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
 

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
梁梦洁

      【摘要】在我国“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成为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数字化低碳旅游已经形成政策引领、技术赋能及服务升级的发展局面,但仍存在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技术落地成本高、游客吸引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等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为旅游业的数字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且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实施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低碳旅游;发展现状;提升路径
引言
      旅游业的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其所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更是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冲突困境。在政策指引和技术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成为旅游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既有研究多聚焦于低碳旅游的内涵界定、发展模式构建及发展效能评估等方面。但是对于数字技术赋能低碳旅游尚未充分关注。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发展现状,识别发展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数字时代旅游业低碳转型提供部分研究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在“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已经形成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地方实践为支撑的数字化低碳旅游政策体系,将数字化作为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层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提出,加速推动智慧旅游绿色低碳发展。国家政策的设立为旅游业的数字化低碳转型明确了发展路径,有力引导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进行数字化低碳旅游规划设计。例如,安徽黄山景区制定了《山岳型零碳景区评估方法暨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创建方案》,持续推进植被碳汇保育、景区能源替代、绿色场景创设等。地方低碳旅游的制度创新,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精准落地,也是对数字化低碳旅游实现路径的创新,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
      生态资源作为旅游业的根基,对于低碳旅游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数字技术的引入让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从粗放式管控转向精细化治理。环境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景区内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调查和监测,预防过度开发。垃圾清理方面,景区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垃圾清理和输送,有效解决了山区景区垃圾难分类、难运输的问题,提升了生态敏感区的环境治理效能。生态物种保护方面,AI视角识别系统、声纹监测设备及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监控野生动物活动轨迹,防范盗猎和生态干扰。数字化技术同样在景区能源优化发挥作用。新能源车辆、光伏设备与节能材料的集成应用,为旅游业能源清洁化提供了可行路径。同时,景区智能管理平台已实现景区资源合理调配,避免因过度运营造成能源浪费。数字技术已从各方面融入低碳旅游,使其走向专业化、细致化、精准化。
      (三)游客服务与行为引导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参与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与构成。在游客服务优化层面,电子票务系统以及无纸化导览在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降低了传统纸质损耗。景区分时预约系统将游客分流,降低景区环境承载压力。AR以及VR在虚拟旅游项目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宽了游客服务范围,为游客建立起沉浸数字文化场景,有望成为实体旅游活动的低碳替代方案。在行为引导方面,碳普惠平台与碳足迹追踪系统的建立与运用,将游览全程进行碳排放可视化,向游客展示个体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影响,激发游客低碳意识。同时碳普惠系统配套有积分兑换机制,激励游客产生低碳行为。在数字化低碳旅游的实践中,经由数字化改造的服务优化与行为引导促使游客从低碳旅游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践行者,推动旅游行业向可持续方向稳健迈进。
二、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的现存问题
      (一)政策执行瓶颈
      当前旅游业低碳转型虽已有顶层设计引领,但其政策执行仍受制于多重因素。第一,旅游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尚未统一。旅游产业之间碳排放边界较为模糊,碳排放监测数据与标准要求难以直接对标。第二,数字化监管的权责边界尚不清晰。文旅、环保、工信等部门在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职能交叉,容易形成责任推诿的状况。第三,地方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地方性低碳旅游条例多为倡议性文件,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且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多集中于大型景区或国企,中小旅游地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第四,缺乏差异化政策支持。由于各旅游地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数字低碳旅游的发展更需要政策“因地制宜”的支持。
      (二)技术落地障碍
      当前我国数字低碳旅游在技术方面主要存在数据共享存在壁垒、数字改造成本较高以及数字鸿沟较大等问题。景区、酒店、交通等主体的信息系统多为垂直架构,不同品牌碳排放监测系统的使用,使得数据共享出现困难。与此同时,我国头部景区已形成数字化改造的良性循环,而中小型旅游地因传统管理模式固化和财政能力薄弱,普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困境。现有低碳数字技术成本过高,改造期长,中小旅游地较难适应。而对于数字技术的使用人群而言,数字技术的暂未完全适老化导致数字化低碳旅游无法进行普适化。各类数字化平台的使用均忽略了老年游客的需求,如缺失字体放大、语音交互、一键呼叫等适老功能,数字化低碳旅游的推进存在困难。
