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经济对江苏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2206)
符晓燕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交汇期,数字经济逐步改变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主导地位,江苏省长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紧抓“互联网 +”与新基建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这使数字经济在全省经济结构中占据日益突出的地位。基于此,本文聚焦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核心挑战,剖析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江苏在新一轮数字化变革中产生先发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
引言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探讨省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江苏是我国经济规模大、省域开放程度高、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地区,具备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的基础。根据《2024 年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数据,截至 2024 年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达 1.8 万亿,占GDP 比重 1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强调,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
截至 2024 年底,江苏全省累计建成 5G 基站超过 16 万个,5G 网络已实现市域、县域和主要乡镇全覆盖,5G 基站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据《江苏省通信业统计公报》数据,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 487 万公里,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年均增幅保持在 8% 以上。截至 2024 年,从网络接入能力来看,江苏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9760 万个,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 4200 万户,IPv6 活跃用户数突破 1.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8.3%,成为服务全省智能制造、数字政务、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
(二)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据《2024 年度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截至当年年底,江苏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突破 1.2 万亿元,占全省 GDP 的 11.4%,同比增长 12.6%,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业是江苏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中,2024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 3.89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总量的 68% 以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2%;电信业营业收入接近 1180 亿元,行业整体增长稳定。此外,江苏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省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 28 家、瞪羚企业 300 余家,数字产业园区总数超过 150 个,吸引了华为、中兴、阿里、腾讯、浪潮等科技巨头的区域总部或研发机构落户,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三)网络应用范围广泛
据《2024 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全省网民数量达到 651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跃升至 7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 4 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在政务服务领域,江苏省积极推进“互联网 + 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统一政务平台实现事项在线办理“一网通办”,个人服务事项达 780 项,企业服务事项扩展至 890 项,涵盖落户、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高频需求。2024 年,江苏政务服务网日均访问量超过 320 万人次,电子证照累计签发量突破 1.6 亿份,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增强服务便捷性。
二、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算
(一)测算方法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中包括 4 个一级指标:互联网设施指数(SI1)、通信设施指数(SI2)、产业发展指数(SI3)、创造能力指数(SI4)、17 个二级指标(域名数量 / 万个、备案网站数 / 万个、IPv4 地址数量 / 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 万个、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电话基站数量 / 万个、移动电话交换机总量 / 万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 / 部、光缆线路总长度 / 万公里、电信业务总量 / 亿元、增值电信企业数量 / 个、软件业务收入 /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额 / 亿元、企业持证数 / 个、R&D 课题数 / 个、R&D 经费内部支出总额 / 亿元、专利申请数 / 个),为保证指标评价结果可靠有效,本文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评价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熵权法中,指标离散程度越高,对系统差异贡献越大,因而权重越高。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具体操作分为三个步骤。
1. 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一,须统一量纲,以保证不同指标间的可比性,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公式。
2. 计算信息熵和冗余度
标准化后,需计算每个指标的信息熵 ej:
.png)
其中, Pij 为第 i 年第 j 项指标在所有年份中的占比;n 为年份总数,保证熵值在 [0,1] 之间。 表示第 j 个指标在第 i年度的原始值, 为标准化后的值,这样处理后,所有指标值均处于 [0,1] 之间。信息熵越小,说明指标分布越分散,贡献越大。
3. 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发展水平指数
将各项冗余度归一化处理,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结合标准化指标值与权重,得出各年份江苏省数字经济综合指数(DE):
.png)
(二)测算结果
在构建的 4 个一级指标、17 个二级指标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 2018—2025 年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所得结果详见表1.
