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晋宁旅居品牌驱动滇池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晋宁旅居品牌驱动滇池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郑会
作者简介:郑会(1977.10-),男,汉族,云南晋宁人,本科,中国共产党昆明市晋宁区委员会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
    【摘要】滇池环湖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区域统筹不够等制约因素。晋宁区依靠古滇文化与郑和文化底蕴,通过构建“全域旅居”品牌体系、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支撑保障体系,形成了具备示范意义的发展模式。文章分析了滇池环湖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识别出制约“全域旅居”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品牌塑造、产业融合、区域统筹等对策建议,为滇池环湖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对内陆湖泊型旅游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全域旅居;滇池旅游;品牌赋能;高质量发展;晋宁区
    引言
    “全域旅居”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业态,强调要从传统景点旅游往全域统筹和全产业发展转变,目前已成为区域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成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对新兴旅游区品牌建设和“全域旅居”发展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内陆湖泊型旅游区如何通过品牌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本文以晋宁区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品牌赋能“全域旅居”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同类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资源禀赋与“全域旅居”品牌发展基础
    滇池旅游黄金岸线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集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打造“全域旅居”品牌奠定坚实基础。滇池湖泊面积达330平方公里,环湖岸线总长163公里,气候温和宜人且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让它成为理想旅居目的地。晋宁区坐拥53公里湖岸线,占滇池湖岸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风光秀美、山环水抱、与山为伴、临水而居,呈现出“高原湖滨、背山望水、三山两坝、八水入滇”的独特山水格局;作为古滇国都邑和滇文化发祥地、区内现存222处不可移动文物、7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3名各级非遗传承人延续着郑和故里深厚的文化脉络。近年来晋宁区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24年接待游客达到1468.58万人次,同比增长7.41%,实现旅游总花费36.45亿元,同比增长19.20%。截至2024年底,晋宁区培育文旅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庄农场、企业200余家,总产值突破2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区域交通便利且基础设施完善,滇池绿道、环滇旅游专线等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具备从传统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旅居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
    二、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全域旅居”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足制约市场竞争力提升
    晋宁区虽说成功打造出“古滇名城”“郑和故里”等文化品牌,不过在全国旅游市场里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比较有限,品牌价值还没有充分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
    “全域旅居”作为新兴旅游业态概念,在市场认知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消费者对于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能提供怎样的旅居体验、具备什么独特价值缺乏清晰认知,造成目标客群定位模糊、市场吸引力受限。营销推广活动缺乏持续性和专业性,大多是阶段性宣传活动,品牌影响力提升效果有限,区域旅游品牌跟周边大理、丽江等成熟旅游目的地相比,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在游客心智中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独特价值主张,制约了“全域旅居”品牌市场影响力的有效提升。
    (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影响旅游经济综合效益
    晋宁区虽已培育文旅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庄农场、企业200余家,但产业发展整体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观光型为主,体验参与度假型产品供给不足难满足现代游客深度旅居多元化需求。产业链条发育不够完善,旅游业与农业文化康养等关联产业融合程度有限,产业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导致旅游消费链条短附加值偏低,服务质量标准化程度不高,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待提升,服务质量监管体系需健全影响游客满意度与重复消费率。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有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有待优化,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原创独特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元素融入不深入,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
    (三)区域统筹发展不够制约“全域旅居”整体效应发挥
    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并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与协调发展机制,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明显不够,各景区景点处于相对独立运营状态,缺乏有效的线路串联和产品组合,未能形成具备整体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体系。交通连接不够便捷导致部分区域可达性较差,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了游客的旅居体验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使得跨区域协调难度较大,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尚未建立,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投融资机制不够完善使得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发展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制约了“全域旅居”整体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打响“全域旅居”品牌推动滇池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全域旅居”品牌体系提升市场影响力
    晋宁区要立足于古滇文化与郑和文化深厚底蕴来发展,围绕“千年古滇·世界郑和·湖居生活”核心理念去构建,打造出层次分明且内涵丰富的“全域旅居”品牌架构体系。品牌建设得深度挖掘古滇国都邑的历史文化内涵,把石寨山古墓群、河泊所遗址等考古发现转化成可感知体验的文化符号,通过建设古滇文化展示中心和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等方式,让游客在旅居期间深度感受古滇文明独特魅力,郑和文化品牌塑造应突出“和谐包容、开放共享”精神内核,依托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等载体去开发郑和主题旅居产品,讲好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故事以彰显晋宁“郑和故里”文化价值(图1)。


    品牌传播策略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立体传播矩阵,充分运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数字化营销手段,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消费水平目标客群制定精准化传播方案,通过网红达人推广、文旅IP打造、主题活动策划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要制定统一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服务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品牌授权、合作共建等方式扩大品牌应用范围,形成品牌价值良性循环,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护工作,建立品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应对负面舆情来维护品牌声誉,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投入与专业化运营管理,将“全域旅居”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二)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品质旅居产品供给体系
    晋宁区应以“旅游+”为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康养产业、体育产业等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高品质的旅居产品供给体系。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滇池沿岸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太史村、牛恋村、沙堤村等美丽乡村旅居产品升级,开发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宿度假、乡村美食等特色业态,让游客在旅居期间体验原生态农村生活方式。晋宁区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73名非遗传承人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建设集技艺传习、传统工艺制作、民族文化表演于一体的非遗活态传承基地,通过文化体验增强旅居产品精神文化内涵。康养旅居产品开发要结合古滇片区温泉资源、高原湖滨气候条件打造集医疗保健、康复理疗、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康养旅居综合体,完善社区医院、老年大学、康养步道等配套设施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康养需求,体验型旅居产品创新要围绕滇池水上运动、环湖骑行、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开发运动健身、自然教育、科普研学等主题旅居产品,通过丰富体验活动增强旅居产品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全域旅居”配套支撑保障体系
    晋宁区应发挥53公里湖岸线优势,建立统一的规划布局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一核多点、串珠成链”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古滇片区作为核心引领区来辐射带动沿湖各美丽乡村协调发展,形成功能互补且特色鲜明的旅居目的地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环湖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提升滇池绿道的品质,加密环滇旅游专线班次,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构建便民又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需要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信息,建设统一的“全域旅居”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订、导览解说、投诉处理、应急救援等一站式服务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旅游服务效率与游客体验满意度。完善投融资保障机制,设立“全域旅居”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居产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为“全域旅居”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健全环境保护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建立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体系,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确保“全域旅居”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滇池环湖区域具备打造“全域旅居”品牌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晋宁区作为滇池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挖古滇文化与郑和文化内涵,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支撑体系,初步探索出了“全域旅居”发展的有效路径。展望未来,晋宁区应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的系统性与持续性,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自身打造成为滇池“全域旅居”的核心示范区。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晋宁区有望为内陆湖泊型旅游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滇池环湖区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曹飞.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04):51-57.
[2]唐阳,杨国良,吴其付.长江旅游带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5,48(01):19-27.
[3]孙立,石爽,陈禄文,等.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北京密云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23,(01):88-91.
[4]贾玲俐,黄晨,樊文娟,等.统筹文化事业文旅协同发展——甘肃平凉特质的旅居康养产业链的优化探究[J].西部旅游,2022,(24):67-69.
[5]夷萍.城乡融合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四川大邑天府共享旅居小镇的案例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13):21-2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