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中国视角下稳定币与全球贸易结算重构及监管
 

中国视角下稳定币与全球贸易结算重构及监管
基金项目:2023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艺术高校采购管理的风险防范研究”(2023SJYB0397)
凌梅

      【摘要】稳定币作为一种锚定法定货币或特定资产的加密数字货币,凭借其价格稳定性、跨境流动性及技术便利性等特征,正在深刻重构世界贸易的运行机制。当前聚焦稳定币在国际结算与反洗钱领域引发的结构性变革,深入剖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双重效应,既有助于抓住提升贸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潜在机遇,也有助于抵御潜在的金融稳定性风险、监管套利空间及主权货币地位挑战等严峻风险。为此,中国亟须优化兼顾创新激励与风险防范的监管框架,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全球稳定币治理体系的构建,进而在新型金融技术变革中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关键词】稳定币;世界贸易运行机制;国际结算;反洗钱;
一、稳定币的兴起及其对国际结算体系的重塑
      2025年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2025 年美国稳定币创新指导与建立法案》(GENIUS 法案)程序性动议;次日,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提供首个完整监管框架,8 月 1 日起实施。6 月 5 日,全球第二大稳定币 USDC 发行商 Circle 在纽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超 168%,再迎稳定币高峰。
      (一)稳定币兴起与发展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区块链催生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但其价格波动大,阻碍其成为贸易结算工具,稳定币应运而生。它锚定现实资产,通过锚定法币、黄金或算法维持价值稳定,兼具加密资产跨境便捷与传统货币价值稳定特征,正重构全球贸易金融基础设施。 2020 年全球稳定币市值约 200 亿美元,到 2025 年 5 月初飙升至 2500亿美元,五年增 10 倍。花旗集团预测,有效监管下,2030 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将达 1.6万亿美元。稳定币已从加密货币创新形式发展为全球货币体系重要部分,跨境支付占比显著上升。
      (二)稳定币对国际结算体系的重塑
      1. 对全球贸易结算效率的颠覆性提升
      一是瞬时清算与全天候可用性。稳定币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运行,交易确认时间可缩短至以分钟甚至秒计,有效突破传统银行体系受工作日及时区限制的瓶颈,实现“全天候”全球支付功能,极大提升贸易资金周转与供应链运转效率。 
      二是可促进交易成本结构的优化。通过绕开多层代理行网络,显著降低传统跨境支付中的多重手续费、汇兑损失及账户维护成本。世界银行估算表明,稳定币可将中小企业跨境支付成本压缩至交易金额的 1% 以下,释放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是实现可编程性与贸易融资模式创新。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执行“货银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 DVP)等预设条件,降低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与操作成本。例如,将区块链化货物提单与稳定币支付机制绑定,实现货物抵达后自动触发付款,大幅提升传统信用证等工具的运作效率。
      2. 对美元霸权与国际货币格局的潜在冲击
      一是多元化结算选项削弱网络外部性:虽然当前主流稳定币多锚定美元(如 USDT、USDC),但其底层技术架构具有中立性,从理论上讲支持锚定任一主权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新兴市场经济体可推动发行本币锚定型稳定币,降低对美元支付渠道的绝对依赖,逐步稀释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
      二是数字货币区的兴起:基于特定稳定币或技术平台(如 Facebook 曾规划的 Diem 项目),有可能形成跨越主权边境的贸易生态圈,在生态内部实现高效结算。
      (三)各国对稳定币的探索和对策
      随着监管框架逐步清晰,各国资本对稳定币的追捧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今年以来,摩根大通、渣打、三井住友等全球银行业巨头加速布局稳定币领域。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宣布开发与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一向对加密货币采取保守态度的俄罗斯正加速推进数字卢布相关立法,用于跨境结算,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灵活性并绕过西方制裁。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各国资本认为稳定币在国际金融结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稳定币对中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影响和反洗钱(AML)监管体系的冲击
      (一)对中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影响:机遇与风险的双重挑战
      从机遇维度来看,一是可以显著提升结算效率。中国企业可运用稳定币加速出口资金回笼,降低汇兑成本,这一举措对跨境电商及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效益提升尤为显著。比如,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试点采用USDC 结算,有效缩短海外买家付款到账时间。二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路径。数字人民币(e- CNY)可借助稳定币生态系统拓展跨境使用场景。比如,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提供数字人民币与合规稳定币的兑换服务,这有助于促进稳定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应用。三是规避潜在制裁。在理论层面,去中心化稳定币网络为受制裁国家(如俄罗斯、伊朗)提供规避传统金融管制的技术通道,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能源、原材料贸易时存在探索稳定币结算的可能性,但需高度警惕相关的合规风险。
      从风险维度来看,一是面临美元稳定币主导地位的威胁。若 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垄断国际贸易结算市场,将进一步强化美元体系霸权,挤压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并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及单边制裁风险。二是面对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的挑战。稳定币点对点跨境转移特性可能规避现行外汇管制体系,冲击资本项目管制措施的有效性,增加短期资本无序流动风险。三是可能形成金融系统性风险积聚。大规模贸易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进入稳定币领域,削弱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稳定币挤兑风险事件(如 2023 年 USDC 因硅谷银行危机引发的短暂脱锚),可能引发金融市场连锁反应,威胁整体金融稳定。