.png)
上述表格揭示出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增长路径具有阶段性与跨越性。2018 至 2020 年期间,发展速度处于初级爬坡阶段,DE值年均增幅较为平缓;2021 年起,江苏在通信基础设施、大数据产业、软件服务等方面政策推进力度加大,发展动能显著增强。第二,结构层面呈现集约式优化。网络基础资源与产业人才在整体发展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社会应用类指标如政务服务普及度权重较低,提示江苏省数字治理与数字生活领域尚有提升空间。
三、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
(一)互联网设施:为数字经济提供传输效率与连接保障
互联网环境为江苏数字经济注入了发展动力,宽带覆盖和数据中心布局,能提升各类数字服务的响应速度,增强本地企业向云端迁移和开展跨区域业务的技术支撑力;而网络节点可以提高城乡之间的连通能力,缩小信息鸿沟,使中小企业、远郊工厂及农村地区同样具备接入数字产业生态的能力,为区域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然而从发展情况来看,江苏省部分低密度区域,在传输速率、网络接入和节点稳定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不仅抬高了数字转型的边际成本,也削弱了资源下沉和服务普惠的能力。
(二)通信设施:构建数字经济高效运行与产业协同体系
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信息流通效率与产业协同深度,以“5G+ 工业”模式为例,江苏多个智能工厂、灯塔车间,依托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环境,实现生产流程的深度在线化与设备间协同运作,进而使生产效率与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通信能力也推动了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共享和协作优化,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在制造、物流、能源等核心环节,形成互联互通的经济组织形态。当前江苏在通信网络发展的区域均衡性方面仍存在短板,苏北部分地市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新兴数字产业拓展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数字经济浪潮全面推进的当下,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我们可逐步构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的数字产业生态圈,联合一批行业标杆型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既能够重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与管理模式,又能加快了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等新模式的落地进程,产业整体附加值显著提升。然而,江苏南北地区的发展仍存在显著差距,北部地市在数字基础设施、企业数字能力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尚未建立起完善支撑体系,影响整体融合效率。
(四)创造能力:驱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
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创造能力不仅指技术研发能力强弱,更体现为创新成果对产业链重塑能力。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驱动制造环节智能化改造,使企业生产流程更精细、响应更灵敏;另一方面,以数据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重构,这促使江苏在平台经济、数字金融、在线服务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从而带动整体产业链附加值提升。
四、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完善数字经济市场要素建设
当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在数字领域充分发挥,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字资产评估、数字信用体系等关键制度仍不健全,其中部分制度设计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效、统一、透明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不仅关系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转,更与数字技术、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息息相关,江苏省应当从制度层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边界,推动形成以规则为导向的数字治理模式;优化数字资源的产权界定与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在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算力网络等方面加大投入;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为江苏省构建高水平数字经济市场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升级
江苏在 5G 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平台等方面,虽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部分地区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算力供需错配、网络设施城乡落差等问题,制约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向纵深推进。为此,应统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资源布局,进而形成数据高效流通、资源互联共享的综合格局。同时,要以制造强省为依托,加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边缘计算节点、智算中心等关键设施部署,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由泛在连接向智能协同转变;鼓励通信运营商、头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深度参与基础设施规划与技术演进,提升全省算力承载能力与系统集成水平,为政务服务、产业协同、城市治理等场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加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产业
建议参照支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大型平台企业跨领域、跨机构开展数字经济产业理论研究。培育与引进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具备规模、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产业结构体系。同时,引进并培养在大数据及互联网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高层次专业人才,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进江苏本土数字互联网企业的品牌建设,扶持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崛起,形成集聚效应强、带动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整合利用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平台间资源,加强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跨行业数据融合的应用生态体系。在工业领域,加快推进大数据在全产业链中的融合创新,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与平台化发展新路径,从而打造新型数字化工业形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省数字经济正迈进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必须紧扣国家战略,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并统筹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展望江苏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区域数字格局、推动南北均衡发展,在“数字中国”建设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健 . 江苏省数字人才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5,(05):82-87.
[2] 杨秀成 .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J].中国集体经济 ,2025,(09):29-32.
[3] 姚冲 , 甄峰 , 席广亮 , 等 . 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要素 [J]. 资源科学 ,2025,47(02):26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