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在经营性国资监管中的运用
李霞
作者简介:李霞(1982.8-),女,汉族,籍贯:甘肃省山丹县,本科(经济学学士),中级审计师,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经济、纪检监察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巩固和做优国有资产,国家把地勘类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之中。在此期间,内部审计为地勘单位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起到了经济利益的“卫士”作用。
【关键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监管运用
引言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地勘单位将一部分非经营性资金、房产、设备、技术等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成立了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范围成为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的延伸和拓展。这些“三产”的经营活动盘活了闲置的国有资产、安置了富余人员、解决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等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单位创办的这些经营性企业逐渐暴露出多头监管、事企不分、资产不明、人员不清等弊端。“三产”企业效率低下,各种安全、廉政风险增大,监管难度上升,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经营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事业单位与所办经营实体和管理企业脱钩改革,对这些经营性“三产”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是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筑牢国有资产监管红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的重大举措,也是理顺事企关系,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一、地勘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存在的问题
地勘单位属于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他们的运营经费有一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支出,其余部分则需依靠一定程度上的市场配置实现。因此,要纳入履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本交融
从出资关系角度来看,地勘单位的经营性企业出资人多为地勘局或地勘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企的情况下,纳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集中统一监管,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产权关系,进而产生业务主管关系变化、法人治理结构变化、监管方式手段变化等一系列连锁效应。在坚持事企分开的情况下,地勘单位与所办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怎样确定和平衡这种关系,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二)管理者配备不完整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经营性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任命尚未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人员或是地勘单位原出资人委派人员来管理企业,理顺产权关系、监管关系和经营者关系,确保企业能平稳有效实现统一监管。
(三)业务关联
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地勘单位与经营性企业业务交融,从地勘项目资质使用到技术的协作再到账款的回收,都交错联系着系统内部各个单位。在实现统一监管的时候,如何在复杂的业务中理出主线,杜绝管理盲区,使各项工作开展顺畅,这也是统一监管工作的重点。
(四)廉洁风险
从领导干部廉洁角度来看,经营性企业统一监管过程中,相关参与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产权变更、资产剥离、管理者变更等多个环节存在廉洁风险。
二、地勘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一种服务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尤其是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要弥补差额拨款不足的问题,就要走向市场。内部审计对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日常的控制,其责任更加重大。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单位党委决策服务
经济效益审计是通过专门的审计方法来评价单位的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益。它主要是帮助地勘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挖掘市场,谋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市场运作中,经营决策就尤为重要,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地勘单位如何转型发展,能否成功地完成新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地质行业业务项目的增多,项目技术难度的加大,对经济效益的分析更加重要。有的项目,从账面上看似乎是赚了,但是项目周期会延长,后期费用成本核算不清,再加上有的账面数字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或者决算的需要,人为的进行调整,项目成本费用的真实面目得不到体现。因此,经济效益审计是正确判断账面盈亏的可靠手段。
(二)开展经济合同审计,维护单位合法经济效益
开展经济合同审计,能够正确地处理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外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纠纷,促使单位更好地处理好分配关系,维护单位正常利益。比如:通过对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发现外包合同额较承揽项目合同额大,这样,就是承揽了项目还是亏损,还不如不干,外包合同中可能会存在廉洁风险。所以,通过指出合同问题的实质和经济上的损失,并把相关问题资料移交纪检等部门,为单位挽回了经济损失,也规避了廉洁风险。
(三)开展重要部门负责人离任审计,为单位中层干部升降奖惩提供绩效评价依据。
开展部门负责人离任审计,尤其是涉及到财务、人事、实体部门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了解任期内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任期结束后,查明任职期间的业绩,任期内项目的开展和完成情况,财经法纪的遵守情况,财产的安全情况,任期满的交接情况,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等。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绩效评价依据,为干部提供连任、升降、奖惩的意见,这些处理意见,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同。
(四)开展财经法规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干部遵纪守法
内部审计要维护财经纪律,更要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在出现重大项目亏损时,要审计是否存在吃空饷、虚报冒领、白条子报账等因为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的亏损问题。为单位堵漏洞,防贪污,严肃法纪,强化管理起到保障作用的措施。
(五)开展经营审计,促进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
