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变迁与精准营销策略创新
 

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变迁与精准营销策略创新
李勇锋

      【摘要】精准营销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识别和个性化服务,是新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对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变迁与精准营销策略创新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新零售;消费者行为;行为变迁;精准营销
引言
      新零售并非简单的线上线下渠道叠加,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打通消费全链路,实现商品、营销、交易、会员等数据的共融互通,最终为消费者提供超预期的、无缝化的购物体验。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与产品购买者,其角色、行为模式与决策逻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掌握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主权,能够随时随地、多触点地与品牌互动,其需求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场景化,这种消费者行为的结构性变迁,对企业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执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系统性地剖析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的新特征,并据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精准营销策略,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课题,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需求。
一、 新零售的核心特征及其对消费环境的影响
      新零售之所以能引发消费者行为的系统性变迁,其根源在于其对传统消费环境的彻底改造,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宏观背景。
      (一)数据驱动的精准运营
      新零售时代,数据成为了新的“石油”,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在全渠道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如浏览记录、购买历史、地理位置、社交分享等),能够构建出精准的用户画像,基于这些画像,企业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精准的广告投放、动态的定价策略以及柔性的供应链管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服务更加贴心,商品更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将消费从一个“大众化”的过程,转变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效率与满意度。
      (二)全渠道融合的无缝衔接体验
      新零售打破了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门店之间的壁垒,达到了数据、库存、会员及营销等全方位的打通,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 APP、社交媒体、小程序、智能终端及实体门店等多种触点,随时随地和品牌进行互动。这种全渠道的融合,使得消费场景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消费者可以在线上浏览商品、领取优惠券,然后到线下门店体验并核销使用,最后选择由最近的仓库发货或直接到店自提,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消费的便捷性与灵活性,为消费者行为的“跨场景迁移”奠定了基础。
      (三)场景化与体验式的消费重构
      新零售不再将实体店仅仅视为一个交易的场所,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社交、娱乐、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空间,通过引入 AR/VR 试穿试用、智能导购、互动装置、主题快闪店等元素,新零售为消费者创造了沉浸式的、富有情感连接的消费场景,消费的目的也从单纯地“购买商品”扩展到“享受过程”“获取体验”和“实现自我表达”,这种对“体验价值”的强调,满足了消费者在物质需求之外更高层次的精神与情感需求,从而改变了其对商品价值的评判标准。
二、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的变迁
      (一)消费体验的场景化与即时化 
      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场景紧密相连,如:“加班后的深夜宵夜”“周末的家庭出游”“朋友的生日礼物”,每一种场景都对应着特定的商品和服务组合,新零售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或主动营造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基于 LBS(地理位置服务)的优惠券推送、根据天气变化推荐的服饰、结合节庆氛围的主题营销,都是场景化营销的体现,消费者期望品牌能够“懂我”,在恰当的场景下提供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满足其“此时此地”的需求。
      (二)决策路径的碎片化与非线性化
      传统消费决策路径通常遵循“认知-兴趣-欲望-购买-忠诚”(AIDMA)或“注意-兴趣-搜索-行动-分享”(AISAS)等相对线性的模型,但在新零售时代,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变得高度碎片化和非线性,他们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 KOL“种草”,在通勤路上用手机 App 搜索比价,周末到实体店体验产品,然后回家后在电脑上完成购买,最后又在社群中分享使用心得,整个决策过程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触点间跳跃,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购买转化的关键点,也可能成为决策中断的终点。
      (三)数据主权意识的增强与隐私关切
      消费者在享受数据带来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其数据主权意识也日益觉醒,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数据被企业收集和利用,并开始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消费者愿意用部分数据换取便利和优惠,但这种交换是建立在信任和透明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企业过度收集、滥用数据或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将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导致用户流失。因此,如何在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伦理和法律课题。
      (四)价值主张的个性化与消费行为社群化
