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管理对策
齐丽珺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双碳”目标深化推进的背景下,港口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枢纽与国际经贸往来的关键节点,其低碳转型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聚焦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实践,系统阐释其在响应国家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多重意义,剖析当前能源结构转型滞后、技术创新应用不足、碳管理体系缺位及绿色融资渠道受限等突出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港口企业;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发展路径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贸易大国,港口行业在支撑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全国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完成运输,港口运营能耗与碳排放占交通领域总量的比重持续走高。我国在“双碳”领域逐步构建了“1+N”政策体系,制定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各领域专项方案。交通运输领域同步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意义
(一)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国家战略抉择。港口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枢纽,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密集型产业,其运行直接关联海运、陆运、仓储等多环节的碳排放总量。从产业链看,港口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节点,上游衔接船舶、货车等运输工具,下游辐射临港工业、物流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其低碳转型水平直接影响全产业链的减碳进程。若港口企业未能有效落实“双碳”要求,将导致上下游碳排放难以协同控制,阻碍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因此,港口主动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已从单纯的吞吐量、作业效率向绿色化、智能化延伸。国际航运组织、主要贸易国对港口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欧盟等经济体已将绿色港口纳入航运准入标准,未达标的港口可能面临船舶停靠限制、碳排放附加税等约束。同时,全球班轮公司与货主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需求激增,更倾向于选择低碳港口作为合作节点。我国港口若能率先实现低碳转型,不仅能满足国际市场的新要求,更能吸引绿色航运企业、高端物流服务集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反之,若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将逐渐在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因此,低碳发展已成为港口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
二、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转型缓慢
港口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其运行长期依赖化石能源支撑。柴油发电机组为装卸机械、运输车辆提供动力,煤炭或天然气用于堆场照明与供暖,形成了以传统能源为主的消费格局。向清洁能源转型时,企业面临多重制约:新能源设备前期投入大,设备更新周期长,短期内可能影响作业效率;氢能、电能等替代能源的存储与运输技术尚未完全适配港口复杂场景,稳定性不足。
(二)低碳技术应用不足
港口低碳转型依赖关键技术支撑,但当前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岸电系统虽能替代船用柴油发电,却受限于码头供电设施兼容性差、船舶改造意愿低等问题,实际使用率远低于预期;智能调度系统可优化作业流程以降低能耗,但因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算法模型适配性弱,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碳排放核算体系缺失
科学核算是制定减排策略的基础,但港口企业普遍缺乏完善体系。核算边界模糊首当其冲,部分企业仅统计直接生产环节排放,却忽视运输车辆场外油耗、港口建设隐含排放等间接排放,导致数据失真。其次,数据采集机制不健全,许多设备能耗监测依赖人工抄表,实时性与准确性不足,难以形成连续排放数据链。
(四)绿色融资渠道受限
低碳转型需持续资金投入,但港口企业绿色融资面临多重障碍。传统融资中,银行仍以固定资产抵押、历史盈利数据评估风险,对技术创新型、回报周期长的低碳项目支持不足,导致贷款审批难、利率高。新兴绿色金融工具虽已推出,但企业认知度低,发行规模有限。三、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管理对策
(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其一,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替代。港口可结合场地条件,在堆场屋顶、闲置空地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利用岸线资源建设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形成风光储一体化供能模式。例如,在集装箱堆场顶部加装光伏板,既能遮挡阳光降低设备散热能耗,又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供场内照明、监控设备使用;在港池周边开阔区域布置小型风机,与电网形成互补供电。
其二,强化能源梯级利用与循环互补。港口作业中存在大量余热、余压资源,可通过技术改造将其转化为可用能源。例如,利用港口大型设备的冷却系统余热,通过热交换器为办公区、候工楼提供冬季供暖;将装卸机械制动产生的动能回收,储存后用于低功耗设备的辅助供电。此外,构建电、热、气多能互补系统,根据作业时段的能源需求动态调配,白天优先使用光伏电能驱动装卸设备,夜间低负荷时将多余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供凌晨低温环境下堆场保温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其一,聚焦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针对港口高能耗环节,重点突破低碳装备核心技术。例如,研发高效节能的电动装卸设备,通过优化电机控制算法、采用轻量化材料,提升电动堆高机、电动正面吊的续航能力与作业效率;攻关氢燃料电池在港口大型机械上的应用技术,解决氢气储存、低温启动等难题,降低对锂电池的依赖。
其二,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能耗管控。构建港口能源管理数字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5G 通信等技术实时采集设备能耗、作业流程、环境参数等数据,形成全要素、全流程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识别高能耗作业环节,并生成优化方案,例如,调整集装箱堆存布局,缩短水平运输距离;优化集疏运车辆调度,减少怠速等待时间。
