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研发因素的新能源车企主成分综合评价
[竞赛项目]: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
杨彦西
作者简介:杨彦西(2005.5-),女,汉族,上海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本文考量研发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新能源上市车企,发现盈利能力是影响综合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研发因素。研究表明,研发因素是新能源上市车企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发因素对综合评价的解释率超过17%。
【关键词】研发;主成分分析;新能源车企;综合评价
引言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业“小巨人”。各级地方政府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加大支持力度孵化产业新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发布,2024 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位居全球第12 位。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达1316.8 万辆,连续10 年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千万辆的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在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以比亚迪、长城汽车和宇通客车为代表的传统新能源上市车企,积极投身研发。同时,以塞力斯、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着力引资,和科技龙头深度合作,注重研发,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产业升级的热潮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已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绿色经济的典型代表。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其发展水平备受学界重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企业评价:王清伟(2024)以哈佛分析框架为工具,评价了4家新能源车企;吴亚欢(2024)选取了在沪深上市的五家新能源车企,进行品牌价值的评价;毛学锋(202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绩效;苗雨君等(2017)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新能源上市车企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田显怡等(2022)在碳中和背景下,进行了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综合绩效评价。
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更是多项前沿技术的集成载体。从核心的电池新材料、新工艺,到自动驾驶涉及的传感技术、AI 算法和芯片,无不体现其高科技属性。因此,在构建新能源车企综合评价体系时,研发投入理应成为关键考量因素。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考量研发因素,引进研发层面的指标,更新完善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新能源上市车企基于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
二、新能源上市车企的评价
基于收集数据的便利性及客观准确,本文选取了在A 股和港股上市的主要20 家新能源造车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研发方面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家新能源上市车企进行综合评价。
(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相关文献(苗雨君,2017)的研究,结合新能源车企科技含量高的自身特点,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上市公司综合评价体系。
在应用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比较和调试,最终在以上四个层面选取了9 个指标。盈利能力的指标为: X1 表示每股收益(元),X2 表示净资产收益率(%),X3 表示总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的指标为:X4 表示流动比率(%),X5 表示速动比率(%);营运能力的指标为:X6 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次),X7 表示存货周转率(次);研发能力的指标为:X8 表示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X9 表示研发费用增长率(%)。
(二)对评级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
由于选取的指标来自不同层面,单位的度量方式差别很大,为了消除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化和不可比性,故对评价指标进行统一的、无量纲化调整(曾卫,2002),具体如下:.jpg)
式(1)中,
表示均值,
表示标准差。
通过上式可见,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变换,评价指标的初始数据 Xij 转化为无量纲的ZXij。新的无量纲指标组成了一个规范化矩阵ZX=(ZXij)20×9,该规范化矩阵表示本文研究的20 家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研究指标体系,研究对象中第i 各新能源上市车企的指标值为ZXi=(ZXi1,ZXi2,……,ZXi9),其中i=1,2,3……20。
(三)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首先计算各主成分得分,把以上规范化矩阵表示的指标体系的数据导入主成分分析平台,按照特征根大于1 的规则,选出M个主成分,可以获取主成分系数矩阵W=(Wjm)9×M。根据主成分选取的规则,虽然被降维,但这M 个主成分包含了原始指标的很大部分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因此根据主成分系数矩阵计算的得分具有比较意义。按照下式分别计算第i 个新能源上市车企第m 个主成分的得分Fim。
.jpg)
在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计算各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综合评价得分。因为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不同,各个主成分的得分计入综合评价分的权重有所不同,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分子、以所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为分母,记为每一个主成分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为了直观和容易比较,把得分稍作转换。不妨令Ck 为第k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Vk 为第k 个主成分的加权方差贡献率,Si 为第i 个企业综合得分,如下式
