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研究
项目:武汉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政府环境规制下长江经济带企业成长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18)
杨萍
【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被赋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使命,然而区域发展仍面临传统产业密集、资源消耗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绿色产业链协同性弱、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参差不齐等矛盾,制约了区域绿色转型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双向互动,因此如何通过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成为长江经济带亟须破解的关键命题。为了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关系,本文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企业可持续成长;关系研究
引言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重要板块和增长引擎。长期以来,该地区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快速发展,但粗放型模式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集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核心战略,推动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共进。这一转型对长江经济带内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简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重点分析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探讨二者关系,为企业提供实践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背景
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作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经济带,其涵盖的 11 个省市曾长期依托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便利的航运条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发展路径。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沿长江密集布局,虽推动区域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却也导致生态环境亮起红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位迎来根本转变,其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战略核心,明确将生态优先置于发展首位,而区域发展逻辑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倒逼产业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同时,长江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其绿色发展成效不仅关乎国内生态安全与经济可持续性,更对全球流域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作用
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呈现出“倒逼转型”与“正向赋能”的双重逻辑,既通过制度约束重塑企业发展路径,又依托生态价值转化为企业注入长期增长动能,二者共同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新型驱动力。绿色发展战略下的环保规制升级成为企业转型的硬约束。长江经济带严格的排污标准、碳减排目标及“三线一单”制度,直接限制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若想避免被市场淘汰,必须加大环保投入。一方面需淘汰落后产能,更新清洁生产设备,推动生产流程低碳化改造,另一方面需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将生态成本纳入经营决策,虽短期内增加成本压力,却能倒逼企业打破对资源粗放利用的路径依赖,通过技术革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优化成本结构,为长期可持续成长扫清障碍。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企业创造了多维成长机遇,绿色市场需求的爆发为企业开辟新赛道,长江经济带内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绿色建材等领域的需求激增,推动企业拓展绿色产品研发与服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政策资源的倾斜降低转型门槛,地方政府的绿色补贴、税收减免及绿色信贷支持,缓解了企业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压力,而长江经济带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则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共享、产业链协同的平台,最后生态价值转化增强企业软实力,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的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品牌美誉度。
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
(一)导向与响应的互动关系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导向与响应”互动关系,本质上是区域发展战略与微观市场主体成长路径的动态适配过程,体现为绿色发展战略为企业锚定方向,企业则通过可持续成长实践呼应并强化这一方向,形成双向联动的闭环。从导向维度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战略,通过多层次政策设计为企业划定清晰的转型坐标,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标准和绿色产业鼓励目录,直接约束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为环保技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企业打开政策通道。从响应维度看,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实践是对绿色发展导向的具体落地,且这种响应并非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将绿色理念转化为成长动能,一方面企业通过调整战略布局响应导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创新实践深化响应。
(二)约束与突破的动态关系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约束与突破动态关系,是生态规制压力与企业成长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约束的形成来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通过刚性规制为企业划定生态边界。随着“共抓大保护”战略推进,流域内环保标准持续升级,如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长江岸线开发管控、碳排放总量控制等,直接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形成约束,这种约束体现为显性成本增加和隐性机会成本,短期内可能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对部分依赖传统模式的企业构成生存压力。从突破的实现来看,企业为维系可持续成长,会以技术创新和模式重构破解约束。面对环保压力,企业并非被动承受,而是通过主动转型将约束转化为升级动力,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开发节能减排工艺、循环利用技术等,甚至会重构生产流程、拓展绿色业务,将生态约束转化为效率提升的契机,这种突破不仅帮助企业达标合规,更能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总之,约束与突破的互动推动双方协同升级。企业通过技术突破适应现有环保标准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会基于生态改善的更高需求,提出新的约束目标,催生企业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
(三)共生与互促的协同关系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共生与互促协同关系,是区域生态系统与企业经济系统深度融合的体现,二者以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纽带,形成有机整体。从共生的基础来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依托,而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则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了核心动能。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性要素。反之,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壮大能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经济支撑。从互促的机制来看,二者通过资源、市场、技术的联动实现协同升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吸引更多资本、人才向绿色产业集聚,为企业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而企业的绿色创新则会扩大区域绿色市场规模,倒逼产业链上下游加速绿色转型,进而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绿色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这种互促关系中区域绿色发展的势能会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能,而企业成长的动能又会强化区域绿色发展的势能,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的协同增值。
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影响下企业可持续成长路径
(一)锚定绿色战略将生态要求融入发展内核
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企业锚定绿色战略、将生态要求融入发展内核,是企业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核心前提,需要从认知重构、目标落地到机制保障形成完整闭环。首先要打破环保与盈利对立的认知误区,建立生态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底层逻辑。企业需认识到长江经济带严格的生态约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背景,主动将生态要求转化为战略竞争力。其次需制定清晰可落地的绿色目标与实施路径。结合行业特性和区域政策导向,将生态要求拆解为具体指标。最后通过机制设计保障生态要求的长效融入,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专职绿色管理部门,直接对接企业决策层,统筹绿色技术研发、政策合规与产业链协同,此外在激励机制上,将绿色目标纳入高管考核,对绿色创新团队给予专项奖励。
(二)革新运营模式以效率提升对冲生态约束
当前长江经济带企业发展在绿色发展要求下革新运营模式来提升效率,进一步对冲生态约束。优化生产流程,减少高污染环节,部分化工企业通过流程改造,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缩短生产周期,提升单位时间产出。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将环保标准嵌入生产各环节。数字化赋能则为企业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搭建能源管理系统,企业能实时监控水、电、气等资源消耗,借此实现能源动态调配,节约生产成本。产业链协同通过集群效应放大了效率提升的效果,绿色产业园区的构建让废物实现就近循环,如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内,化工企业的副产品被其他企业作为原料再利用,形成“废料-原料-产品”的闭环,既减轻了固废处理压力,又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产品创新则为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效率通道,研发环保型产品替代传统高污染产品成为重要方向,例如某包装企业用植物纤维材料替代塑料包装,虽原材料成本略有上升,但因符合绿色消费趋势,产品溢价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带动整体营收增长。
(三)融入区域协同网络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推动下,企业通过融入区域协同网络,打破地域壁垒与资源分割,实现绿色发展红利的共享。区域协同首先体现在生态治理的联防联控上,沿线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依托跨区域合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比如长江沿线的化工园区建立联合监测体系,共享水质、空气等环境数据,共同制定排放标准,避免了“邻避效应”和污染转移。资源共享是区域协同网络的核心红利之一。沿线企业通过共建共享环保基础设施,实现了绿色资源的高效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家制造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危废集中处理中心,通过规模化处置降低单位处理成本,同时共享先进的处理技术,解决了中小企业环保设施不足的难题。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则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获得更多支撑。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企业依据资源禀赋形成绿色产业分工,上游企业专注于生态产品供给,中游侧重绿色制造,下游发展绿色服务,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并非企业成长的“约束项”,而是驱动其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催化器”与“导航仪”。企业在回应生态保护要求的过程中,通过革新运营模式、融入区域协同网络、深耕绿色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对生态约束的有效对冲,更在资源效率提升、市场空间拓展、品牌价值重塑中找到了新的成长支点,这种互动关系揭示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本质上是协同共生。未来,随着绿色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市场机制的深度激活,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红利将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成长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兰 . 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安徽理工大学 ,2024.
[2] 文传浩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新作——《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评介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5):3.
[3] 张蓝月 .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 ,2021.
[4] 盛方富 , 李志萌 . 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协同合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生态经济 , 2021(00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