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兰天宁
【摘要】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利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给予“走出去”企业金融支持,助力其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也成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建厂,实行国际化经营,以此获取更多收益。企业“走出去”发展是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多方面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并且在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结构调整、企业长远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在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政策性金融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保障其长远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加强其国际合作与交流,凸显我国国际地位。
一、政策性金融及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政策性金融及其功能再定位
政策性金融是在国家政府支持下,为达成相应政策目标而实施的金融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政策性和优惠性,充分利用利率优惠、融资支持等方式,培养特定战略性产业,并为特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为提升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提供保障。政策性金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强化政府在金融市场调节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金融发展,以此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助力。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的优化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助力,主要体现在助力国家经济战略规划、缓解市场失灵、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首先,政策性金融坚持国家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创新系统观念,发展市场经济,进而为国家经济高速、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化发展,市场失灵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而政策性金融具有一定公共属性和国家属性,可在国家经济战略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有效缓解市场失灵,改善经济发展状况。最后,政策性金融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主体,并在参与过程中发挥其整体优势,支持国内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发展情况,并发展出口贸易,实现区域及全球金融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进一步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二)企业“走出去”及其必要性
企业“走出去”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含义,从广义角度进行理解,企业“走出去”主要是其产品、技术、服务等走出国界,在国际市场上与多家企业开展竞争活动。而从狭义角度进行理解,企业“走出去”是我国许多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更高利益为目的,在国际市场延伸其研发和生产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合作。通常情况下,企业开展对外业务和国际市场合作,即为“走出去”的标志,而对外直接投资也是衡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指标。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加大,2024 年流量排名位居第一,存量首次突破 3亿美元,存量连续排名第三。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解决国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同时,企业“走出去”促进了国际合作共赢,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和技术,解决我国内部经营管理以及技术落后的问题,提升我国企业综合实力。我国企业在规模上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品牌意识不足,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而通过加强对外投资,使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正面竞争和学习,深入研究其市场产品和服务,对企业创新品牌意识,获取长远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巩固国家地位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可有效促进双边贸易国家关系的发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实现了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更构建了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总之,企业“走出去”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为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作用机制
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是主体通过应用工具对客体产生影响的过程,其中,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客体即为参与“走出去”的企业,工具为优惠贷款、定向债券等,整体传导机制。
“走出去”的企业经由政策性工具传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影响过程中,也会对相应金融机构产生一定反馈效果,同时也使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走出去”整体流程的了解。通过此类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可对相应工具进行调整,以此完成信息互通。政策性金融通过传导机制助力企业“走出去”,可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二、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构建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功能体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谋求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交易促进、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方面。首先,资源配置功能是政策性金融引导投资、储蓄方的资金融通,并实现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也是政策性金融的核心功能。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可有效统筹国内外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其次,构建交易促进功能可有效实现跨境交易、支付、结算、汇兑,提高企业资金交互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主要在于构建、创新人民币、多种非美元货币跨境资金交互功能。再次,风险管理功能构建是基于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面临不确定环境,经营风险加大的情况,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依据其发展状况,基于相应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最后,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经济调节功能,以此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二)完善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区域布局
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应依托于全球整体经贸关系,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进行区域布局战略规划,具体内容为建立区域核心机制,确定经济关联地区,逐步扩展经济发展区域,以相应地区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等因素为依据,调整区域布局,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为“走出去”的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目前,东南亚经济体作为与我国经济贸易较为紧密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政策性金融的相应资源对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量在持续增加,相应国家联系更加密切,逐步实现双方互信互助,资金资源双向配置。北美、西欧地区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对象,属于资源内外统筹的核心,政策性金融应强化其微观互动、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此完成区域布局。
(三)优化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业务体系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进出口贸易仍然是主要驱动力,企业“走出去”也是推动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内容。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应积极优化其业务体系,包括基础性服务、政策性贷款、海外金融资源支持、政策性保险等。而基础性服务功能的构建与发展,主要包括融资、结售汇、跨境结算等服务功能的发展,以此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政策性贷款是优化业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覆盖对外贸易、跨境投资、对外合作等多方面内容。海外金融资源支持主要是在境外设置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以此为海外业务的开展提供助力,提升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并促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政策性保险是为了保障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海外利益免受损害,以此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三、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也是商业金融的补充,并对其闲置资金具有引导作用,以此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保障,主要着力于提高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功能,有效链接国内外金融体系。同时,针对境外分支机构不断进行完善,由逐步探索过渡至规范运作和管理的阶段,根据业务发展的规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求,形成和完善境外分支机构网络,避免法律、展业、合规经营等方面经营发展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战略发展规划。
(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促进了国际合作共赢的重要措施,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积极发展其服务功能时,应强化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包括成功经验分享、失败案例总结分析等,以此实现共同提升的目标。同时,加强此类沟通交流,可促进合作双方了解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另外,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在股权投资、项目开发、跨境融资等方面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以此保证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全面性,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
(三)支持产业创新和技术升级
企业“走出去”在国际上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此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策性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走出去”,可通过设置“创新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支持,以此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发展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创新提供渠道,更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以此推动自身创新能力发展,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谋求更长远发展。
(四)强化人才建设工作
政策性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大力支持。而在当前企业国际化发展助力过程中,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不足之处,以此影响了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金融服务质量。因此,强化人才建设工作也成为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重要策略。首先,可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方式,解决关键人才需求,提升政策性金融服务质量。其次,加强同行业交流、人才培训的力度,提升相应金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以企业“走出去”发展需求为依据,做好相应人才培养规划,如金融机构内部调配、多机构交流等方式,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以此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服务,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彦坤 . 新时代推动政策性金融高质量发展 [J]. 中国金融 ,2025,(10):82-84.
[2] 叶谢康 , 王伟斌 , 蔡群起 . 中资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 福建金融 ,2025,(01):28-33.
[3] 王伟 , 张烨宁 . 政策性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绿色发展 [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4,39(05):164-176.
[4] 王伟 , 张烨宁 , 冯博 . 政策性银行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引导效应研究 [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4,(04):85-95.
[5] 许波 .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性金融实践 [J]. 中国金融 ,2024,(11):91-92.
[6] 白钦先 , 张坤 , 张贺 . 我国政策性金融三十年发展 [J]. 中国金融 ,2024,(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