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策
吴林莲
【摘要】为有效破解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低下、流程紊乱等工作痛点,避免价值流失问题发生,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由沉睡到激活的跨越式转变,最大程度释放固定资产经济及战略效能。本文以固定资产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划分,深层次剖析规划采购、使用维护、报废处置阶段管理重点。其次,进一步总结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明确管理痛点问题。最后,以切实打通管理流程断点为工作主线,提出针对性管理之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模式
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运营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碎片化弊端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相互独立,难以实现系统性衔接,且常因流程过于割裂,被迫使得年均资产闲置损耗成本处于较高状态。鉴于此,为切实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挣脱传统管理桎梏,研究本课题尤为重要。
一、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阶段划分及管理重点
(一)规划、采购阶段
作为全生命周期管理起点,固定资产规划以及采购决策质量会对资产后续利用效率造成决定性影响。此阶段关键管理要点主要包含需求预测、预算编制、供应商管理、合同签订等多个方面。
需求预测环节,企业需构建动态化分析机制,通过整合战略规划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历史运营数据,运用智能建模技术精准测算资产需求。预判产能扩张所需要的设备数量以及类别,从根本上规避重复性购置等问题。
预算编制环节,考虑到其直接关系着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合理分配,为此,要统筹考量资产购置、运输安装等初始投入与后期维护、升级等持续性支出。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则可采用滚动预算法,严格基于项目进展灵活性实现资金分配,确保预算编制适应性更强。
供应商管理环节则要建立多维评估模型从资质、实力、产品、售后等多维度出发,选择与企业需求最为匹配的供应商。除此之外,还要具有防范意识,通过长期战略合作机制以及框架采购协议制定等手段,最大程度降低供应链风险。
合同签订作为采购阶段重要法律保障,对规避潜在纠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环节需强化法律风控意识。通过标准化合同模板明确关键条款,细化交付周期、售后保障等关键内容,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使用、维护阶段
此阶段是固定资产价值创造核心周期,其管理成效直接关乎着资产可服役年限以及企业运营稳定度。管理重点主要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使用规范制定,需秉持标准化、系统化原则,聚焦不同类别资产如生产设备,信息系统等,制定明细操作手册,明确操作流程、责任分工等。
第二,日常维护计划执行阶段,要积极构建预防式管理体系,充分参照资产运行特性,制定因地制宜的维护方案,并采用周期+状态监测等双轨式维护方式,对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下的设备,实现高频巡检,确保其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第三,故障维修。要建立快速且及时的响应机制,自觉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中枢,搭建贯彻使用部门,维修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数字桥梁”,顺利实现故障信息的在线传递以及高效处理。
(三)报废、处置阶段
此阶段管理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报废鉴定,建立量化评估标准,综合考虑使用年限、维修成本等因素,及时处置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避免占用公共资源。②处理方式优化原则,严格基于固定资产剩余价值以及市场现实需求,制定因地制宜的策略。详情见下表1所示。
.png)
③回收利用。需构建循环式经济体系对其进行拆解分类,建立零部件二次创造以及材料精准回收的双驱动网络,确保报废资产均能够得到高效回收以及针对式利用。
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透视
(一)规划采购环节-决策粗放致使资源错配
据不完全统计,依旧存在超六成的企业在固定资产采购以及决策环节,尚未建立起标准化、科学化需求。
预测体系工作落实期间,常依赖主观经验判断或部门申报等手段,缺乏对市场趋势、战略目标和资产状况的系统分析。这种粗放式决策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与实际需求脱节,造成资源浪费。
预算编制,也依旧存在重购置成本轻全周期管理等短视问题。常将关注重点放在设备采购成本上,对于设备运输、安装调试等前期投入以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之中的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等隐性支出存在一定忽视。受此影响,固定资产项目现实支出常明显超过预算,甚至还会超出30%。
供应商管理层面,绝大多数企业仍以资质审查和价格导向为主,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等关键因素,导致供货延迟和质量不达标风险上升。
(二)使用维护阶段-管理断层致使效能衰减
使用维护阶段多层管理缺失问题,亦属于制约企业生产效率优化提升的重要瓶颈。
首先,操作规范建设滞后性首当其冲,已然成为制约资产高效运行的关键症结。据不完全统计,至少仍有四成的企业未建立起全面覆盖多品类设备的标准化操作体系,作业现场违规操作等问题频发,导致设备加速损耗。其次,维修策略落后性也致使管理困境进一步加深,多数企业依旧采用事后维修等手段,主动预防性维修覆盖率明显小于30%,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段明显较短,设备频发故障也严重影响企业完成生产计划。最后,信息化应用低水平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复杂程度。绝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数据偏差率依旧存在。受此影响,资金盘点效率常处于低效状态,尽管部分企业已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致力于通过管理含“智”量的切实提升,完成精细化决策,但从整体来看,信息化引入依旧浅显的停留在基础台账记录上,无法顺利实现由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动态化管理。
