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困境与优化路径
王腾
作者简介:王腾 (2002.10-),男,本科,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要】本论文聚焦乡村旅游产业,深入剖析其现状,揭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模式困境,诸如产品同质化、资源开发过度、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同时,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涵盖创新产品开发、强化资源保护、提升管理水平以及推进生态友好型发展等方面,旨在为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困境;优化路径
引言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升,旅游观念变革,乡村旅游作为新兴形式发展迅猛,成为旅游业新热点。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同年,浙江省接待游客7.6亿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10028.9亿元,乡村旅游功不可没。乡村旅游契合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为其提供亲近自然、体验民俗的平台,对乡村发展影响深远。
经济上,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山东临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多个旅游点和示范村,带动农民增收;林芝市2024年1至5月,乡村旅游实现增收可观。乡村旅游还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 不过,乡村旅游繁荣背后问题凸显,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如产品同质化、资源过度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如何突破困境,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旅游领域和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旅游产业现状
(一)规模持续扩张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从农家乐到乡村度假村,从民俗体验村到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的项目种类愈发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产品类型多样化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外,还涌现出了乡村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乡村运动健身游、乡村科普教育游等多种新型产品。例如,一些具备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开发了民俗文化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吸引了大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部分乡村地区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了徒步、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基地,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支持体系完备,从财政资金支持到税收优惠,从土地政策保障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方位覆盖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例如,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各地政府也纷纷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困境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创新意识匮乏,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乡村旅游景点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主,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游客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地所体验到的项目、活动几乎相同,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较低,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过度与不合理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受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对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忽视了资源的保护。一些乡村为建设旅游设施,大量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因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此外,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旅游项目布局杂乱无章,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为当地农民或个体经营者,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旅游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欠佳、卫生条件恶劣、安全管理漏洞百出等问题。例如,一些农家乐的餐饮服务不符合卫生标准,住宿设施简陋且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对旅游市场动态和游客需求了解不足,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四)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为乡村带来活力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乡村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游客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大量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诸如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在乡村景区随处可见。同时,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也日益严峻,洗漱用水、餐饮废水等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入周边水体。部分热门乡村旅游景区,每日游客产生的污水量可达数十吨之多。不仅如此,游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现象突出,例如过度采摘野生植物、随意践踏草地等。加之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环保设施匮乏,垃圾桶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且缺乏污水处理系统。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缺乏有效约束,致使垃圾随意丢弃、污水肆意排放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侵蚀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三、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创新产品开发,打造特色品牌
乡村旅游的持续繁荣,关键在于创新产品开发与特色品牌打造。各地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优势。例如,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凭借其保存完好的纳西族传统建筑和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民俗体验游产品。游客在此不仅能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街巷,欣赏精美的古建筑,还能参与东巴造纸、东巴文字书写等体验活动,深入感受纳西族文化魅力,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纷至沓来观光体验。
以特色农业为依托的农业主题公园也是创新方向之一。四川成都的 “花香果居” 乡村旅游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柚子种植资源,打造了集柚子采摘、柚子文化展示、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游客在不同季节可参与柚子花观赏、柚子采摘等活动,园区还推出了柚子宴等特色美食,极大丰富了旅游体验,实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品牌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婺源通过持续不断的品牌营销,将自身打造成 “中国最美乡村”,利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举办油菜花节等大型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提升了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今,婺源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游客重游率逐年递增,以差异化竞争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强化资源保护,实现合理开发
资源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机制,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在开发张家界某乡村旅游景区前,专业团队开展了详尽的资源评估,划分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与开发建设区。在核心保护区,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缓冲区,限制开发强度,仅开展少量对环境影响极小的旅游活动;在开发建设区,严格秉持生态友好型原则进行建设。
生态友好型开发方式至关重要。浙江莫干山的部分民宿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使用环保建筑材料,注重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山西平遥古城持续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制定严格且细致的保护法规,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维护保养,传承和弘扬晋商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管理水平与强化人才培养是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许多地方通过举办培训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如江苏溧阳针对乡村旅游从业者开展系列培训课程,涵盖旅游市场营销、服务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有效提升了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校企合作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桂林旅游学院与周边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依据景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景区输送专业人才。景区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旅游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乌镇景区建立了严格且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机制,从游客接待、导游服务到餐饮住宿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细致的服务标准。通过定期检查以及游客反馈,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服务队伍。
(四)推进生态友好型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大对乡村旅游景区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投资数百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与达标排放。同时,合理规划垃圾收集点,配备分类垃圾桶,加强垃圾清运管理。
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制定了严格的游客行为规范以及环保管理制度,对游客数量进行科学合理控制,避免因游客过度集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通过景区广播、宣传手册、志愿者引导等多种方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
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安徽石台县积极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企业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工作,获得认证的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有效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要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模式困境,通过创新产品开发、强化资源保护、提升管理水平和推进生态友好型发展等一系列优化路径,突破发展瓶颈,达成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乡村旅游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筑牢坚实根基。展望未来,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持续变化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蒋思静.生态可持续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以广西桂林为例[J].旅游纵览,2024,(24):86-88.
[2]胡文琪.乡村旅游产业对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研究,2024,(22):62-64.
[3]孙润东,李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困境及对策——以博兴县麻大湖地区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4,24(19):102-105.
[4]郑苗.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山西农经,2024,(17):183-186.
[5] 姜涛. 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J ] . 山西农经,2024,(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