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的路径与成效研究
白喜波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与应用,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本文基于系统理论视角,构建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解析数字经济赋能的三种典型路径(嵌入式改造、平台化连接、智能化重构)与三阶段演进机制(数字初化、业务融合、生态重构)。文章从微观企业运营层面、中观产业链结构层面及宏观绿色发展层面对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成效进行深入剖析。期望能够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指引。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转型;路径机制
引言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经济活动的组织逻辑与价值实现方式。传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市场需求个性化、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结构性突破。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建构与机制解析,系统揭示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赋能的路径类型、演进模式与系统效应,力求为推进产业数字化战略提供研究支撑与实践借鉴。
一、 传统产业转型的数字经济驱动逻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跃升为推动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发展重心正由“消费驱动”向“生产驱动”演进,不仅催生新业态,也深刻重构传统产业的组织形态与运行机制,从而释放资源配置效率与系统性生产力。数字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三大技术体系,即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云计算、边缘计算与工业互联网,构成高效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技术底座;二是数据要素流通体系,覆盖采集、传输、加工与应用等环节,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精准映射与结构重构;三是智能算法能力,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为核心,支撑系统的学习、优化与预测功能,引导企业迈向智能决策。相较之下,传统产业存在流程刚性强、信息滞后、决策响应慢等突出短板。例如制造业普遍依赖静态计划与经验管理,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农业、建筑等行业则常见信息孤岛、“产—供—销”链条断裂等问题,严重制约运营效率与价值拓展。
二、数字化赋能的系统路径与机制模型
(一) 赋能路径类型与典型机制分析
在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数字经济赋能并非呈现单一线性路径,而是依据产业属性、技术基础与组织能力差异,表现出多维度、多层级的系统路径结构。综合当前理论成果与实践观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嵌入式改造路径、平台化连接路径与智能化重构。嵌入式改造路径是传统产业数字转型的初始形态,主要特征是在现有生产系统、管理流程和服务界面中嵌入数字技术,实现局部智能优化与效率提升。如在制造流程中导入工业传感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可以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从而提升生产线可视化与可控化水平;在零售企业中部署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则可实现销售行为追踪与用户画像构建。这类路径在不打破原有业务结构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工具实现流程效率优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程”。而平台化连接路径是在完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据采集能力培育之后,企业通过建立或对接行业数字平台,实现业务单元间、企业间甚至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功能协同。这一路径强调构建以数据为纽带的组织连接结构,打破传统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壁垒,推动资源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快速协同。
智能化重构路径则代表着传统产业数字化的高级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系统集成,实现企业运营模式、价值创造逻辑乃至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再造。这一阶段不仅要求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更要求企业具备系统性的认知与算法决策能力。这些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传统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技术—流程—组织”三维联动的转型格局。
(二)三阶段融合模型与要素重构逻辑
为了进一步厘清传统产业从初始数字化向系统性重构的演进路径,本文构建了“数字初化—业务融合—生态重构”三阶段融合模型,试图从纵向演化视角揭示其赋能过程的逻辑层级。在第一阶段“数字初化”中,企业主要围绕核心生产环节部署信息系统与基础硬件设备,如SCADA系统、传感终端、ERP系统等。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数据采集与信息可视化,构建数字化基础能力,为后续数据驱动决策奠定底层支撑。由于该阶段转型门槛相对较低,适合多数中小企业以项目导向方式逐步推进,但同时也容易出现“重硬件、轻数据”“重投入、轻运营”等问题,形成“数字孤岛”。第二阶段“业务融合”则是在初步数字化基础上,推动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贯穿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实现从局部自动化向系统协同化跃升。该阶段的关键在于打通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统一数据平台,并通过数据标准化、流程协同化推动管理范式转型。此阶段同时要求企业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适度再设计,构建适应数字化运行的柔性化组织框架。
.png)
在第三阶段“生态重构”中,企业不再将数字化作为内部管理工具,而是上升为对外链接、资源整合与平台构建的战略性能力。通过平台型商业模式、API接口技术与数字身份识别机制,企业将客户、供应商、政府、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统一数字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与风险共担。这一阶段的成功推进往往标志着企业由“数字化受益者”转型为“数字生态组织者”,其产业边界不断延伸,组织能力向“平台调度+数据决策+服务协同”高度融合演进。数据不再是生产的副产品,而是决定产品设计、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的战略资源。劳动力不再是固定岗位的执行者,而是算法调度与协同网络中的柔性节点。资本投入不再是“设备优先”,而是向“数据资产、平台能力、算法模型”倾斜。这一转变标志着传统产业正在步入一个“以数为纲、以智为器、以联为形”的重构时代。为系统展现数字化路径与演进阶段的映射关系,本文构建了“路径—阶段—成效”联动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数字经济的技术体系为基础,推动嵌入式改造、平台化连接与智能化重构三类路径逐步过渡至“数字化—业务融合—生态重构”的三阶段机制,最终实现传统产业结构重塑与绩效提升的系统目标。
