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机制与路径
基金项目:
2025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立项号:L2025Z05160740);
2025年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级课题“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机理与评价体系研究”
(立项号:2025YB18)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楠 林燕萍 单莉萍 王立彦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为面临困境的“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局面带来新机遇。文章首先从“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现状入手,发现其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传统手造技艺传承困难、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接着,将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关键节点划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发散层和衍生层四个层级,并系统解析数字赋能“山东手造”资源的“数字建设”机制、“创新活化”机制、“数字传播”机制和“版权保护”机制。最后,从政府、技术、人才和传播四个视角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东手造;数字技术;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引言
数字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布局和统筹,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山东手造”是在保留原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新造、升级转化,构建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产品体系。数字技术赋能是推动“山东手造”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实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方式,在赋能各地区文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顶层设计薄弱等困境,削弱了数字技术赋能的效果。此外,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数字赋能动力不足,一定程度阻碍了“山东手造”产业的发展。因此,厘清数字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作用机制,实现其创新转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现状
山东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烟台剪纸、鲁绣等,都是“山东手造”文化的杰出代表。目前,山东省共有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产代表名录”项目,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总量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家,年产值16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接近400余万人。基于此产业基础,部分手造产业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化发展特征。然而,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山东手造”文化资源也面临许多挑战。在产品设计方面,部分手造产品缺乏创新,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脱节,市场竞争力不足;在传承方面,传统手造技艺主要依赖口传心授,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年轻人对其兴趣不高,导致传承后继无人,许多手造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在生产效率方面,手造产品的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多以家庭作坊或小型企业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大规模需求;而在市场推广方面,目前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实体店销售,电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渠道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此外,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山东手造”文化产业存在着资源分散、缺乏协同合作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逻辑机制
以国际文化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空间理论为理论框架,整合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山东手造”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关键节点划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发散层和衍生层四个层级。
(一)基础层:数字处理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
在数据采集、存储、清理和预处理等环节,可以通过高精度3D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字采集工具,把山东手工艺品、传统工艺品、民间文物等各种文化资源的全面数字记录采用物理形式转化为数字信号。同时,可以利用分布式存储系统等大数据存储技术,为“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建专属数字仓库,确保大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运用数据清理算法去除噪声数据,纠正错误数据,规范数据预处理,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分析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山东文化资源从物理形态向数字形态的初步“数字化”转变。
(二)核心层:数字再现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数字活化”转化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手段,可以高度还原与再现山东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民俗活动仪式等,赋予“山东手造”文化资源新的生命力。例如,烟台高新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剪艺图灵”项目以“内容+科技+融合创新”的方式,创新性地将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与烟台剪纸技艺深度融合,全新诠释非遗剪纸文化,成功研发出全国首个DeepSeek私有化部署的生成式剪纸产品。项目团队通过采集4万余幅剪纸作品构建“文化基因库”并开发出智能识别算法,能够精准解析传统纹样的构图规律与符号寓意。用户只需在微信小程序输入“烟台苹果”“烟台山”等关键词,系统即可在20秒内生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剪纸图案,支持打印创作或直接用于文创设计。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程度激发青少年等群体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热情,促进“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三)发散层:数字媒介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数字传播”
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各种文化资源传播的主阵地。2025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1.08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占网民整体数量的93.8%。数字化时代,“山东手造”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不仅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展览、书籍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数字化传播和推广。此外,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可开展线上文化活动、话题讨论、直播带货等活动,增强受众与山东文化资源之间的互动性与黏性。
(四)衍生层:区块链技术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
区块链技术在文化资源的所有权确定上具有显著作用。一方面,使用者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对“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IP信息进行登记,杜绝盗版、侵权,保证所有权明确清晰。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可以保障授权信息真实可靠,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商业价值转化,为“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IP授权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例如,2021年3月,山东文旅行业首次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了虚拟文化商品,这款商品由“五岳独尊”“风月无边”“如意”“虎字石刻”等四款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景观数字藏品组成,采用3D技术高度还原设计细节,给人驻足抵近观摩的沉浸感。
三、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视角
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通过全面且前瞻性的政策制定,可为数字赋能“山东手造”资源创新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其一,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依托设立手造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对手造企业数字化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加大对手造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其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手造资源数字化开发、应用和推广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需要完善手造资源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以明确手造资源数字化产权归属,从而保障手造技艺传承人和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技术视角
在元数据、仓储数据库的建立方面,政府可以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山东手造”产品的原材料、工艺流程、作品图片和视频等多源数据进行元数据的分类、标注和分析,从中提取出不同类型手造资源的关键特征并建立知识图谱,从而为手造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传播和创新应用提供数字化支持。此外,相关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行分析,帮助手造企业高效获取精准市场信息。在数字化共享平台搭建方面,AI技术、AR技术、VR技术等的运用,不仅可以助力手造产品的虚拟展示和线上体验的实现;也可以助力平台市场趋势预测与竞争对手分析等功能的开发。此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真实、可追溯,实现交易公平与安全。
(三)人才视角
对于发展“山东手造”文化产业所需的人才培养而言,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其一,应结合手造资源数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建立融合数字技术和手工艺文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既懂手造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二,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不仅可以定期开展手造技艺传承人与数字技术人才之间的结对帮扶活动,以提升传承人的数字素养;而且可以定期组织“山东手造”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训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分享最新技术和经验,从而提升手造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
(四)传播视角
从拓宽传播广度的角度来看,当前各部门应在原有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加大与知名博主的合作力度,积极打造“山东手造”文化IP,并进行相关手造产品的推广,提高大众对“山东手造”的认知度。而在提升传播效能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各种手段的运用。例如,在博物馆、旅游景区等场所设置“山东手造”文化资源数字化体验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手造技艺制作的体验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山东手造”主题旅游线路的开发,“山东手造”文化节、“山东手造”技艺大赛等活动的举办,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对“山东手造”文化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四、结语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实现创新转化的重要抓手,为山东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山东手造”文化资源在创新转化进程中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技术应用粗放化、IP创新同质化、传播效能弱化以及版权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保护。只有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推动“山东手造”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 (2020).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0〕78号).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3).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文旅产业发〔2020〕78号).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3]李娟.“山东手造”助推传统手工艺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4):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