      (三)游客吸引困难
      1.消费行为习惯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传统旅游消费模式在游客心中已根深蒂固,导致游客对新兴数字化低碳旅游适应期较长。游客在规划行程时,往往优先选择熟悉的出游方式,习惯依赖高耗能交通工具与奢华住宿设施,便捷性、舒适性等传统诉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多数游客较少实行低碳环保实践。由于游客消费行为习惯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游客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旅游模式,但当前数字化低碳旅游中仍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激励机制,难以驱动消费者主动改变行为习惯,参与到数字化低碳旅游之中。
      2.产品同质化与体验缺乏深度
      当前市场上数字化低碳旅游产品多集中于景区线上游览、低碳出行推荐等常规领域,局限在绿色出行与环保住宿的简单组合,缺乏对地域文化、生态特色的深度挖掘。在旅游活动环节中,尽管AR/VR等数字化技术在低碳旅游领域有所应用,但部分数字化低碳旅游项目仍然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参与度较低。另外,一些线上游览的场景还原度和沉浸感不足,无法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和高品质体验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游客群体需求的精准调研,旅游企业难以针对不同客群的偏好与需求,设计个性化旅游线路与服务,无法为游客提供互动性强的低碳旅游体验,限制了数字化低碳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的提升路径
      (一)政策层面
      政府与企业需要对产业链的“双碳”+数字融合标准体系进行构建,制定统一的旅游业碳排放核算标准,明确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与数据采集规范,建立可量化、可对比的碳排放数据模型。另外,政府可进一步完善“零碳景区”“数字低碳酒店”等的认证体系,从能源管理、资源效率、碳汇能力、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统一设立评价指标,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消费指引。同时为打破各职能之间的壁垒,政府可健全旅游业“数绿协同”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政府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来设计差异化的数字化低碳旅游实施细则。例如,针对经济发达地区,鼓励进行各类低碳旅游机制试点,而针对西部或乡村旅游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给予财政或税收补贴。
      (二)技术层面
      第一,针对低碳数据难以共享问题,政府与企业可共同建立旅游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游客在平台授权后,可自动生成包含交通、住宿、游览的全行程碳足迹报告,通过数据可视化提升公众参与数字化低碳旅游的积极性。政府与企业还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测行业碳排放动态,制定针对性减排策略。第二,针对中小旅游地数字化改造成本高的问题,可以对易部署的轻量化技术产品进行研发。低碳旅游小程序、简易便携式环保设备可以支持游客与管理者低成本快速应用在低碳旅游方面,帮助景区以较低成本实现低碳旅游数字改造。第三,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可以为不同游客群体设置个性化低碳旅游软件设置。为老年群体进行程序适老化改造,为儿童群体配备趣味界面,扩大低碳旅游的覆盖人群。
      (三)游客层面
      1.强化营销与培育低碳行为
      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数字化低碳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宣传内容不仅要突出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还要强调低碳环保理念对游客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市场认知度和游客的接受度;同时对分类人群实施精准营销,传递“低碳≠牺牲体验”的理念。另外,游客低碳意识到低碳行为的转化同样也需要助推手段。在行程决策时,智慧旅游平台可向游客优先推送带有“低碳体系认证标签”的旅游产品;在行程进行时,可实时显示游客行为的减碳效果;在行程结束后,可向游客赠送碳减排证书并提供积分兑换权益奖励等,使游客的低碳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低碳行为。
      2.多元化数字低碳旅游产品
      将数字化低碳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进行结合,扩大数字化低碳旅游产品范围,将低碳理念深刻融入各类旅游形式中。企业还可将数字低碳与各种文创与旅游活动进行结合,开发和推广一系列绿色低碳化旅游产品,推进数字技术在低碳旅游的应用,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低碳感、绿色感、数字感。积极突破“绿色出行+环保住宿”的数字低碳旅游的简单组合,深挖低碳文化与特色,丰富数字低碳体验产品。例如,安徽黄山景区通过举办DIY帆布袋、体验黄山毛峰产品和“以竹代塑”等活动,增强游客低碳旅游参与感。四、结语
      数字化技术不仅是低碳旅游新发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旅游业从“高碳依赖”向“低碳自觉”转变的核心动力。完善标准体系与差异化政策供给、创新低碳旅游领域的数字技术、开发多元化与深度体验产品,都是数字化时代下低碳旅游后续发展的可能发力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迭代突破,旅游场景的虚实边界可能会被重构。未来旅游业可能会迎来“虚实共生”的低碳新形式,未来研究则可能会专注于虚实融合体验的碳减排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承财.低碳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节能减排的可持续旅游形式[J].旅游学刊,2014,29(3):10-12.
[2]马勇,江函哲.碳中和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提升策略[J].旅游学刊,2022,37(5):1-3.
[3]查建平.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J].旅游学刊, 2016, 31(9): 101-112.
[4]吴承照,欧阳燕菁.“双碳”目标下的旅游业环境责任[J].旅游学刊,2022,37(5):8-10.
[5]万紫微,唐承财,徐虹.旅游目的地实现“双碳”目标研究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24:1-22.
[6]孙盼盼,齐飞,夏杰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J].重庆社会科学,2024(7):37-53
.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