.jpg)
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序,得出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综合评价位次。
三、实证研究
将自Wind 平台提取的20 家上市新能源车企截至2024 年三季度的相关数据,载入SPSS22.0,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运算分析。
首先进行KMO 和Bartlett 检验, 由表1 可见,KMO值为0.565,接近0.6;Bartlett 的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均值为174.853,显著性为0.000,检验结果证明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KMO 和Bartlett 检验说明选取的20 家新能源上市车企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由表2 可见,前三个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6%,说明前三个成分有较强的解释度。按照选取标准为特征根大于1 的规则,选取前三个成分为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133%,解释程度较高。主成分1 方差贡献率高达42.053%,是新能源上市车企评价的最重要因素;主成分2方差贡献率达26.531%,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评价的次重要因素;主成分3 方差贡献率为17.548%,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评价的第三重要因素。
.jpg)
根据表2,可得出如表3 所示的主成分荷载矩阵。
.jpg)
再次,根据表3 可见:1)主成分1 和ZX11、ZX12 和ZX13 有超过0.75 以上的载荷系数,这三个指标主要反映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盈利能力。2)主成分2 和ZXi4 和ZXi5 有超过0.85以上的载荷系数,这些指标主要反映新能源上市车企的流动性,即偿债能力。3)主成分3 和ZX9 有超过0.66 以上的载荷系数,该指标主要反映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层面的主成分在诸多研究中不鲜见,研发能力层面指标的引入,并且其方差贡献率超过17%,是新能源上市车企的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说明本文在构建新能
源车企综合评价体系时引入、考量研发因素具有相当合理性。
在表2 和表3 的基础上,把主成分载荷向量除以各自主成分特征值的算术平方根,以此构成主成分系数矩阵,由主成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主成分的解析表达式,见式(4)、式(5)和式(6)。
.jpg)
最后,根据式(3),计算由式(4)、式(5)和式(6)得出每一个新能源上市车企的三个主成分得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SPSS 22.0功能的增强,可以直接给出各主成分得分)。根据各主成分的权重,计算得出综合得分,进而以此进行排名,见表4。
.jpg)
四、结语
广大新能源上市车企,不仅聚焦于电池等零部件的研发,智能驾驶、物联网等新科技也是各家研发的重点所在。本文基于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研发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新能源车企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排名。基于以上分析可见:
(一)盈利能力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和江铃汽车等传统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排名居前。新能源新锐车企赛利斯排名居首。优秀的盈利能力得益于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华为的深度赋能,多款新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可见研发成为赛利斯这样的新能源新锐车企盈利能力提升的源泉。
(二)偿债能力方面,长城汽车和东风股份,稳健运营,偿债能力强,排名居前。同时,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和赛力斯等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资产的流动性强,偿债能力排名较好。
(三)研发能力方面,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排名居前。和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利斯排名居首,其研发费营收占比高,研发费用增速高,从而研发因素排名居首,可认为研发的投入,必将为将来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从排名结果来看,赛里斯综合评价居首,研发的投入带来这家企业的提升,盈利能力增强,走出了研发投入和盈利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同为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排名第三。传统的新能源上市车企长城汽车、江铃汽车、宇通客车和比亚迪,盈利能力强,注重研发,综合评价居前。众泰汽车和海马汽车等新能源上市车企盈利能力下降,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综合评价靠后。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的量化结果及排序,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以赛力斯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市车企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了创新驱动与盈利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验证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新能源车企的发展路径表明,强化研发投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数据截至2024 年三季度,未来将持续优化评价体系,以提供更全面科学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清伟.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Z 新能源汽车公司财务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24 (23):97-100.
[2] 吴亚欢, 许泽想.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基于改进的Hirose 模型[J]. 中国资产评估.2024(01): 23-31.
[3] 毛学锋.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绩效[J]. 现代营销( 学苑版).2021 (08):95-97.
[4] 苗雨君, 薛桂鑫. 新能源汽车企业财务绩效评价[J]. 开发研究.2017 (02): 68-72.
[5] 田显怡, 宋龙飞.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22 ,24 (01):13-18.
[6] 曾卫. 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2002(2):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