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业财融合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优化路径
 

业财融合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优化路径
邱米
作者简介:邱米(1990-)女,汉族,四川内江人,本科,会计师,绵粮国际贸易(绵阳)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面临业务复杂性与市场波动性的双重挑战,财务核算优化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优化目标出发,提出通过业财协同效率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全流程风控闭环,并针对系统集成不足、流程衔接堵点、合同管理粗放及风控滞后等现实问题,提出构建以系统整合、流程重塑、数据治理与风控机制完善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并配套组织、制度、技术与人员保障措施,旨在为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财务核算升级方案,推动业财一体化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关键词】业财融合;大宗商品贸易;财务核算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业财一体化平台
    引言
    对于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而言,其业务具有交易规模大、价格波动频繁、风险较高等特点,这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往往存在业务与财务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管理需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业财融合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趋势。业财融合理念强调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业务和财务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处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在业财融合过程中,财务核算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业财融合背景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的优化路径,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以推动企业财务核算水平的提升,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业财融合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优化目标
    (一)提升业务与财务协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业财融合背景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要求财务核算体系突破传统职能壁垒,促使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建立实时数据交互机制。大宗商品具有价格波动频繁、交易规模庞大、供应链环节复杂等特征,要求财务核算能同步反映采购、仓储、物流及销售环节的动态成本与收益,当业务端产生交易指令时,财务系统需即刻捕捉关键信息生成核算凭证,确保资金流向、库存状态及合同履约进度可视化,最终实现资金、库存等核心要素的高效配置。
    (二)强化风险管控能力,构建全流程风控闭环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信用违约风险及存货减值风险,要求财务核算系统具备全流程风险监测功能。财务部门需深度介入业务链条,将敞口监控节点嵌入采购定价、套期保值、库存周转及应收账款管理等环节,例如当期货合约与现货采购产生价差时,核算系统需自动识别套保有效性并计算潜在盈亏;当客户授信额度触发阈值时,系统需实时冻结交易权限并推送预警信号。基于业财一体化的数据整合,企业能构建涵盖风险识别、计量、应对及反馈的闭环体系,确保风险管控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判与事中干预,保障经营稳定性。
    二、业财融合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集成不足,业财数据割裂现象突出
    在业财融合的要求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需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实时互通,但当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明显的系统割裂问题:业务部门主要通过Excel建立台账记录交易信息;审批流程依赖钉钉系统;而财务核算与库存管理则使用用友畅捷通T+系统,各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接口,导致业务前端的合同签订、审批及执行等信息无法实时同步至财务系统。这种信息孤岛现象造成了严重的业财脱节问题:当业务发生变动时,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准确的业务数据,只能依据滞后的信息进行账务处理,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流程衔接存在堵点,数据整合工作量增大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的业务流程涵盖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由于各环节所使用的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无法自动流转,导致流程衔接出现明显堵点。业务部门在完成交易后,需将相关数据手动录入财务系统,同时财务人员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需对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反复核对和校验。一方面,这种手动操作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数据整合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人为误差,导致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为了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数据整理和核对,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合同管理分散粗放,履约跟踪信息透明度低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的合同管理目前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合同的执行跟进主要依靠Excel台账,而附件资料则由各个板块业务负责人自行建立文件夹进行管理。这种分散粗放的合同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合同相关信息处于碎片化存储状态,财务部门在调阅合同资料时,需要与各业务负责人反复沟通确认,既增加了跨部门协调成本,又因信息检索路径冗长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碎片化的合同信息难以形成标准化数据集合,致使财务数据分析缺乏完整的合同维度支撑,数据勾稽关系梳理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账实数据的偏离度与财务工作效率的低下,亟须通过系统化平台实现合同信息的集中整合与高效调用。