(三)报废处置阶段-监管缺位致使价值流失
经分析总结,报废标准模糊、处置方式单一粗放、流程监管缺位等均属于当前管理困境的重要症结。
其一,受报废标准模糊影响,大体量固定资产存在超期服役等状况。在具体实践期间,常依据实战经验来得出资产是否报废具体结论。以设备这类固定资产为例,受此种管理模式影响,极易致使设备在技术性能严重下降时依旧处于高强度使用状态,会埋下安全隐患的同时,亦会造成资源低效占用等问题发生。其二,资产处置环节易暴露出明显的管理短板,多数企业依旧以单一低价转让协议等措施实现报废,资产处理整体的残值回收率普遍无法顺利达到市场价值的40%。且在此种粗放处置模式影响下,诸多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资产也不得不面临低价被贱卖等风险,致使价值流失问题愈发严峻。其三,流程监管缺位。受处置流程公开度、透明度不佳影响,部分企业常存在暗箱操作等行为,这会致使资产流失风险加剧,亦会一定程度上损害企业公信力。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之策
(一)构建全流程协同规划体系
为更有效地实现资源错配困局破解,在固定资产规划以及采购阶段,企业需构建“战略-业务-固定资产”多级联动需求预测模型,高效促动资产配置以及业务发展实现精准匹配。实践环节,要将未来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固定资产配置需求深度融合,并充分借助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快速对多源异构数据,包括历史资产使用数据、市场动态需求数据等进行多维度交叉研判。建立动态化算法模型,精准预测在未来各个独立发展阶段所需要固定资产的数量以及类型,最大程度避免受主观经验决策影响,而致使设备重构率居高不下。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供应商管理向动态评估转型,自觉搭建智能化程度高的供应商管理平台,并为其配置资质审查、信用评级等多个独立功能模块。准入阶段,充分利用AI以及数据技术对入选供应商财务状况、行业口碑等上百项指标进行交叉验证,并建立具象化供应商能力雷达图筛选出评分前20%的供应商企业,合作期间则要自动化对订单交付率、售后响应速度等数据进行收集,并通过学习算法生成信用评级。一旦目标供应商对象地域缺失,立即启动备选切换工作。
(二)打造智能化、智慧化使用维护生态
智能化、智慧化改造可持续为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维护效能提升提供发展引擎。具体实践环节,其一,可积极开发集成AR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操作手册,凭借三维动态化建模,将复杂操作流程转为可视化更强的直观指引。其二,可将关注重点放在状态监测+预防性、预测性维护双重驱动体系构建上,为企业安上资产良性管理的智慧大脑,并充分利用成熟的机械学习算法,对海量资产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故障预测模型,真正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式转变。除此之外,为更彻底地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壁垒问题,还要自觉加强统一且集中的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将其看作协同管理关键数据基座,凭借采购合同、维修记录、报废审批等多流程数据,打通形成全生命周期覆盖的资产数字孪生体,以优质的对向沟通交流关系形成,加大信息数据成果转化率,持续地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以设备这类固定资产管理为例,要积极推进技术资料档案建设,按照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操作要求,建立设备台账,高度集成设备编号、位号、名称、主要规格及技术参数等相关内容,为设备更新决策提供全面依据。其三,还要重视日常维护管理。再以设备这类固定资产管理为例,要大力建立设备日常维护标准,进一步对设备日常维护的基本要求,包括维护频次、检查频次、日常检查、维护记录填写、检查记录填写等进行明确,顺利将传统被动式维护转变为数据驱动的主动预防式维护,从而助力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大幅度提升。
(三)健全完善标准化报废处置机制
建立科学的报废评估标准是规范资产处置的关键。建议摒弃一刀切式报废判定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残值评估,避免主观判断;二是拓展多元化处置渠道,重点开发线上拍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全国买家竞价;三是确保处置流程全程透明,通过市场化竞价机制最大化资产残值。这种规范化、市场化的处置模式既能提升处置效益,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覆盖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已然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强化企业运营韧性的关键之举。本文围绕固定资产管理可靠性课题,提出的针对性全生命周期管理措施,便可真正做到规划采购、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多项管理工作齐抓,通过全流程协同规划体系构建、智能化、智慧化使用维护生态打造,标准化报废处置机制健全,多维度助力固定资产管理效能提升,持续夯实管理根基,值得同行广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宇.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重构[J].中国医院院长,2024,20(6):80-83.
[2]郑红.关于企业推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2024,37(27):53-56.
[3]姚丽慧.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6):157-158.
[4]刘局,田溪.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2022(16):130-134.
[5]李涛,熊婷婷.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