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CL区温泉资源开发策略研究——基于产业融合与企业诉求双重视角
林玲玲
作者简介:林玲玲(1992.5-),女,汉族,福建省莆田人,本科,城乡规划工程师,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城市规划、旅游策划等
【摘要】在温泉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充足的条件下,充分了解温泉企业开发诉求才能针对性提出温泉开发策略。基于福建CL区现有温泉资源勘查成果,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对休闲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总结可供CL区温泉产业发展借鉴的开发模式、温泉业态与温泉供应方式。研究成果为沿海资源富集的县域破解开发滞后的矛盾提供思路。
【关键词】温泉资源;市场调研;开发利用;产业融合
引言
福州作为国土资源部首批批复的中国温泉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温泉旅游资源,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CL位于福州市滨海温泉旅游带北段,温泉资源丰富,但现状温泉开发利用项目较少,温泉市场氛围尚未形成。2021年《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颁布,提出培育温泉旅游等新型业态,为CL区温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目前多数温泉市场调研多以温泉游客为主体,结合温泉旅游消费行为特点,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本次研究以福建CL区温泉潜在开发企业为对象,研究温泉潜在企业的开发诉求,探索滨海区域温泉的开发利用策略。
一、研究范围与现状概况
(一)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区域位于福州市CL区,研究范围为南至京台高速,东西北三面至CL陆域界,主要包含CL老城区和滨海新城两部分。
(二)现状概况
研究范围内现状有2处温泉资源点,位于研究区中部。目前区内已竣工4口温泉井,1处温泉泵房,并建成1座温泉水厂,温泉水已供应资源点周边部分温泉开发项目。经调研统计,目前仅有4家挂牌运营的温泉休闲场馆,主要业态为泡汤、住宿、游乐与推拿,区域内温泉市场氛围尚未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
立足于研究范围内温泉资源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国内外对标案例,如德国、日本、捷克和国内的青岛、营口、漳州等滨海温泉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适用于研究区域温泉开发的模式与温泉产业业态,用于研究区域的温泉开发利用引导。
(二)社会调研
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调研。
线上部分通过政府网站及开源站点收集研究范围内温泉资讯及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温泉概况,生成调研企业名单。本次调研先分析温泉可植入的产业类型,抓取大众点评、美团、携程、安居客、链家、小红书等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POI数据,初步确定研究区域内酒店、商场、住区、医院、场馆、景区、公园、休闲馆8大类共183家企业。通过进一步设置主营业态及建设规模等筛选规则,确定具有调研价值的69家企业名单。
线下则通过现场调研、企业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以街道为单位分片走访,深入了解温泉现状及意向企业需求。
三、研究结果
(一)温泉开发模式研究结果
通过对国内外温泉开发案例的研究发现,温泉产业的开发要跳出温泉做温泉,用温泉去整合其他产业。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促使温泉产业与文旅、康养、娱乐、养老、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温泉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挖潜城市中闲置空间,结合城市生活,与日常的住宿、餐饮、娱乐和休闲等产业中植入温泉特色,嵌入温泉产品,形成温泉生活氛围,赋予传统产品以全新内涵,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二) 温泉开发业态研究结果
通过对案例的梳理汇总,适用于CL温泉产业的业态有:温泉小镇、温泉综合体、传统澡堂、温泉酒店、温泉汤屋及手汤、足汤、温泉景观小品等类型。
(三)温泉供应方式研究结果
目前国内温泉输送方式主要有温泉管道与保温运水车输送两种方式,温泉供应路径为水厂(泵站)-输水干管-配水支管-用户和水厂(泵站)-温泉水车-用户。其中管道供应是温泉水输送的常规方式,具有运输量大、安全性强、便于管理的优点,同时具有灵活性差、投资大、热量损耗大的缺点。水车供应方式的输送能力较管道供应的方式弱,管理难度也比较大,但具有灵活性好、投资小、建设时限短、热量损耗小的优点。
(四)温泉企业诉求调研结果
1.温泉引入意向
.jpg)
本次调研69家企业中,共有30家企业有意向开发温泉,占比43.5%,主要分布于老城区与滨海新城中部。不愿意引入温泉业态的企业主要原因是认为研究范围内温泉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滨海温泉知名度不高。
2.意向供水方式
供水方式方面,有37%的企业基于温泉进场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希望以水车方式供水;63%的企业出于管理的便捷性考虑,希望采用管道供应的方式引入温泉。
3.意向温泉水价
水价接受区间方面,47%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希望温泉水价处于5-10元区间;20%的企业对水价暂无考虑,待招商结果而定;33%的企业认为引入温泉可较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接受15-20元/吨水费支出。多数企业期望在项目前期通过相关政策扶持、补贴水价,降低企业温泉水使用成本。
4.意向温泉业态
温泉意向企业优先选择引入的温泉业态有四种,为泡池、客房、水疗和景观小品,主要因其具有空间适配性强,投资规模可控的特点,能够灵活匹配不同企业的复合型开发需求,占比分别为33%、22%、19%和14%。综合体、泳池、休闲馆由于需要独立的空间与较大的建筑体量,对开发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整体业态选择中占比较低,合计占比为12%。
