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黄明明
作者简介:黄明明(1985-),女,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烟台市莱山区政务服务中心,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要素(如绩效管理、薪酬激励、人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同时揭示了区域经济特征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约与反哺作用。结合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薪酬激励机制优化以及人才培养与发展,本文提出通过市场化改革、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协同发展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政策环境,而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配置效率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与增长潜力。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HRM)通过优化人才吸引、培养与激励机制,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特征(如产业布局、财政能力、政策导向)也深刻塑造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本文以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探讨HRM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以期为两者互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
(一)薪酬激励与人才集聚效应
薪酬激励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能显著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根据效率工资理论(Akerlof & Yellen, 1986),竞争力薪酬体系可引导人才空间再配置。事业单位通过薪酬体系与市场接轨、建设专项绩效基金等措施,能缩小与私营部门薪酬差距,减少高技能人才流失。如苏州工业园区建立相关薪酬模型,使重点产业人才流入率提升25%(引自《中国开发区改革报告》,2022)。这种市场化定价机制验证了锦标赛理论(Lazear, 2000)在区域竞争中的价值,表明薪酬信号对人才集聚有导向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区域薪酬激励机制竞争力决定其能否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薪酬激励市场化改革很重要,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增加绩效工资比重,能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
(二)绩效管理与组织效率提升
科学绩效管理体系能提升公共部门与企业运行效率,间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研究表明,事业单位引入多元化考核指标,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绩效目标与区域战略对接,可加速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以成都高新区的实践为例,该区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Kaplan & Norton,1992),构建了“经济-创新-民生”三维绩效体系。公共服务部门通过设置“企业服务响应度”指标,使行政审批效率提升40%(根据《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21)。这种绩效外溢效应印证了交易成本理论(Coase,1937),即组织效率提升能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核心是引导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它能提升组织内部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发展与劳动力素质升级
人才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部分,通过系统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科学的培训体系与职业发展通道不仅能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更能精准对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如青岛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Euler, 2013),建立“学分银行-职业资格互认”体系,实现技能资本跨企业积累。该实践表明,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Becker, 1964)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时,能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晋升通道和灵活的培训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与反哺
(一)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特征
区域主导产业类型是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刘钢等,2024)。在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单一,薪酬结构固定,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例如,传统矿业或制造业中,员工薪酬多以岗位等级和工龄为基础,绩效考核侧重生产任务完成情况,难以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而服务业发达地区,尤其是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些产业需要更灵活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激励措施。绩效考核需关注工作成果,还要重视创新贡献、客户满意度及团队协作等多维度指标。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必须进行动态调整。这种差异化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区域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多样性(乔一华,2024)。人力资源管理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产业特点进行灵活调整。通过精准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区域产业需求,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积极性,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徐生霞等,2024)。
(二)经济水平制约薪酬激励空间
区域财政能力与市场化程度制约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高薪酬和良好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孙雨洁等,2024),而欠发达地区因财政有限,事业单位薪酬水平低,激励机制市场化程度低,难以与发达地区竞争,导致人才流失。欠发达地区需依赖非物质激励措施,如荣誉表彰、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会,以提升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破解这一困境需政策引导和区域协同,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人才政策,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同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缩小经济差距,缓解人才虹吸效应(徐生霞等,2024)。
(三)地方政策塑造管理创新环境
地方政策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扮演关键角色,为事业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制度支持与引导。在政策支持下,事业单位和企业获得更大自主权,推动薪酬激励和绩效管理改革。例如,某沿海自贸区推行简政放权,赋予事业单位薪酬自主权,根据绩效和市场动态调整预算,缩小了薪酬差距,提升了高端人才吸引力,加速了人才引进和留存。同时,简化审批流程使其更快速应对外部变化,增强了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支持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因行政干预过多,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薪酬调整滞后,影响了员工积极性和组织效率。这凸显了地方政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建议通过财政分权、审批简化等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环境,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与区域经济协同
(一)市场化薪酬设计:构建人力资本定价的动态调节系统
突破传统事业单位薪酬体系,构建了“三层次动态定价模型”。基础薪酬对标区域生活成本指数、绩效薪酬挂钩公共服务产出质量、战略薪酬匹配产业紧缺人才图谱。例如在医疗领域,针对肿瘤治疗学科建设需求,设置“学科带头人特别津贴+科研成果转化分成”的复合薪酬包,成功引入某国家级医疗团队。这种定价机制创新实现了三重效应:一是通过人力资本证券化提升公共服务部门资产价值;二是形成“薪酬信号-人才流动-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三是建立财政投入与税收增长的动态平衡机制。
(二)绩效考核多元化:创建敏捷响应的公共服务质量网络
构建“三维度-双闭环”考核体系,即服务效能维度、用户感知维度和战略协同维度(苏中兴等,2007)。首先,引入公共服务当量考核法,建立“教师课时质量系”、“医生DRG服务价值”等量化指标;其次,开发“城市服务码”系统,实现扫码即评的实时反馈机制。第
三,设置“产业人才输送率”“企业服务响应度”等经济协同指标。
例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扫码评价数据,精准识别出教学痛点,开发“AI教研诊断系统”后,提升家长满意度。这种考核体系创造了“需求感知-资源调配-质量改进”的数字治理闭环,促使公共服务响应速度提升(常润洁,2024)。
(三)区域人才共享计划:打造技能生态系统的共生进化模式
建立教育链、产业链、政策链和空间链的“四链融合”的人才共同体(潘慧莉,2024)。例如,在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工艺+编程”等复合型技工方面,打造“四链融合”的人才共同体,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提升区域技能人才密度,形成“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首先,推动应用型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共建“学科交叉创新中心”,开发“模块化技能积木”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其次,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工作站”,推行“技术攻关学分银行”制度,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并给予相应学分认定,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在政策链中,创新政策工具,例如建立“技能证券”制度,允许企业将培训投入兑换为税收抵扣额度,激励企业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最后,构建“1小时技能服务圈”,实现跨区域设备共享和资质互认,提升区域技能服务的协同性和效率。
(四)政策创新实验室:构建制度创新的韧性试验场
首先,改革容错机制,创建“改革容错指数”管理模型,设置“触发式授权”机制,当部门创新指数达到一定阈值时,自动开放更大改革权限,降低改革试错成本。其次,建立“政策沙盒”试验机制,对重大政策改革进行分阶段压力测试。例如,在薪酬改革中,可先选定部分单位试点,逐步扩展至更多领域,最终全域推广。第三,创新建立“政企研”三角投资模式,设立人力资源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政策创新的资金保障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降低改革试错成本,加快政策迭代速度,孵化更多创新成果,为区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