经营审计是对业务开展的全面审查和评价,在地勘单位中经营审计的主要任务是考量各项目完成上级单位委派的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评价实施项目的人财物是否有使用价值,评判项目效益的高低。
三、内部审计在推进地勘单位经营性国有企业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中的作用
(一)案例分析
针对内部审计在维护地勘单位经济利益中发挥的作用,下面以A 地勘单位开展的内部审计为例,阐述该单位全额投资的b企业在实施资产统一监管期间,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完成被监管任务的。
1. 内部审计背景及被审企业简介。
按照某地勘局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基层地勘队做好经营性国有企业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工作要求,A 单位党委研究,做好资产统一监管之前,成立内部审计组对所属经营性b 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此次内部审计以开展经营审计为主,其间穿插财经法规审计和经济合同审计。
A 地勘单位下属经营性国有b 企业成立于2006 年,隶属于A 地勘单位的国有独资企业,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主要经营范围:地质测绘仪器应用研究、工程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下管线测量、地形测量及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
B 企业内设机构:办公室、市场部、党委办、人事科、财务部、项目部、技术部。共有企业员工100 人,其中:A 单位正式编制职工20 人,b 企业招聘员工80 人。
2. 审计范围及方法运用。
通过和b 企业沟通,了解了b 企业的基本运营状况,拟定了经营性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审计目的、审计重点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内容。审计时间:2021 年1 月1 日—2021年5 月1 日。审计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固定资产、财务制度。评价内容包括: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状况、债权债务关系、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建立和执行等。审计方法:重点从b 企业财务资料和制度建设入手,通过现场查看、谈话了解、证据抽查、穿行测试、抽样、分析性复核等手段实施。
3. 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
2020 年末b 企业:资产1308.24 万元,负债855.15 万元,所有者权益453.09 万元。流动资产966.38 万元,非流动资产341.86 万元。其中:2020 年末,应收账款676.20 万元,应计提坏账87.26 万元,实际计提坏账77.26 万元,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70%。年末固定资产341.86 万元。
4. 审计评价
该次内部审计主要为b 企业资产划归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开展的经营性内部审计,同时伴有对b 企业进行经济合同审计和企业资金、项目资金管理合规合法审计。审计组认为,b 企业建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对A 地勘单位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基本完成,资产管理基本能够按照相关制度执行,能够不定期盘点现金和固定资产,财务核算比较规范。
5. 审计发现的问题
(1)货币资金管理
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备用金借款使用现金或打入银行卡,现金数额较大,银行卡公私混用,项目结束后没有及时出具和核对银行卡明细,银行卡利息收入不好区分。项目施工费用核算不规范,个别招聘管理人员工资和施工人员劳务费都通过临时工工资形式核算,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2)债权债务关系
应收账款手续不全,部分应收账款没有及时函证,坏账准备计提不足。
(3)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台账不清,没有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员,部分设备存放杂乱堆积,b 企业管理人员说不清楚设备好坏。
6. 审计建议
(1)规范备用金的使用范围和加强现金的核对、清理和盘点,财务部严格备用金限额内控制度,重视资金使用时关键点的控制。
(2)完善野外项目施工费用核算,人事部严格临时工工资管理,合理控制资金风险。在b 企业资产划归统一监管期间,对员工进行彻底清查。
(3)在b 企业实施资产统一监管期间,高度重视单位以及各项目应收账款的入账和催收、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确保收入及时流入企业,避免资金风险。
(4)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职责,配备业务能力强的库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定期组织财务部、办公室和项目部等部门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活动,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盘亏盘盈审核流程,确保b 企业实施资产统一监管期间,其资产的真实可靠和安全完整。
(二)理论结论
内部审计在地勘单位推进经营性国有企业实施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中起到单位经济利益的“卫士”作用。
1. 为地勘单位和经营性企业捋顺产权和经济关系
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前,内部审计组会同单位财务人员核算好单位资产、负债和权益,当好单位的核算会计,为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期间的清产核资做准备,也为地勘单位与企业之间捋顺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打好提前量。
2. 为国有资产监管平台选好企业管理者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委托监管,地勘单位的内部审计在防范监管企业资产风险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国有资产监管平台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将运行良好的项目管理者选派到重要岗位中,配齐和配强管理岗位,为资产统一集中监管后的企业运行保驾护航。
3. 为地勘单位和经营性企业的业务关系理出主线
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可以理顺监管流程,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为地勘单位和经营性企业的业务关系理出主线,也为国有资产监管平台开展资产清查核算等工作营造真实、有效、便捷的工作环境。
4. 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当好“纪检委员”
通过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收集单位党员干部的廉洁信息,及时向单位和监管单位的纪检部门沟通,有效规避了廉洁风险,确保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钟晓莉. 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实践路径探究[J].金融文坛,2025,(03):111-113.
[2] 李旭. 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21,(03):106+108.
[3] 尚剑. 简析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中事业单位转( 办)企业监管问题[J]. 商业经济,2021,(07):143-144.
[4] 高博源, 张凯, 翁禄辰. 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16):141-143.
[5] 任鹏. 基于风险导向下的地勘单位内部审计策略[J]. 财经界,2022,(0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