    (四)风控机制薄弱,大宗商品波动风险应对滞后
    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这对贸易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当前企业的风控机制相对薄弱,未能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估,导致风险应对措施滞后于市场变化。同时,由于业财数据未能有效集成,财务部门无法实时监控业务环节中的风险点,难以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此一来致使企业在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三、业财融合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优化路径
    (一)深化系统整合,构建业财一体化平台
    为解决系统集成不足、业财数据割裂的问题,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需以业财融合为导向,构建覆盖全业务链条的一体化平台。一方面,可基于用友畅捷通T+系统的底层架构,开发业务前端与财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将Excel台账中的交易信息、钉钉审批流程中的合同签订与执行数据,通过标准化接口实时同步至财务核算模块,实现合同签订、审批、执行到财务记账的全流程数据贯通。另一方面,引入低代码开发平台,针对大宗商品贸易中多货源(国内与国际)、多品类的业务特点,定制化开发供应链管理模块,使其与财务系统深度集成,当业务环节发生变动时,系统能自动触发财务数据更新,确保财务核算与业务实际运行状况实时匹配,为企业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企业在系统整合过程中,需建立数据标准化体系,统一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字段定义和格式,消除数据孤岛,提升数据流转效率。
    (二)重塑业务流程,实施合同全周期管理
    针对流程衔接堵点与合同管理分散的问题,企业应重塑业务流程,建立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首先,企业需要梳理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等环节的业务流程,以合同为核心节点,将合同签订、审批、执行、结算等环节纳入统一的流程管控体系。其次,在合同签订阶段,业务部门通过一体化平台发起合同审批,财务部门可实时参与合同条款的合规性与经济性审核,避免后期账务处理与业务脱节。最后,在合同执行阶段,利用系统自动抓取物流、库存等数据,与合同约定的交货期、数量、价格等要素进行比对,当出现履约偏差时,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至相关部门。对于合同附件资料,可建立集中存储的电子档案库,依托一体化平台实现与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对接,按照业务部门归口管理原则进行分类存储与权限管控。电子档案库支持业务部门对合同附件的统一归集与维护,财务部门可通过系统流程向业务部门发起资料调取申请,业务部门基于归口管理职责在系统中完成审核与授权,实现附件资料的线上化流转。同时,电子档案库可自动关联合同编号、条款要素等关键信息,系统通过预设规则实时抓取附件中的数据字段(如金额、数量、履约节点等),直接嵌入合同执行数据分析模块,避免人工翻查资料与数据提取的低效操作,既符合归口管理要求,又通过系统化集成提升合同数据的分析效率与准确性。
    (三)强化数据治理,建立多维分析模型
    为解决数据整合工作量冗余与真实性问题,企业需强化数据治理,构建多维分析模型。第一,制定数据治理制度,明确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录入、审核、更新职责,确保数据源头的准确性。在数据采集环节,通过一体化平台自动抓取各业务系统的原始数据,减少手动录入带来的人为误差;在数据处理环节,利用规则引擎对数据进行清洗、校验和标准化转换,确保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一致性。第二,企业基于大宗商品贸易的特点,建立涵盖采购成本、销售价格、库存周转率、资金占用等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实时展示业务财务数据的关联关系与趋势变化。
    (四)完善价格波动应对机制,嵌入风控预警模型
    针对风控机制薄弱、市场风险应对滞后的问题,企业应结合业财融合优势,完善价格波动应对机制。首先,建立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体系,通过采购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数据平台等多渠道获取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动态,由财务部门结合成本、库存等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当市场价格波动达到预设阈值时,触发风险预警。其次,在一体化平台中嵌入风控预警模型,将业财数据实时输入模型,自动评估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例如,当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超过5%时,模型能自动计算该价格变动对库存价值、预计销售利润的影响,并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推送至管理层,为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或启动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措施提供依据。最后,财务部门可结合历史价格波动数据与企业财务状况,制定不同情景下的应对预案,如价格持续上涨时的采购策略调整、价格暴跌时的库存减值准备计提等,提升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保障经营稳定性与盈利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业财融合背景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核算优化路径的研究,构建了以系统整合、流程重塑、数据治理与风控机制完善为核心的优化体系,配套组织、制度、技术与人员保障措施,有效提升了业财协同效率与风险管控能力。未来,企业可进一步依托数字化技术,深化业财一体化平台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财务核算与风险预警中的场景落地,加强产业链数据协同,推动财务核算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持续增强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业财融合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5):20-23.
[2]江珊.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5(5):11-13.
[3]潘祖怡.浅析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对策[J].中国有色金属,2025(9):23-25.
[4]史嘉欣,阙焱兴,姜逸凡.传统中小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障碍与策略——以G 公司为例[ J ] .投资与创业,2023(13):47-49.
[5]乔建中.风控,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探讨——基于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视角[J].经济师,2021(3):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