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数字化对资源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对路径研究”(编号:JAS24100)
郭明 齐凯
      【摘要】在全球低碳发展浪潮与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制造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联,深入剖析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价值,探究制造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现有数字技术提出针对性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推动低碳转型。中共二十大明确指出,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为制造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
二、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绿色低碳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碳关税、碳足迹追踪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制造企业的绿色低碳水平直接关乎其影响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环保标准和要求,规避贸易壁垒。例如,借助数字技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精准监测和管理,可向国际客户提供可信的碳足迹报告,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制造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高能耗、高排放状况不仅加剧了环境压力,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优化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可避免设备空转、过度能耗等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物料浪费和运输能耗。这些举措在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和碳排放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够倒逼制造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造企业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研发环保、节能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能够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模式变革。
三、数字化赋能福建省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福建省持续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大力延伸产业链,以龙岩上杭县为例,当地传统金铜矿开采业将铜冶炼副产品硫酸 “变废为宝”,带动氢氟酸、含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及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高端湿电子化学品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莆田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的华兴玻璃厂,每年回收利用 20 多万吨废弃玻璃,经清洗、分拣后高温炼制为新玻璃瓶制品。该开发区已拥有 5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 6 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通过产业集聚与循环模式,促进资源在产业间循环流动,减少废弃物排放,构建起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体系。
      (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是福建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已培育众多绿色标杆企业,截至目前,拥有省级绿色工厂 456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 62 家、绿色园区 34 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30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2 家、绿色工业园区 12 个。这些绿色主体广泛应用绿色技术,例如晋江经济开发区的凤竹纺织,采用柔性支架太阳能光伏、新型智能节水节能设备及智能染色中控系统等,综合能耗降低 20% 以上。同时,福建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碳计量自主标准。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构建 “空天地一体化” 碳监测体系,与南平铝业合作定制碳排放自动监测解决方案。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专注研发,推出多种达到国际标准的高纯电子特气产品,致力于打破海外在电子级六氟丁二烯供应方面的垄断,推动行业绿色技术升级 。此外,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数”赋能,为企业开展 “产业体检”,梳理关键技术需求,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速绿色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与应用。福建省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应用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后续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绿色技术持续突破,以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四、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
      制造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应用范围受限的问题。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而许多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和研发实力不足,难以开展自主研发,导致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部分已研发或引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适应性差、成本高、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例如,一些节能减排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较高,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致使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据统计,在 2024 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中,福建省入围企业仅 22 家,与制造业强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而言,与浙江的 86 家相比少 64 家,较山东的 68 家少46 家 。
      (二)资金投入短缺且融资渠道单一
      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涵盖绿色技术研发、环保设备购置、生产流程改造等方面。然而,目前制造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等级低、抵押物不足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支持;大型企业虽然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但绿色低碳转型的巨额投资也会对其资金链造成较大压力。同时,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应用尚不够广泛,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福建省绿色制造在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能力较为薄弱。
      (三)缺乏专业绿色低碳人才与管理
      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既懂制造工艺又掌握绿色低碳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这使得绿色低碳转型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此外,许多制造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管理体系,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对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落实。
      (四)绿色低碳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执行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缺乏差异化扶持;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不足,致使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此外,政策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奖励力度不够,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五、数字技术背景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策略
      (一)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
      制造企业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水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数据、能耗数据、环境数据等展开分析挖掘,精准找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环节,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提供方向。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协同研发平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研发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绿色低碳设备和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优化设备运行参数,提升技术应用效果。例如,在化工企业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反应釜的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短缺是制约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瓶颈,需借助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融资支持体系。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建立与绿色金融体系的动态对接机制,在传统银行信贷之外,探索多层次融资工具组合。2023 年,福建省某新能源材料企业通过发行 5 亿元绿色公司债,成功募集资金用于光伏组件回收生产线建设,融资成本较传统贷款降低 1.2 个百分点。政府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撬动作用,构建“财政补贴 + 风险补偿 + 税收优惠”的组合政策工具。一方面,扩大补贴覆盖范围,对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实施碳捕集项目的企业给予阶梯式补助;另一方面,设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低碳转型贷款按坏账损失的 30% ~ 50% 予以补偿,激励银行扩大信贷投放。
      (三)加强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
      绿色低碳人才作为制造业转型的核心要素,其培养质量与管理效能直接决定转型进程。企业需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机制,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内部人才赋能方面,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管理层,开展 ISO14064 碳核算、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等高端认证培训,推动战略决策与低碳目标衔接;针对技术骨干,实施 “绿色技能提升计划”,重点提升其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设备运维等方面的实操能力;针对普通员工,则通过“绿色积分制” 激励参与线上微课学习,使员工绿色技能达标率从 62% 提升至 91%,单位产品能耗同比下降 15%。管理体系建设需实现组织架构与制度流程的协同升级。
六、结语
      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于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制造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资金投入短缺、人才匮乏、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廉水 , 鲍怡发 , 刘军 . 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J]. 科学学研究 ,2020,38(4):609-618.
[2] 黄群慧,贺俊 . 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J]. 管理世界,2022 (10): 63-78.
[3] 韦庄禹 . 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效 率 的 影 响研 究 [J]. 数 量 经 济 技 术 经 济 研 究 ,2022(3):66-85.
[4] 刘强,马彦瑞,徐生霞 .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提高了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72-85.
[5] 冯乐童 . 人工智能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14(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