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六堡茶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以H茶业公司为例
基金项目:
1.本文为“梧州职业学院202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驱动六堡茶流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WZJGYB202507”);
2.本文为“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4P”理论的企业六堡茶营销策略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554”)的研究成果。
谢晓欣
【摘要】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六堡茶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本文以H茶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4P营销理论,分析其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的营销现状及问题,结合数字经济技术特征与市场需求,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旨在为同类企业提供可借鉴的转型路径,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4P理论;六堡茶;营销策略;H茶业公司
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传统农业品牌迎来转型升级关键机遇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市场运作模式,传统农业品牌若不及时跟上,可能被市场淘汰。
六堡茶作为广西梧州特色农产品,凭借“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国内外有一定发展潜力,亦是梧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六堡茶企业普遍面临品牌定位模糊、数字化营销能力不足、渠道拓展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以H茶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4P营销理论,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特征与市场需求,分析其营销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系统性优化策略,希望为同类企业提供转型路径,推动六堡茶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好发展。
一、H公司六堡茶营销现状
(一)公司概况与产品布局
H 茶业公司 2016 年底成立,以六堡茶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整合优化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
公司拥有自营品牌,注册商标 13 个,产品体系丰富,有 7 个系列 15 款产品,含珍藏、桂礼、忘年等定位:珍藏系列主打陈年收藏,面向收藏爱好者与品质追求者;桂礼系列结合梧州地域文化,聚焦礼品市场;忘年系列重品质,适合日常饮用。
生产上,自种茶园 1000 亩,合作采购毛茶保原料。坚持“三原”理念,联合非遗传承人推进标准化,提升品质与竞争力。
(二)销售业绩与渠道结构
近五年,公司茶叶销售收入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22年引入营销中间商后,销售收入实现翻番,2024年达500余万元,但整体规模仍较小。渠道方面,线下布局12家合作门店,包括苍梧新县城专卖店、梧州市区门店及区外体验店,线上虽搭建淘宝、抖音等店铺,但运营效果差,成交量几乎为零。经销商体系以省级代理为主,采用3.5-5折的价格折扣策略,但零售业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营销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国家及广西政策支持茶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六堡茶带来机遇;2025 年广西六堡茶品牌价值 55.07亿元,特色茶消费增长;消费者注重健康与文化,非遗工艺成卖点;梧州引院士团队建数字化生产线和溯源体系,公司未充分应用。
行业环境:本土品牌在高端和传统工艺领域构成竞争,部分企业以现代工艺、年轻化包装抢占中低端;供应商议价能力弱,毛茶价稳;顾客议价能力强,经销商依赖折扣;面临其他茶类和饮料替代,潜在进入者或借数字化切入。
二、H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一)产品策略:定位模糊与创新不足
1.品牌定位混乱
自有六堡茶品牌覆盖全市场,单一品牌难满足多元需求,核心价值不聚焦,且珍藏、桂礼系列叙事无差异,辨识度低,消费者认知模糊。
2.产品与品类问题
15 款产品中仅少数结合节庆元素,多数包装同质化,缺国潮或年轻化元素;传统工艺未转化为可视化标准,且中高端产品占比过高,与消费者偏好错位,大众市场覆盖不足。
(二)价格策略:机制僵化与竞争力不足
1.定价与价值脱节
高端产品缺乏品质背书和市场验证,中低端产品未能体现工艺溢价,价格带与竞品重叠度低,难以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
2.折扣体系缺乏弹性
经销商折扣固定且禁止低于7.5折销售,而头部企业普遍提供3-4折折扣,公司价格政策缺乏竞争力,导致客户忠诚度低。成本方面,自种茶园土地利用率低(仅50%用于种植),人工采摘和陈化周期长,推高毛茶成本150元/斤,制约价格调整空间。
(三)渠道策略:结构单一与数字化缺位
1.线下渠道辐射不足
直营店位于偏远县城,市区门店客流量有限,区外体验店未形成规模效应。省级经销商仅2家,二级经销商因高库存风险不愿合作,渠道层级断层,难以覆盖地级市及以下市场。
2.线上渠道形同虚设
电商平台店铺运营粗放,抖音、淘宝销量几乎为零,未参与“618”“双11”等促销活动,缺乏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数字手段,错失年轻消费群体和下沉市场的机会。
(四)促销策略:手段保守与传播低效
1.线下推广依赖官方活动
虽参与东盟博览会、茶博会等,但缺乏常态化品鉴会和主题活动,与消费者互动不足。公交站牌广告覆盖面有限,未能触达核心客群。
2.线上营销投入不足
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粉丝量少(抖音仅 2312 人),内容以产品展示为主,缺乏故事化叙事和用户参与设计,如未开发茶文化短视频、虚拟品鉴会等数字化内容。促销活动单一,未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投放能力弱。
三、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一)产品策略:聚焦中高端,强化数字化价值
1. 明确市场定位
