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微企业信贷高质量发展之路
课题: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ZSK2025GJ110);广州理工学院校级公共选修课(2023XGXK114)。
朱文翰 左丹 杨永波
【摘要】当前时期,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力发展和建设小微企业,方可进一步地维系社会关系稳定,且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祉。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现阶段小微企业一系列融资特征和信贷高质量发展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促进国内小微企业群蓬勃生长,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小微企业;信贷
引言
应知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数量剧增,小微企业占比大且生命力顽强。在“双创”背景下,小微企业在繁荣市场、增加百姓收入方面作用巨大。但国内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融资困难、供给不充分等。因信用不足,小微企业难获银行稳定长期贷款,只能靠内源融资或非正规金融融资。银行需了解小微企业发展困境,从经营理念、专营机构、信贷服务、产品设计等方面创新信贷模式,满足其发展需求,提供强劲动力。
一、小微企业融资特征解析
(一)融资路径
1. 内源融资
近些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小微企业融资路径较以往显著改善,途径更多元、范围更广,但内源融资模式依然稳固。在新时期,企业规模扩大,外部融资额才会大幅增长,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调查显示,国内无外部融资的小微企业占比差异大,多数企业选择用资本积累和内部资金谋发展。总体而言,小微企业核心资源来源主要有个人出资和原始内部积累两种。
2. 外源融资
价值发现是资本市场核心功能,创业板机制虽有优势,但资本市场“嫌贫爱富”,小微企业外部股权融资通道受阻。市场调研表明,金融结构体系分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现实中证券市场对小微企业外源融资需求重视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只能依赖银行借贷获取小额短期资金。科创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但小微企业上市艰难,因此多数中小企业不会将公开发行股票、债券作为发展重点。
(二)融资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关键,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其生存状况。近年来,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势头明显,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众多小微企业的客观发展需求,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仍阻碍其发展。尽管国家出台诸多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方针政策,但许多企业仍未摆脱困境。 小微企业自身建设有特点,信息透明度低,账务混乱且真实性难保证,还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盈利状况真实性存疑,导致银行难以掌握真实信息,无法提供优质融资服务。反观银行,长期以来更倾向向大中型企业放贷,因其内部财务规范,抵押担保品质量高,现金流和利润预测合理清晰,监督和尽调成本在银行可承受范围内,符合金融资本逐利本性。
(三)融资需求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依托人口红利在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这是小微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之一,不仅经营起来比较便利,而且资本消耗程度偏低,再有就是劳动密集、资金周转灵活,如此便可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融资需求角度入手分析可知,有三要素最重要:其一是规模小;其二是频率高;其三是时间紧迫。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同等期限内,小微企业贷款频率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约为大中型企业的五倍左右,但小微企业户均贷款额度却少得可怜,有时都达不到后者借贷的 5%,不仅如此,因后续经营周期调整、市场环境急剧变化,贷款难度会上升,数额极有可能会大幅下降。
(四)融资关系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关系的特点显露无遗。就企业本身而言,小微企业对银行信贷产品的价格并非十分敏感,对于服务费用也从不“锱铢必较”(“斤斤计较”一般用于形容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此处用“锱铢必较”更贴合对费用计较的语境),它们更关注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以及该机构与自身企业实地办公场所的远近。除此之外,企业和银行经办人员的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 将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小微企业与客户之间基本上会保持长时间、忠诚度较高的合作关系,其与合作银行机构的业务关系一般会在三年以上,超过五年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数不胜数”用词稍显夸张,“屡见不鲜”更客观平实)。 总体来说,地区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交叉销售机会并不少,最常见的有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二、小微企业信贷高质量发展方案
(一)对经营发展理念进行创新
现阶段,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发展程度浅等弊端日益凸显。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定向调控的精神和准则,本地银行业有责任、有义务为小微企业“输氧供血”,保障其生存空间与生存质量。
金融业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优质经济的支撑,经济若无法正向发展,金融便无从繁荣。新时期,地区银行要秉持推动改革、优化结构、普惠民生、降低风险的原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实体经济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彰显引导力。
目前,银行需掌握行业竞争态势与未来走向,了解金融脱媒、竞争加剧、资金成本上升等现实,认清大企业收息率下降、银行压力增大的事实。小微企业信贷收益高,银行应将其作为业务发展重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资产能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了解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新特征,找准信贷支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把握小微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唯有落实上述举措,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才能有机融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银行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二)将专营机构做大做强
