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及测算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及测算
李天天
作者简介:李天天(1986.09--),女,汉,河南确山人,本科,人力资源经济师,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社会保险中心,研究方向:城乡居民养老和人力资源。
    【摘要】健全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实现“2035 乡村振兴愿景”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在乡村振兴的转型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础养老金待遇仍存在优化调整的余地,集中体现在养老金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也缺少动态的养老金待遇调控作为保障。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当前时代背景,探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建构要点,并结合实际完善养老金待遇的测算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测算方法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突破二元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功能发挥。近些年来,国内很多研究人员着眼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测算方法创新,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标准亟须实现进一步的调整。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测算与调整方案,应当视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一)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提升,对于统筹城乡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我国目前已进入“十四五”时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则不能够缺少养老保险制度层面的改进。政府部门在深入考察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推动形成城乡地区的长效脱贫制度,该措施符合城乡社会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城乡一体化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乡村以及城市的广大基层群众共享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提升将会有力推动城乡社会实现统筹发展的目标。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旨在妥善解决“三农发展中的底线问题”,并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的。依据2021 年3 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着力点就在于“完善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需要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唯有如此,城乡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才能够不断缩小,建构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因此在脱贫攻坚的重要转型期,加速调整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设计方案,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促进人才回流与改善民生
    为有效弥补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才短板,进一步实现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依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来改善民生。我国政府在当前阶段对基础养老金待遇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可显著缓解广大农村长期存在的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为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优化设计,还能够激发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内在动力,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既提升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实现了社会保障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待遇水平偏低
    广大城乡居民只有获得了充足的养老金保障,那么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愿景才能够真正得以落实。但实际上,基础养老金的总体待遇水平目前仍然偏低,国内各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指标上涨速度趋向缓慢。较低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不利于农村地区的人均低保待遇获得改善,还会影响到脱贫攻坚以及共同致富的愿景实现。从国内城乡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广大农村居民现有的社会保障待遇仍然无法完全纳入脱贫攻坚的长效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滞后。
    (二)区域差异显著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的区域差异存在显著性,其中的北京与上海等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处于最高层次,远超出国内的其他城乡地区。近些年来,上述两个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相关信息更新更加频繁,政府部门致力于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有效地调节。截至目前,以上两个地区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对于养老经济的客观需求。与之相比,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设计方案也在逐步实现优化,但是其他地区的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不同区域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异也是较为突出的。
    (三)缺乏持续动态更新
    我国于2009 年首次明确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截至2024 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仅达到三次的大规模调整:分别于2015年从原先的每月55 元上调至每月70 元,于2018 年从原先的每月70 元上调至每月88 元,以及2024 年从每月103元上调至每月123 元(2020—2023 年期间有三次小幅度调整,每月增加5 元)。但是在此期间,政府部门每年都会调整贫困标准线的划分标准。从现状来看,基础养老金的最低发放标准虽然有了显著的提升幅度,然而政府部门并未建立起“每年调整”的长效运行机制。此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财政补助机制有待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作为基础养老金关键筹资渠道的财政补助运行模式需要获得改进,国内各地获得财政补贴的实际水平(绝对数)并不完全均等。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机制构建
    (一)设计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增长率
    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层面的基础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都需要实现因地制宜的调整,具体需依据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增长率指标,充分考虑影响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多个方面要素。一般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至少应保证城乡居民现有的购买力水平维持大体不变,以期能够妥善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部门在调整上述的最低标准时,重点就是要合理调节贫困线的设定标准,结合当前时期的物价指数进行合理地改进。现阶段的国内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居民拥有的消费支出比例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在不断增长。基于此,政府部门也需要兼顾农村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层面的变化比率。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还应当符合城镇职工现有的基本养老金增长比率,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
    (二)划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跟踪线
    贫困线、基本生活成本线、基本生活需求线应作为划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三条跟踪线”,政府部门通过合理划定以上三条跟踪线,能够进一步评估得出农村地区实际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效。在此前提下,政府部门应当深入考察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广大农村的消费物价指数等,构建一体化的动态调节机制。在时代变迁的趋势下,划定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也应当随之而改变,此项标准应当与民众的实际需求保持协调一致。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测算标准完善
    (一)建构仿真模型
    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调整主要应当考虑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年增长幅度、CPI 指数、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等。建构基础养老金的仿真测算模型,应紧密结合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成本线、贫困标准线、生活需求线的“三条跟踪线”,在全面与综合考量的前提下逐步进行优化。需要明确的是,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仿真测算模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城乡地区的社会发展变迁而实现灵活地调节。具体应考虑现有的经验数据积累,在组合各项系数指标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形成更加稳定与可靠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运行机制。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基础养老金的实际发放情况进行精确的汇总统计,做到全面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将其作为调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发放标准的有力支撑。
    (二)选取调节系数
    基础养老金能够折射出某一地区居民的可支配人均收入真实水平,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指标一旦出现了浮动,那么当地民众的物质生活将会受到比较显著的影响。政府部门针对基础养老金在实施因地制宜的调整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合理设置调节系数,紧密围绕“三条跟踪线”予以动态化的评价。并应当整合多个方面的基础养老金影响要素,在众多的调节系数中进行选取,如此才能够得出最优的系数指标组合。政府部门选取基础养老金的待遇调节系数,还应当坚持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旨在全面改善城乡各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满足居民对于更高层次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真实需要。
    (三)评估区域差距
    区域差距构成了基本养老待遇调节面临的突出问题,精准评估不同地域之间的基本养老待遇实际差异,对于政府部门采取宏观调控举措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应当以“三条跟踪线”作为基础,经计算得出基础养老金的测算数值;然后将该数值与实际数值进行对比,以此评估城乡区域之间的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差异。由以上的评估方法得出结论:当前时期超出跟踪线预算值的基础养老金发放省份主要为北京以及上海,上述地区在各年度都会针对基础养老金采取动态调整的做法,其调整频率也是相对较高的。与之相比,一部分省市地区当前仍然面临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指标调整频率较低,无法跟紧社会发展变迁需求等问题。政府部门对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成本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旨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各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引进人工智能的建模技术工具,通过评估不同省份在基础养老金调整方面的差距,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可行性借鉴,有益于让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获得更加可靠的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达成。本文旨在优化设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增长率指标,充分考虑城乡地区的物价与消费差异因素,旨在建构动态化、一体化的基础养老金调节机制。在科学测算、动态评估的前提下改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助力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举措落实。并需要统筹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将城乡居民的利益保障置于核心考虑地位,以期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磊, 周新发. 以制度建设稳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对策建议——基于全国31 个省份数据的比较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5(04):37-39.
[2] 杨再贵, 许鼎.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的优化[J]. 保险研究,2025(03):72-85.
[3] 朱火云.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模拟仿真测算[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01):62-73.
[4] 公维才. 基于社会公正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优化[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5(01):1-8.
[5] 徐婷婷, 魏远竹.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及测算[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98-10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