公司应果断舍弃低端产品线,将精力集中在中高端市场,以501-1000元/250g的价格区间为主。以“传统工艺+地理标志”作为核心卖点,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
为了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公司可以通过获取有机认证、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等方式,实现“一茶一码”。通过这种数字化手段,向消费者可视化展示茶叶的种植、加工、陈化全流程,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的每一个环节。
2. 创新产品与包装
针对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开发“懒人茶包”“冷泡茶”等便捷品类,提高产品的便捷性和适用性。
联合知名设计师推出国潮系列包装,将六堡茶山景、茶船古道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其中,同时采用环保材质和烫金工艺,提升产品的质感和档次。
此外,推出定制化服务,如为企业定制带有logo的茶饼、为新人定制婚庆专属礼盒等,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优化品类结构
适当增加301-500元价格带产品的占比,推出“入门级”陈化5年的产品,降低消费者的消费门槛,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尝试购买公司产品。
同时,保留珍藏系列作为品牌标杆,通过限量发售、举办拍卖等形式,塑造其高端形象,提升品牌的整体价值和影响力。
(二)价格策略:动态定价与客户忠诚体系
1. 价值导向定价
对于高端产品(如10 年以上陈茶),采用“成本+文化溢价”的定价方式,充分结合非遗工艺、大师监制等独特要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价格与产品的高端定位和文化价值相匹配。
中端产品采用竞争导向定价,对标头部品牌的热销价格区间(122-300元),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价格上形成竞争力。
入门级产品采用渗透定价策略,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新客户尝试购买,扩大市场份额。
2. 灵活折扣与激励
调整经销商政策,对省级代理实施“阶梯返点”制度,例如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返还5%,激励经销商积极扩大销售规模。对县级经销商推行“代销模式”,即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并给予6个月的退换货期限,降低县级经销商的经营风险,提高其合作的积极性。
在线上渠道,定期开展“限时折扣”“满减活动”等促销活动,同时结合会员积分体系(如消费1元积1分,积分可兑换茶样或周边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和忠诚度。
(三)渠道策略:全渠道融合,激活零售业务
1.线下渠道优化
在南宁、广州等核心城市中高端商圈开设直营店,打造“茶文化体验空间”,提供茶艺表演、茶点品鉴等服务;与高端酒店、茶馆合作设立专柜,拓展商务礼品渠道;推动“一县一品”加盟店建设,降低县级市场准入门槛(如首批进货 10 万元即可加盟)。
2.线上渠道拓展
入驻天猫、京东等中高端电商平台,优化店铺视觉设计,突出“原产地、原种群、原工艺”故事和质检报告;开展常态化直播带货,邀请非遗传承人、茶评博主参与,展示制茶工艺和仓储环境;建立私域流量池,通过微信社群发布茶文化内容、会员专属优惠,定期举办“云茶会”增强粘性。
3.供应链数字化
引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缩短订单处理周期;与顺丰等物流企业合作,实现48小时冷链配送;利用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降低库存压力。
(四)促销策略:整合传播与精准触达
1.内容营销创新
制作六堡茶纪录片《茶船古道岁月陈香》,在B站、抖音等平台投放,讲述品牌历史与工艺传承;开发“六堡茶小课堂”系列短视频,普及冲泡技巧、健康知识,植入产品卖点;与文旅IP 联名(如广西山水旅游),推出“茶旅融合”套餐,提升品牌曝光。
2.精准广告投放
利用百度推广、微信朋友圈广告,定向投放35岁~55岁高收入人群,关键词聚焦“非遗茶”“健康黑茶”;在小红书、知乎等内容平台开展KOL/KOC种草,通过真实用户测评增强可信度。
3.体验式促销活动
在重点城市举办“六堡茶品鉴周”,邀请消费者免费试饮,参与制茶体验;联合企业客户开展“定制茶会”,提供专属茶礼解决方案;线上发起“晒茶记”UGC 活动,鼓励用户分享品饮故事,赠送限量礼品。
四、结语
在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六堡茶企业需以4P 理论为框架,通过产品聚焦、价格优化、渠道融合和促销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的营销体系。H 茶业公司的实践表明,传统茶企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品质信任、拓展全渠道触点,并以文化叙事强化品牌差异化。未来,行业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品牌协同,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生产、营销中的深度应用,实现从“产品销售”向“价值共创”的转型,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同类企业可借鉴其“原产地、原种群、原工艺”定位、全渠道数字化策略及客户忠诚体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诗羽,罗必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红利”抑或“鸿沟”?——以茶产业为例[J].农村经济,2023,(11):14-24.
[2]黄泰岩,张元元.“六堡茶模式”的实现条件、一般路径和优化措施——基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3,(09):171-177.
[3]王新哲,石义.数字经济赋能下广西传统产业转型的机制、挑战与优化路径[J/OL].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8[2025-07-05]
[4]王振涛,黄廷学,张权.数字经济背景下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企业营销模式分析与建议[J].中国酿造,2025,44 (1):287-292.
[5]张小允,鲍洁,许世卫.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品牌建设路径探索[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2[2025-04-07]
[6] 陈桃,孙剑,李紫娟.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5):421-431.
[7] 罗军.安化黑茶的网络营销对策探讨[J]. 茶叶通讯,2019 (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