三、数字化转型的结构性影响与系统成效
(一)微观与中观层面的结构性重构效应
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赋能下所呈现出的首要变化,是其微观运作结构与中观产业组织模式的深刻重构。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在管理体系、资源配置与业务流程方面发生了系统性优化。在管理流程上,数字技术实现了对生产现场、设备运行、库存变化等状态的实时监控与预测,使管理者能够基于实时数据做出动态调整,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判”。这类变化有效缩短了管理响应时间,提升了运营效率,实践研究中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幅度可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png)
式中,η0表示转型前单位资源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效率,η1为转型后效率。若 η1>η0,则表明运营效率得到提升。在资源配置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资源分配更加精准和高效。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时信息的整合,企业能够实现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浪费并提高利用率。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数字技术重塑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要素组合方式。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贯穿于设计、制造、营销、售后等全生命周期,并成为驱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流程优化与服务定制的核心引擎。特别是在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制造方面,数据的作用尤为关键。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制造企业通过订单数据驱动生产排期与物料配送,实现了“以销定产”的快速响应机制,显著减少了库存积压与生产浪费。
(二)宏观层面的绩效提升与绿色协同效应
在宏观层面,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产业的系统性绩效提升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多维度成效。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角度观察,数字技术对资本、劳动、技术与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在数字经济参与下的传统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可被进一步拆解如下:
.png)
其中,ΔA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ΔK、ΔD分别代表资本、劳动与数据要素的增量投入,α、β、γ为其对应边际产出弹性。通过这一拆解公式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还引入了数据作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改变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能力,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精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数字平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原本分散、低效的经济活动纳入高度协同的系统之中。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与算法优化,企业能以更低的边际成本实现更高的产出水平。研究显示,采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排产系统的企业,其单位产出能耗与单位人力成本均有显著下降,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普遍超过20%。而智能检测与预测维护机制的引入,也在显著降低故障率与设备停机时间,同时延长了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周期。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来看,数字化推动了传统产业从“要素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跃升。通过数据资产的积累与算法能力的迭代,企业逐步向研发设计、服务增值与知识输出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制造+服务+平台”的多元业务格局。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化不仅提高了经济体系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应对外部风险的抗压能力。
四、结语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更新,更是产业逻辑、组织结构与价值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从实践角度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要素化、平台生态协同与组织模式再造,是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支撑。面向未来传统产业需要加快培育数字认知能力,以及系统集成能力,便于更好地探索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为特征的新型工业范式,推动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跃升。
参考文献
[1]章玉贵,曹德军.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25,(06):76-88.
[2]姜汇泳,刘桂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模型构建与实现机制[J/OL]。图书馆论坛,1-11[2025-06-24].
[3]任保平,张公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5,41(03):30-45.
[4]刘宗豪,夏杰长.数据要素赋能数字产业集群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5,39(06):69-80.
[5]洪志超,王嘉懿.新质生产力导向下以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25,(04):41-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