其三,推动低碳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单一技术的突破难以解决复杂场景的减排问题,需促进多技术协同联动。例如,将智能调度系统与新能源设备结合,通过算法预测船舶到港时间,提前调度电动集卡在指定位置待命,避免车辆空驶;将岸电系统与储能技术结合,利用光伏发电的冗余电能储存于锂电池或超级电容,在船舶靠港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弥补岸电系统供电的间歇性不足。
(三)完善碳管理体系
其一,建立覆盖全流程的碳排放核算机制。明确核算边界,不仅统计直接生产环节的排放,还需纳入间接排放与上下游关联排放。参照国际通用的 ISO14064 标准与国内《碳排放核算指南》,制定符合港口实际的核算指南,统一数据采集口径与计算方法。同时,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能耗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上传,避免人工抄表的误差与滞后,确保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其二,构建动态管控与协同响应机制。设立专门的碳管理部门,统筹制定年度减排目标与行动计划,将目标分解至各作业环节与设备主体。建立碳排放预警系统,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测各环节排放数据,当某环节排放量接近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调整建议,例如,若堆场照明能耗超标,系统可建议切换为太阳能照明或调整照明时段,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与航运公司共同制定船舶靠港低碳操作规范,与货主协商绿色运输方案,形成港口、航运、货主的联合减碳网络。
其三,强化碳资产的全周期管理能力。将碳配额、碳信用等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建立碳资产台账,动态跟踪配额持有量、交易记录与价值变化。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配额交易策略,在配额富余时出售获利,在缺口时通过市场购买或 CCER 抵消,降低履约成本。同时,开发碳金融产品,将碳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发行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拓宽低碳转型资金来源,申请碳标签认证,通过第三方机构对港口的减排成效进行认证,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绿色金融模式
绿色金融是港口低碳转型的血液,需突破传统融资思维,通过模式创新、工具创新、生态创新构建多元化资金供给体系,解决转型中的资金瓶颈。
其一,拓展多元化绿色融资渠道。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争取绿色专项贷款支持,例如,申请低碳港口建设贷款,享受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与更长的还款周期;发行碳中和公司债券,面向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岸电改造、光伏电站建设等项目。探索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通过信托计划整合社会资本,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以新能源设备为租赁标的,采用售后回租模式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初期投入压力。并引入绿色产业基金,联合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设立港口低碳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高潜力低碳技术的中试与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金融工具与服务模式创新。针对低碳项目的特点,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岸电改造这类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推出碳收益权质押贷款,企业以未来通过岸电使用减少的碳排放量所对应的碳配额收益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针对新能源设备采购,采用融资租赁 + 碳减排奖励模式,租赁公司降低首付比例,企业通过设备使用产生的碳减排量获得额外奖励,冲抵部分租金。同时,探索绿色供应链金融,以港口核心企业为依托,为上下游低碳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服务,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其三,构建低碳转型金融生态。加强与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推动政府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对使用绿色信贷的项目给予贴息,对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建立港口低碳项目库,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账户,记录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表现,将碳账户数据与授信额度、利率优惠挂钩,激励企业主动减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港口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能源结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与金融支持的系统性工程。本文研究表明,推进港口低碳转型既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政治责任,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加速与技术的持续突破,港口企业需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市场驱动下,逐步构建绿色、智慧、韧性的低碳发展新模式,为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支撑,同时为全球港口绿色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参考文献
[1] 顾鋆 . 建设人才高地:开启一流港口服务企业的“智慧密码”与“绿色引擎”[J]. 中国港口 ,2025,(07):50-53.
[2] 李颖雪 . 港口企业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行业变革 [J]. 现代企业 ,2025,(06):38-40.
[3] 张志俊 . 绿色港口与绿色航运的协同发展趋势 [J]. 中国航务周刊 ,2025,(17):105-107.
[4] 赵建鑫 , 张桂涛 . 低碳背景下基于四方演化博弈的航运碳减排研究 [J]. 青岛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4,37(04):74-83.
[5] 盛进路 , 唐柳 . 船舶岸电政策下港航企业低碳行为演化研究 [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24,45(01):62-69.
[6] 胡海龙 , 陈思卉 , 罗俊懿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策略研究 [J]. 交通企业管理 ,2024,39(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