      新一代消费者,特别是 Z 世代,追求自我表达和个性彰显,对标准化、同质化的产品兴趣减弱,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体现个人品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品牌,因此,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兴起,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定制环节中。同时,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强烈的社群化特征;消费者通过加入品牌社群、兴趣小组,与同好交流分享,形成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品牌的价值不再仅仅由产品本身定义,更由其所属的社群文化和用户口碑共同塑造。
三、消费者行为变迁的精准营销策略分析
      (一)实施高度个性化的内容与产品推荐
      针对消费者个性化和场景化的需求,千人一面的营销信息已失去效力,企业应基于消费者画像和实时场景,进行“千人千面”的精准沟通;在内容层面,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不同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文章、视频、直播等内容,如:信息流平台如今日头条,基于用户的阅读历史、停留时长和互动行为,构建复杂的兴趣图谱,实现内容的精准匹配,用户刷到的每一条资讯都高度契合其个人偏好;在产品层面,利用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算法,在 App 首页、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等关键节点,向用户推荐高度相关的商品或组合套餐,亚马逊的“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购买了”功能,通过分析海量用户的购买行为数据,进行精准的关联推荐,显著提升了客单价和转化率;通过 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模式,为用户提供深度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如:家居品牌尚品宅配通过其云设计平台,根据用户的户型图、风格偏好和预算,提供全屋家具的个性化设计和生产,将消费者从“购买者”转变为“共创者”,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二)构建数据驱动的消费者洞察体系
      精准营销的前提是精准洞察,企业要构建统一的消费者数据平台,整合来自线上(App、小程序、官网、社交媒体)与线下(POS、CRM、IoT 设备)的全渠道数据,打通数据孤岛,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动态、多维的消费者画像(表 1:用户画像标签体系示例),画像不仅应包含人口统计学属性、消费能力等静态信息,更要涵盖兴趣偏好、购买周期、品牌互动、生活场景等动态标签,如:通过分析用户在小程序中的浏览路径、在社交媒体的互动话题,以及在门店的停留时间,可以精准识别其是“价格敏感型”“品质追求型”还是“尝鲜型”消费者,通过持续的洞察,企业能够预测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和行为,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测”的转变,如:零售巨头沃尔玛通过分析天气数据、购买历史和社交媒体趋势,能提前预测特定地区对特定商品(如暴雨前的雨具、节假日前烧烤用品)的需求激增,从而优化库存和前置营销,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消费者关系管理
      在数据主权意识增强的背景下,信任是维系消费者关系的基石,企业必须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置于战略高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透明、负责任的数据使用原则,在收集数据前,通过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用途,并提供便捷的隐私设置选项,让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通过提供真正的价值(如独家优惠、专业服务、优质内容)来换取用户的“数据授权”,而非强制索取,如:高端护肤品牌海蓝之谜通过为会员提供一对一的皮肤诊断服务、专属护肤方案和线下 SPA 体验,让用户心甘情愿地分享其肤质和生活方式数据。此外,积极构建品牌社群,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鼓励用户生成内容、设立会员忠诚度计划等方式,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和社群归属感;运动品牌 lululemon 通过在全球各地组织瑜伽课、跑步俱乐部等社群活动,将品牌塑造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他们不仅在社群中分享运动心得,更自发成为品牌的“野生代言人”,将一次性交易的顾客转化为品牌的长期拥护者和传播者。
      (四)打造无缝衔接的全渠道场景体验
      为应对消费者决策路径的碎片化,企业必须实施全渠道营销,确保消费者在任何触点都能获得一致、连贯、优质的体验,这要求企业在后台实现商品、库存、会员、促销等信息的实时同步(表 2:全渠道营销触点设计),如:消费者在线上领取的优惠券应能在线下门店核销;在实体店体验过的商品,其信息应能自动同步到线上购物车,优衣库的“掌上旗舰店”与线下门店深度打通,用户可以在线查看附近门店的实时库存,选择到店试穿或线上下单,门店库存不足时还能实现跨区域调货;营销活动也应贯穿全渠道,通过线上直播引流到店,通过线下快闪活动促进线上分享,形成渠道间的良性互动和流量闭环,如:星巴克通过其 App 整合了移动点单、支付、会员积分和“啡快”自提服务,消费者可以在上班途中提前下单,到店即取,同时线上累积的星星积分在线下门店同样适用,最终目标是让消费者“无感”地穿梭于各个渠道之间,享受“随时随地、随心随行”的购物自由。


四、结语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理解并适应这些行为变迁,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强大的数据洞察力,以数据驱动每一个决策;必须打造无缝的全渠道体验,满足消费者在任何场景下的需求;必须实施高度个性化的沟通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同时,必须坚守商业伦理,以信任为基石建立长期的消费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曾翠凤 . 新零售背景下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探讨 [J]. 商业观察 ,2024,10(25):61-65.
[2] 马季刚 . 新零售模式下消费者行为变迁与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5(10):24-27.
[3] 陈璐璐 . 新零售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与变革趋势研究 [J]. 中国商论 ,2024,33(20):7-10.
[4] 黄璐琦 . 新零售时代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分析与变革趋势 [J].现代企业 ,2023(1):45-47.
[5] 王振岳 , 肖贺龙 . 新零售潮流下消费者行为的转变 [J]. 北方经贸 ,2019(10):55-56.
[6] 周蕴智 .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 [J]. 科技经济市场 ,2023(11):77-7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