四、温泉开发策略建议
基于CL区温泉资源禀赋现状,通过对标案例研究及本土企业调研,从温泉资源勘查保护、设施供应、开发利用与政策支撑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为CL区温泉资源开发全过程提供思路。
(一)加强资源勘查,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根据现有勘查资料,CL区尚未进行全域温泉资源普查,建议结合本次CL温泉市场需求分布,逐步开展CL区全域温泉资源地质调查。探明地热田分布范围,查明深部地热水量、水温及水化学特征,为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并严格按照资源储量确定开发规模,划定各级温泉保护区、明确保护区范围、制定保护措施,保障地下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选择供应方式。
研究范围内现状温泉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温泉供应范围有限,限制了周边温泉项目的开发。在温泉产业培育初期,更需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温泉供应的同时,合理选择温泉供应方式,有效控制温泉供应成本,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次温泉市场需求调研结果,研究范围内两处温泉资源点周边5公里直线范围内均有意向开发企业。由于现状城市建设基本完成,限制了温泉管道建设,建议近期温泉供应方式为水车供应。远期结合区域温泉产业的发展需求,于温泉项目集聚区域采用管道供应。
(三)促进产业融合,树立温泉特色品牌。
研究区位于福州市域滨海温泉旅游带北段,温泉资源丰富,海泉优势明显。产业开发上可结合自身特点,以温泉为依托,加快开发温泉旅游的支撑产品和辅助产品,融合多种消费业态,走“温泉+”的战略路线。老城区结合现状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存量空间,植入温泉酒店、温泉休闲馆、温泉文化体验等项目,发展温泉休闲养生产业,注重温泉资源的多元、高效益开发,实现温泉价值拓展;滨海新城区域,开发温泉+水上运动、温泉+休闲娱乐、温泉+康体养生、温泉+旅游度假等不同主题的大型温泉度假区,构建温泉全产业链条体系,以丰富的产品业态和创意消费场景,扩展滨海旅游产业内涵。
在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温泉旅游品牌建设和管理。结合滨海旅游优势,以滨海+温泉为亮点,提高滨海温泉景区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突出滨海温泉特色,打响“海泉”品牌。
(四)加大政策扶持,激发温泉市场活力。
CL区现状温泉市场认知度较低,温泉产业企业数量少,分布散,未形成集聚效应,亟须高效扶持政策出台,促进温泉企业培育,激发城区温泉市场活力。建议地方政府应重点针对新开业温泉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税费减免、融资支持、市场推广营销补贴等组合措施,助力企业渡过经营初期的困难阶段;执行温泉企业用水用电优惠政策,对于温泉用水、温泉用电等方面的费用,酌情考虑减免,对近期积极开发温泉业态的企业,减免首年温泉资源费,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建立温泉开发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财政奖励、挂牌表彰等措施,鼓励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五、结语
CL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独具特色的滨海温泉更是国内少有,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开发潜力。滨海温泉的开发利用对促进CL区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品质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与企业诉求双重视角,系统解析了CL区温泉资源开发的潜力与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一)CL区温泉产业“资源富集-开发滞后”矛盾,可以通过设施完善、产业融合、品牌打造、政策扶持等方式进行破解。
(二)温泉水车供应方式可满足温泉产业培育期的灵活性,温泉管道网络的建设可支撑温泉产业集群的发展,确保产业成熟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保障区域内温泉产业的良性发展,需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而言之,进一步探索温泉资源数字化管理机制,创新智慧运营模式,将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CL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这一发展路径既符合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又能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黎.温泉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眉县为例[J].西部旅游,2025,(09):76-78.
[2]温煜华.陕西省温泉游客旅游行为及温泉开发模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5):25-33.
[3]陈弼成.福州城区温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2,19(19):144-147.
[4]陈维.推进广东温泉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旅游纵览,2023,(12):154-156+160.
[5]陶儒彪.六枝特区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25,(02):99-102.
[6]陈多,高成广.云南主要温泉企业经营状况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23,25(07):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