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提升机制研究
罗锦容 谢小宣 李莎 通讯作者:洪慧
作者简介:罗锦容(2003-)女,汉,广西北流,本科在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谢小宣 (2003-),女,汉,广西百色,本科在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信息技术
李莎(2004-),女,汉,广西北流,本科在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农村财务管理
通讯作者:洪慧(1991-),女,汉,广西贵港,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与农村财务
项目名称:2024年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般项目: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立项编号:S202414684043)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摘要】在数字技术驱动全球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能、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在农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茉莉”项目、农村投资集团与大数据发展局的合作等项目,推动了产业升级,助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然而,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着农村网络覆盖不足、数据平台建设滞后、数字人才短缺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创新投入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等具体战略,为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广西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
引言
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入研究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现状,揭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广西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广西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与实践成效
(一)广西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
广西需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广西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面临着资源约束、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小农经营模式与技术应用滞后导致2023年全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工业的31.2%。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通过互联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气象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服务,使农业生产不再依赖传统的经验与直觉,而是突破传统生产效能瓶颈,通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和精准的决策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广西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广西农村在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农村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数字化转型能够打破城乡市场壁垒,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这一转型将吸引各类资源向乡村集聚,培育新业态,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广西需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广西农村与城市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素养、数字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加快推进农村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和信息获取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提高数字素养,享受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二)广西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效
广西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广西创建了102个自治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引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以茉莉花、甘蔗等特色作物为例,传统种植模式导致亩产波动幅度达20%-30%,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引发的土壤退化问题尤为突出。数字化转型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同时,配合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成效显著,使横州市“数字茉莉”示范基地亩产量提升25%,优品率提高18%,投入品使用量减少30%;建成全国首个甘蔗智慧农场示范基地,集成无人机植保、光谱分析等技术,使甘蔗亩产超8.5吨。
广西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经营也在不断发展起来。截至 2025年4月底,广西农村地区累计建成5G基站6.0万座,全国率先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双千兆”网络,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2103万,农村互联网宽带用户1280万,为农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广西还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建成电商物流服务站点约5000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二、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据平台建设滞后广西网络覆盖不足,光缆总长度260.5万公里,低于全国平均的300万公里,与广东433.5万公里差距明显。农村虽普及5G,但偏远村庄因地域广、高山阻隔,网络基站少、覆盖小、信号不稳定。网络连接的不稳定限制了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阻碍农村电商和智慧农业发展。如智慧果园的精准灌溉系统,因网络信号差,无法精准控制水量与时间,浪费水资源且影响果树生长与果实品质,制约农业效率提升和电商发展,限制农产品线上销售。
广西面临缺乏基础设施的挑战。农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等硬件设施。广西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导致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大量腐烂变质,损耗率高达20%至30%。这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限制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数字化升级。
广西面临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的挑战。广西尚未建立起完善、统一且高效的农业数据平台,各地分散建设的数据系统存在数据标准不一致、接口不兼容等问题,数据孤岛现象严重。这导致农业相关部门难以全面、精准掌握农业生产的生产态势,无法为农业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不利于农业企业依据大数据进行精准市场定位与生产。
(二)数字人才培养不足
广西农业数字化相关的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广西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在农业数字化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上相对有限,每年培养出的具备农业数字化技能的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本地农业产业的需求。农村地区对数字人才的吸引力较低,众多本地青年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与农业数字化相关工作的意愿较低,导致广西农村地区懂农业、会技术、善运营的复合型数字农业人才极度稀缺。据调查,广西每年培养的数字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中,约有70%流向了其他省份,而本地相关企业却面临着人才招聘难、留人更难的局面。在农业生产一线,缺乏专业的数字技术人员进行设备调试、系统维护以及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工作,使得农业数字化设备与技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众多数字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人才缺失而陷入困境。
(三)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压力较大
农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2023年全区虽统筹3.8亿元支持信息技术发展,但农业数字化专项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远低于东部地区3%~5%的水平。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导致大项目进度缓慢,小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以农村电商为例,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冷链物流和运营平台,许多特色农产品错失线上销售机遇,严重制约了市场拓展空间。
融资方面而言,金融机构对农业数字化项目不予以重视,少量融资不足以支撑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现代农业设施的配备以及后期维护成本之高都让诸多金融机构谨慎放贷,致使农业企业资金周转缓慢,制约农业企业阔步向前发展。在广西部分地区,如南宁隆安县布泉乡兴隆村在2023年通过广西中国电信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AI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兴隆村农业生产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数据要素,推动农业数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广西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得到普及,广西农业数字化在资金投入与融资方面压力依然较大,发展较困难。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数字赋能”为突破,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拓展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赋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智能化改造,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应用两方面着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以“数字赋能”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拓展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对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企业应把握机遇,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构建育人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作为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农村农业转型发展影响深远。在职业教育阶段,应当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增加专业课程。就农业数字化领域而言,增设农业基础知识、人工智能技术、数字经济等方面课程,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定点实习等方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助力学生开展定点就业[4]。在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才投身农业数字化领域创造良好环境。组织开展农业数字化培训项目,采用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考核等方式,面向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普及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知识,提升其数字素养。在企业方面,企业应重视内部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数字技术培训,制定员工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项目。
(三)以“金融助力”为驱动,优化资金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压力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借鉴浙江省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农民和农业企业融资难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经验,广西可立足本地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如对从事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利息补贴,缓解其资金压力。通过优化融资担保体系,为农业数字化项目提供风险担保,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推动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结语
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对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尽管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数字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但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强化人才支撑等举措,正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将注入强大动力,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广西经验。
参考文献
[1]吴雪.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与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24,(08):60-63.
[2]嵇尚洲,沈诗韵.基于情景法的互联网企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以东方财富为例[J].中国资产评估,2022,(02):29-38.
[3]孟祥夫,刘博通,易舒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5-04-03(018).
[4]张雅萍,曾蕾.西南边疆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25,(01):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