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以福建省漳平市为例
陈晓莉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漳平市为例,深入分析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保障体系
引言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效率和覆盖面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1.信贷投放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漳平市辖区的农业银行、农商行、民泰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积极行动起来,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24年末,漳平市涉农贷款余额101.94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3.39%。漳平市农行作为服务“三农”领域的主力军之一,始终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己任,该行“三农”领域贷款余额高达22.27亿元;漳平农商行、民泰银行积极运用央行再贷款等工具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24年末,全市支农再贷款余额已达到11.58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也实现了翻番增长;此外,邮储银行漳平支行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与中村少数民族行政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普惠三农”贷款项目,为中村进一步做强做大优势特色“漳平水仙茶”产业注入了金融“活水”。
      2.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结合漳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2024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共创新支农信贷产品31项,为“三农”提供信贷资金38.9亿元,进一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漳平支行以惠农e贷、富民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作为深耕乡村市场的主要抓手,充分结合漳平市花卉、茶叶、食用菌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对接客户需求,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至2024年末,惠农e贷授信余额15.01亿元,贷款余额10.81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覆盖75%以上的特色产业群体,惠及农户7000余户。漳平农商行结合漳平永福台湾创业园和当地红色资源特点,设立“福农·台胞驿站”,创新推出“福台贷”“福林·共赢贷”“台青卡”等特色产品,支持台胞台企在漳平的发展。邮储银行漳平支行针对茶产业是漳平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特色,特别推出了“水仙茶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当地茶农实现了线上申请用款、还款,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二)保险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三农”问题多次被作为一号文件下达,漳平市保险机构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积极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漳平市三农保险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单一险种,逐步拓展为覆盖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特色产业的多层次保障网络。在传统的水稻、森林、能繁母猪等政策性保险基础上,创新推出小额家庭财产保险、乡村干部责任险、务工农民小额保险等特色产品,同时结合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开发、推出适合农民需求的险种,如永福镇设施花卉种植保险,溪南镇、象湖镇的香菇种植保险等,保险范围涵盖农业生产和社会民生的重要领域,形成了成效突出的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截至2024年末,漳平市县域保险网点21个,已建立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站14个,三农保险服务点173个,服务农业方面的保险产品21个,支付各类赔款达5056.43万元,形成了政府、公司、群众三方共赢局面,成为漳平农业发展“稳定器”和“助推器”。
      (三)类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22—2023年,福建且慢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福建普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相继落户,标志着漳平市已形成涵盖银行、保险、各类金融等多层次、广覆盖、竞争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末,漳平市共有涉农类金融9家。其中,融资担保公司共7家,注册资本18200万元,扶贫助农贷款担保496笔,在保余额1380.87万元,农业生产贷款担保5笔,在保余额169.8万元;小额贷款公司2家,注册资本67600万元,涉农贷款余额80340.23万元,对漳平市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
      1.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
      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许多银行机构纷纷收缩县及县以下的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减少,服务覆盖不足。目前,漳平市共有50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农业银行7个,邮储银行12个,农商银行22个,民泰银行5个,工商银行漳平支行已全面撤销乡镇网点,使得金融资源更加紧张。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布局也不合理,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如永福镇,凭借其花卉产业等优势,吸引了较多金融资源,拥有5个网点,各类金融服务相对丰富。而在偏远地区,往往仅有一个农商行网点苦苦支撑。
      2.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新特征。在扩大生产规模、升级技术设备、拓展市场渠道等方面有着更为多元复杂的资金需求,但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信贷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三农”多元化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1.农村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生产天生带着高风险与不确定性的 “枷锁”,使得农业保险成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 “安全网”,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保险公司对开发新型业务险种不积极,保险产品种类单一,难以契合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农户保险意识淡薄,宣传普及成效有限,再加上理赔程序繁琐,严重抑制了农户参保热情,让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
      2.担保抵押体系不健全
      制约农村金融信贷投放的最大因素是抵押、担保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特异性,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仅有几项抵押物如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住房等难以在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再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使得银行不敢放贷。目前漳平市共有融资担保公司7家,但正常营业并为农户提供担保的只有1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虽然近年来开展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解决部分农业企业和贫困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但现有担保服务覆盖面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仍显不足,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落后
      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运行的支持,是农村金融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底。目前,漳平市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贷款风险难以准确评估。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加大农村金融供给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把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加强向上沟通联系,放宽行业政策准入标准,降低放贷限制条件,最大限度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用好用活现有的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为农村提供又好又快的金融服务。      
      2.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各金融机构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站的建立,加强对“三农”和边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确保金融服务能够触达每一个角落。同时,优化自助服务设施的布局,如ATM机、自助银行等,使其更加便捷和高效。
      3.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业务情况,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为一些农户、农村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如推广“福居贷”“连连贷”“快农贷”“福林贷”等金融产品,提高申贷获得率。同时,持续深化“政银合作”模式,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供销社等多部门合作,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林权等不动产抵押融资,破解“三农”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
      1.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发展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农户参保成本,提高参保积极性,支持农业保险开展”。同时,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2.完善担保体系
      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作用,鼓励担保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提升融资担保机构实力,达到银行对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要求,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加强担保机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鼓励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
      在严格监管、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加速培育多样化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并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发展,探索构建“征信+贷款”模式,创新推出“信用贷”“流水贷”等金融产品。充分激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精简信贷审批流程,规范民间借贷,降低农户借贷风险。
      (三)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金融的基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金融环境的关键所在。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工作,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要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的信用评估模型,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此外,还应加大对守信农户的激励力度,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增加信贷额度等方式,鼓励农户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2.加强农村金融法治建设
      当前农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滞后性与模糊地带,难以充分满足现实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深入调研农村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针对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如农村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明确业务流程、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出台细则保障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权益。
四、结语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金融支持,帮助农村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经营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还能帮助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华,廖丽虹,王明梅.福建省“三农”综合保险发展调查——以“龙岩模式”为例[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50):10-15.
[2]朱大鹏.我国农村经济开展中金融支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22,(26):17.
[3]乔乐.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张林,温涛.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经验、问题及对策-基于3个试点地区的调查[J].经济纵横,2019,(40):37-46.
[5]王恩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5):21-2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