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上海市数字经济与家庭碳排放关系的量化探究
 

上海市数字经济与家庭碳排放关系的量化探究
本文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202511047118) 的研究成果,由李雪教授指导。
施婧晗、严皓、王晓宇、管郑文、蔡宝仪

      【摘要】本研究利用2010—2020年中国上海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加,而生存型消费比例下降。家庭收入是推动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家庭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新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如推动低碳技术应用、促进绿色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家庭低碳转型。这不仅丰富了对数字经济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也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数字经济;家庭碳排放;消费结构升级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数字经济的增长尤为迅猛,对家庭消费模式和碳排放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经济与家庭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数字经济如何通过影响家庭消费结构和行为来间接作用于碳排放,而且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改变家庭消费和碳排放模式,促进绿色发展。上海数字经济快速增长带动消费数字化,但也带来环境挑战。研究数字经济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绿色政策,推动低碳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技术、数据分析和数字金融等方面。李晓钟和张晓红(2021)指出,网络技术显著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朱欢等(2023)发现互联网提高碳生产率。孙光林等(2023)表明大数据在县级可抑制碳排放。AhmedZahoor和Le Hoang Phong(2020)表明ICT通过减少排放改善环境,Liu等(2022)确认ICT与CO2排放正相关。王军(2022)探讨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复杂影响,王守坤和范文诚(2022)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降低碳排放。Du等(2024)指出,数字经济虽增加家庭直接碳排放,但通过扩大消费和降低能源强度,总体间接减少排放。赵昕等(2021)分析互联网依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陈英姿和胡亚琪(2022)关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收入关系,华怡婷和石宝峰(2023)提出互联网促进家庭间接碳排放,特别在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中。王军等(2022)发现数字金融提升家庭碳排放,但环保意识可调节。张杰和魏振琪(2023)认为数字经济助推家庭低碳转型,杨碧云等(2023)强调数字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李泽坤(2023)指出其提升不同家庭消费,主要通过增加收入和金融素养。李睿等(2024)发现,数字能力通过提高收入和降低波动性促进消费,未改变边际倾向。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从支付便利性提升、环境意识改善等对家庭消费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地区和家庭类型的影响存在差异,老年人市场和低碳效应需进一步研究。数字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需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深入探讨。本文将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家庭消费与环境的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一、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Panel Studies,简称CFPS)2010—2020年的全国调查数据与个人调研问卷数据。在数据分析前对个人问卷和家庭文件进行了跨表合并,以作为两个表之间的链接,并删除户主年龄范围在16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样本,选取个人数据中“居住地”为“上海市”的居民,并将部分户主信息未成功匹配的无效样本进行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601份。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构建
      构建家庭消费总量计量模型,被解释变量为连续变量,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个体,HSCU代表上海市家庭消费变化;SC、DC、EC代表影响家庭消费不同类型,Xi代表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等一系列可能影响消费情况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控制变量。
二、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消费类型对消费升级影响显著: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作用更强,生存型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收入和净资产对消费升级具有正向影响,家庭规模没发展型消费作用更强,生存型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收入和净资产对消费升级具有正向影响,家庭规模没有显著影响。   
      (三)中介效应

      中介分析表明,生存型消费未通过家庭收入影响升级,而家庭净资产通过提升收入间接促进消费升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收集并分析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及自行设计的问卷数据,对上海居民家庭消费的趋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部分的核心实证结论揭示了上海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还进一步提出了应对这些变化背后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实证结果显示,上海家庭消费结构显著升级。具体表现为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生存型消费虽然仍是基础,但其占比逐步下降。这一变化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上海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增强,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一消费结构的升级反映了家庭消费观念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二,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实证分析验证了家庭收入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我们发现家庭收入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在教育、文化、健康等方面增加投入,从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满足。因此,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对于促进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
      第三,数字技术对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实证结果还揭示了数字技术对上海家庭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于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购物、支付和娱乐等活动。这种数字化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消费效率,还丰富了消费选择,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消费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包装浪费和物流碳排放等问题。因此,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其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
      第四,绿色消费趋势的兴起。实证分析表明,绿色消费正在成为上海家庭消费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并愿意为绿色、有机和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一消费观念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家庭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推动了社会消费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响应这一趋势,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开发绿色产品等方式推动绿色消费的普及和发展。
      (二)政策建议
      为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聚焦数字经济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数字技术与产业低碳转型。加大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创新投入,提升碳效率,培育低碳产业和专业人才,完善标准与监管体系,推动产业智能化和能源结构优化。
      二是深化区域合作与市场整合。发挥数字经济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资源、技术和产业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提升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
      三是引导消费升级和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增强低碳意识,推动城乡平衡发展,加强信息网络和普惠金融服务,促进绿色消费。
      四是实施差异化治理。结合地方特色,联合企业推广绿色技术,建立碳监测体系,强化跨部门合作,激励公众低碳行为,倡导绿色生活。
参考文献
[1]赵昕,曹森,丁黎黎.互联网依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收入差距和消费升级的链式中介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49-59.
[2]李晓钟,张小红.互联网、技术进步与中国碳排放强度——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的实证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06):1-8+16.
[3]王军,王杰,李治国.数字金融发展与家庭消费碳排放[J].财经科学,2022,(04):118-132.
[4]王军,王杰,王叶薇。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制造业碳强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07):1-11.
[5]陈英姿,胡亚琪.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研究[J].人口学刊,2022,44(05):99-112.
[6]华怡婷,石宝峰.互联网使用与家庭间接碳排放: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1):117-134.
[7]杨碧云,郭壮哲,易行健,等.数字经济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微观效应——基于CHFS的经验证据研究[J].经济评论,2023,(03):31-47.[8]朱欢,张彩云,赵秋运.互联网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工业化阶段演进的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5):15-27.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