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
 

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
杨切
作者简介:杨切(1987.05-)男,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讲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
    【摘要】本文围绕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展开,深刻分析其意义、问题以及对策,利用旅游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科学规划、产业融合度不高、人才短缺等问题,从相关理论出发给出解决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推动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产业融合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旅游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科学、产业融合度低、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旅游经济对乡村振兴带动作用不强。在这个背景下,深入探究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之路,对摆脱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意义为出发点,分析现存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一、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旅游经济给乡村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冲破传统农业单一的产业格局,围绕乡村旅游展开,可以拓展出一系列关联产业,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手工艺品制作等,从而形成“旅游+”的产业发展形式,推动乡村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产业发展理论角度看,产业融合可扩大产业边界,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点。
    (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旅游经济为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给予新的机遇,让乡村文化在与游客的接触当中得到新的生命。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旅游属于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旅游期间,游客跟当地的文化产生接触并展开互动,会促使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且,游客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通过口碑效应不断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三)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新鲜空气、美丽的自然风景、干净的村容村貌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为此,乡村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等措施,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绿色发展模式。
    二、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现存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亟须科学规划指引
    很多乡村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缺少科学合理地规划,于是发展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从空间分布上看,旅游项目分散,缺少整体性与协调性,各个乡村各自为战,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不能形成有效的旅游聚集效应,很难塑造起区域旅游品牌。就旅游产品来说,存在同质化现象,很多地区的多个相邻乡村都推出类似的草莓采摘园项目,旅游产品和服务差不多。因为缺乏差异化的定位,市场竞争激烈,游客被分流,每个采摘园的经济效益都不好。
    (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
    如今的乡村旅游和其他产业相融合还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产业融合的优势,旅游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并不大,农业和旅游的相融合也是简单的农事体验,如采摘、种植等农活。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的融合做得不好,很多乡村的旅游产品还是农产品,水果、蔬菜、粮食,都是原生态的食品,没有什么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文化融入旅游的也不是很深入,好多村只是简单地把东西挂出来。
    (三)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撑。当前,既精通旅游产业运营又熟悉乡村发展实际的综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成为限制旅游经济和振兴乡村一起发展的主要因素。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项目布局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营管理方面,专业运营人才的不足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在营销推广环节,既懂乡村文化又掌握现代营销技能的人才稀缺,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市场拓展。
    三、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策略
    (一)基于区域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科学规划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对区域发展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该积极应用区域发展理论,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具体来说,要聘请专业的规划团队,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展开全面梳理与分析,包含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等,按照各个乡村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还要重点完善道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政府可以依照区域发展理论全面整合县域资源,将油菜花田、古村落、徽派建筑等特色景观有机串联,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地政府根据各个乡村的特色,做了合理的功能分区,篁岭村被定位成以古村落晒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对村落的古建筑实施保护性开发,塑造出独特的晒秋景观,吸引大批游客。此外,政府还需要着重发展红色旅游和名人文化旅游,依靠江湾的历史名人资源,创建名人故居和纪念馆,赋春镇凭借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还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连接各个景点的旅游公路,并且改善景区里的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该地乡村旅游经过科学安排做到差异化发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线,接待游客数目与旅游总收入每年都在增长,带动乡村复兴。
    (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理论认为不同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产业融合理论,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在农业与旅游融合上,要跳出简单的农事体验,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形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将水果加工成果酱、果干,将粮食加工成糕点、米酒等,也要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开展农业嘉年华、丰收节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上,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开发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体验活动,像民俗表演,传统技艺体验,文化讲座等。
    同时,要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像乡村文化的纪念品、手工艺品等,这样游客可以在旅游时,能够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农业公园可以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来把农业和旅游融合起来。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公园运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建成许多有特色的农业种植基地。如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水果种植区等,并将种植过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蔬果采摘、花卉栽培等互动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农耕乐趣。在文化方面,农业公园也充分地发挥自身地域的特点挖掘出当地的农耕文化,并建立起农耕文化博物馆来展示从古代到现在的生产工具以及技术,让游客了解到农业发展的过程。公园举办传统农耕文化节之类的活动,邀请农民来表演传统的农耕技艺,如牛耕、织布等等,让游客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产业深度融合之后,农业公园变成一个把农业生产,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融合起来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推动乡村振兴。
(三)基于人才培养理论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强化研究
    人才培养理论重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去培育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期间,也要依照这一理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乡村旅游人才培育力度,就可形成“本土培育+外部引进”双轨模式。针对本地村民,联手高校开办乡村旅游夜校,就服务礼仪,应急处理,短视频营销等实际技巧展开模块化培训,邀民宿主,导游等行家来讲战法。对于返乡青年,推行“创业孵化计划”,给予从项目规划到资金申请的全程指引,给予实训基地供其练手经营的优惠。同时,发布“人才招募令”,以柔性引才方式聘请旅游院校教师、退休文旅干部作为顾问,定期驻点指导。通过“理论授课+案例研讨+现场实操”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快速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其一,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育,和院校合作创建乡村旅游人才培育基地,定时给当地的村民,旅游从业人员举办专门培训,培育内容包含旅游服务技术,经营,市场销售技巧,文明流传等方面,优化他们的专门素质和服务水平,也要激励当地年轻人回家开展创业就业,给乡村青年提供创业扶持、就业引导,让他们变成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力军。
    其二,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制定优惠办法,把旅游规划、经营、市场销售方面的人才吸引到乡村来发展。可以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资金、税收优惠等,吸引人才扎根乡村,给乡村旅游发展增添新动力,还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表现突出的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地政府和企业依照人才培养理论,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当地同很多高校展开合作,创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定时安排当地村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去参加培训,培训课程由高校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管一起授课、课程内容联系莫干山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该地还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专业人才流入。对来创业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一定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长此以往,当地的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民宿产业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结语
    总的说来,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为乡村的振兴注入资金、技术与人才等方面支持,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规划缺失、产业融合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建议从区域发展理论出发,根据该理论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依据该理论来促进产业融合、实现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理论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理论进行专业的培养等方式进行解决。未来需重点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各方齐心协力,促进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杜源源.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产品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J].山西农经,2025,(12):67-69.
[2]孙煜.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5,(02):246.
[3]魏艳丽.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4,40(06):211-214.
[4]才让珠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27):9-1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