      (二)对反洗钱(AML)监管体系的冲击:匿名性挑战与监管范式重构
      一是传统反洗钱框架面临适应性困境。从伪匿名性带来的监管盲区来看,公有区块链上的稳定币交易仅显示非实名的钱包地址,这为洗钱活动提供了隐匿资金链的混币工具。Chainalysis 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流入非法地址的加密资产中,稳定币占比超过 50%,这凸显了稳定币被滥用的高风险。从跨境监管套利空间来看,稳定币发行主体及交易平台注册地高度分散(如开曼群岛、塞舌尔等离岸金融中心),各国监管标准存在显著差异,犯罪分子可利用监管薄弱环节开展跨司法辖区洗钱活动。从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的结构复杂性来看,稳定币可无缝接入去中心化金融协议,通过借贷、流动性挖矿、跨链桥接等复杂操作实施资金分层转移,其操作的复杂程度远超传统银行反洗钱系统的监测追踪能力。
      二是新型监管工具的发展与现存挑战,如链上追踪技术与监管科技应用:各国监管机构与 Chainalysis 等专业分析公司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可疑交易模式。然而,隐私增强型加密资产(Privacy Coins)及零知识证明(Zero - Knowledge Proof,ZKP)等技术的应用对监管构成了新挑战。再比如中心化稳定币发行主体的“准监管”职能:Tether(USDT 发行方)、Circle(USDC 发行方)等主要发行商实施“了解你的客户”(KYC)及反洗钱政策,并行使冻结可疑地址的权限。然而,其自主裁量权缺乏国际统一监督标准,存在治理缺陷。
三、中国的多维应对策略:创新激励、风险防控与主权维护的平衡
      面对稳定币带来的系统性变革,中国需采取“疏堵结合、以内促外、积极参与”的综合性战略,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把握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研究稳定币规避美国金融制裁的效果有助于我国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美国的金融制裁,并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货币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一)构建稳健的监管制度框架
      一是明确法律属性与监管权责。在《金融稳定法》或专项立法中,将稳定币(尤指法币储备型)界定为特定金融产品或支付工具,明确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核心监管主体,并禁止非持牌机构发行或提供稳定币交易服务。构建合规监管框架,参考欧盟 MiCA 法案,明确对稳定币储备金和交易透明度提出要求。
      二是实施“监管沙盒”机制与分类许可制度。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试点区域,允许持牌机构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测试稳定币跨境贸易应用场景,积累监管经验与数据。同时,对发行主体、托管机构、交易平台实施分级牌照管理。
      三是强化穿透式监管与跨部门协同。建立覆盖发行、流通、赎回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系统,强制要求链上关键数据进行报送。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与联合行动机制。
      (二)加速数字人民币(e-CNY)国际化与生态系统建设
      一是深度整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推动 e - CNY 成为 mBridge 项目的核心结算货币,积极吸纳更多贸易伙伴国参与,构建以 e - CNY 为核心的跨境稳定币结算网络。加快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与俄罗斯等国的 CBDC 结算网络对接路径。
      二是赋能离岸市场与稳定币互操作性,发展自主技术生态:支持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合规的 e - CNY 与稳定币兑换通道,允许外贸企业在受监管平台使用 e - CNY 进行稳定币的兑换与结算。拓展 e - CNY在贸易场景的应用广度,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鼓励大宗商品贸易、服务贸易采用e - CNY 计价结算,并提供配套的税收优惠、通关便利等政策支持。同时,发展自主技术生态,推动区块链专利研发,截至 2024 年,中国区块链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的 60%。
      (三)筑牢反洗钱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升级反洗钱 / 反恐怖融资监管科技能力。推动国家层面(如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领先科技企业合作,研发自主可控的链上资金追踪分析平台,提升对混币器、跨链桥等复杂洗钱手法的监测能力。
      二是强化对非法稳定币通道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利用稳定币进行非法跨境资金转移的地下钱庄、网络赌博平台及传销组织。加强海关、支付机构对可疑稳定币交易的主动监测与报告义务。同时加强投资者风险认知教育,警示公众稳定币并非无风险资产,充分揭示其潜在脱锚风险、欺诈风险及被用于非法活动的合规风险。
      (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
      一方面,引领国际监管标准制定进程:在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FATF 等多边平台,积极倡导将“货币主权保障”“金融稳定维护”作为稳定币全球监管核心原则的重要内容,反对单边主义监管政策输出。另一方面,推动构建多边监管协作机制,布局主导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倡议建立“稳定币跨境支付与反洗钱多边合作组织”,以协调各国监管政策框架,建立危机联合处置与监管信息交换长效机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平台推动制定中国主导的稳定币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及互操作性协议,增强 e - CNY 体系的国际兼容性与市场吸引力。
四、结语
      对我国而言,稳定币浪潮兼具挑战与战略机遇双重属性。被动防御无法阻遏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洪流,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构建“以我为主、安全可控”的应对体系:通过法律定规、监管创新、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反洗钱能力升级、全球治理参与五大战略支柱协同发力,中国方能在稳定币重塑世界贸易格局的进程中,有效捍卫国家金融安全,实质性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并为全球提供兼顾效率、公平与安全的数字货币治理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23》编写组 .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M].北京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2023.
[2] 谢平 , 邹传伟 . 数字货币新论 [M]. 北京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2020.
[3] 香港金融管理局 .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进展报告 [R]. 香港 :HKMA, 202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