绿色经济发展对产业韧性具有稳定的提升作用。
.png)
(三)机制分析
本文使用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与城乡收入差距为机制变量。产业结构高度优化水平以第三产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之比衡量;创新能力指标以县域GPD与所属城市的GDP之比乘以城市的专利申请数量所得;根据城市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出县域的泰尔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即表示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模型设定如下:
.png)
其中,Zit为机制变量,其他变量保持一致。表4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经济发展在各机制路径中均显著影响产业韧性:绿色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了经济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显示技术创新在提升产业韧性中的关键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的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韧性的反向作用,验证了绿色经济发展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并提高产业韧性的机制。
(四)异质性分析
一是行政等级异质性。本文将中国城市按行政级别分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结果显示,高行政级别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韧性效果更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城市能够实施更强的环境规制,并利用更多资源来促进企业的绿色转型。
二是城市类型异质性。本文依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县域分为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结果显示,资源型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对产业韧性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png)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绿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韧性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一是绿色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增强了产业的韧性。二是这种正向影响在不同行政等级和不同城市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尤其是在高行政级别城市和资源型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对产业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韧性,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绿色经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和高行政级别城市,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韧性的提升。二是制定差异化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产业韧性的全面提升。三是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在重工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通过绿色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提高农村地区的绿色就业机会,实现绿色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强,夏海清.“双碳”目标约束下环境分权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软科学,2022,36(11):15-22.
[2]张国兴,张培德,修静,等.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2):123-133.
[3]梅晓红.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panel data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1):108-111.
[4]刘和旺,李泱泱,郑世林.碳排放交易试点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产业经济评论,2020(06):86-104.
[5]谭静,张建华。碳交易机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2):104-119.[6]刘满凤,程思佳。碳排放权交易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了吗?[J]。管理评论,2022,34(07):33-46.
[7]杨嵘,许晶晶,李春霄,等.排污权交易制度、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03):2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