本地银行需依据小微企业发展差异,创新信贷服务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适时调整组织结构。条件允许时,可在二级分行设立专业机构,推动业务中心下沉基层。同时,进一步优化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信贷业务的科学化管理与绿色化操作。
产业集群地区应加快特色型支行建设,及时建立正规化、系统化的支行归口管理部门,创设优质组织管理架构,形成有效的小微企业贷款会办制度体系,提升信贷业务的专业化与高效化水平。
重点打造重点支行,第一时间创设新型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前安排好调查、审查、审批等工作,同步推进评级、授信、贷款申报,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办理效率。
新时期商业银行一级支行要立足实际,发现并创新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运行模式,重视“信贷工厂”运行,加强关注,在综合操作程序中体现专业化风险管控,提升调查、审批及放款效率,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面对互联网挑战,银行不能墨守成规,要加快制定并落实线上金融发展方案,发挥品牌信用、客户基础、网点网络和技术实力等优势,解决对新技术敏感度低、线上金融风险容忍度低等问题,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突破与发展。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信贷产品流通,创新信贷流程、工具和机制,建立利国利民的融资经营运作体系,助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信贷服务进行创新
作为本地银行,最重要的是基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急、次数多、资金少的特点,建立兼顾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信贷服务模式,提升银行经营水平,突出比较优势,重视专业化管理,构建集评级和授信于一体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格局。
首先,需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结构体系。由于部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银行应加强对“软信息”的审核,包括非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
其次,评级标准要体现区域特征和行业特质,真实反映评价标准之间的差异。 再者,信用档次要细化,并在授信额度上拉开差距,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力度。 然后,要落实“宽授信、严用信”的准则,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业务范围拓宽和风险管控间取得平衡。
最后,银行要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信用担保、创业引导等服务,丰富抵质押物品种,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针对小微企业、优质个体及产业集群小企业等抵押能力不足的客户群体,要主动创建多元化的担保模式,综合运用抵质押担保、多户联保和组合担保等方式,为小微企业增信。
(四)对产品设计进行全方位优化
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本地银行需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根据不同小微企业的行业属性与市场发展需求,提前选定目标市场,精细化划分客户群体,主推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特征的信贷产品,建立特色化产品组合。通过强有力的产品开发设计,力求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降至最低,助力银行拓展小微客户,持续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银行应加大力度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商物业抵押贷款、保险保证贷款等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同时,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运作模式全面应用于供应链、产业链客户群。此外,银行还应构建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提供优质信贷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银行技术优势,大力推动线上融资,并创建自助信贷产品。
加强业绩考核,银行需持续拓宽“点多面广”的本体优势,转化为客户优势,剔除营业网点零售化、空心化的弊端,逐步优化网点综合营销服务效能,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营水平,充分挖掘营业网点服务辐射半径内的小微企业资源,循序渐进做好管户工作,实现营销、维护、管理同步推进。
针对小区范围内的小微企业,银行应构建全面、细化的经济档案,归总后建立企业项目库,落实名单制管理工作,构建可持续的贷款投放运行机制。优化小微企业信贷营销计价机制也很重要,银行应适当提高小微信贷营销计价奖励标准,根据各环节贡献,对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线工作者进行计价奖励,依据营销水平、维护结果、管理效能实施奖惩。银行需在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的基础上,适当优化客户经理考核内容,纳入新增客户数、存量客户保持率等指标,并整体考核贷款收益、存款收益和保险收益。
三、结语
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作为银行,需在信贷业务上积极作为。具体而言,要创新经营发展理念、做大做强专营机构、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全方位优化产品设计。如此,才能为广大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进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弓益荃 . 新时代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量化研究分析 [J].甘肃金融 ,2024,(11):32-35.
〔2〕文学舟 , 周志慧 , 范歆婷 , 等 . 金融科技赋能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精准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双中介模型 [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4,(02):97-109.
〔3〕张璠 . 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 [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