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路径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路径
李颖华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而战略性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与关键驱动要素。本文立足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发展现状与成效,剖析了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面临的矛盾与困境,通过构建战略性人才引培生态体系、建立战略性人才使用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人才集聚机制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机制等措施加速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进程,助力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苏州经济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苏州 战略性人才 引培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明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为产业升级与人才战略指明了新方向。
      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苏州始终秉持“制造业强市”战略,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苏州产业升级成果斐然:2024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 2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7000 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三城”。苏州制造业强市的崛起,印证了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创造者与实践者的关键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第一资源”对“第一动力”的强劲助推作用,才能持续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战略性人才的内涵与价值
      战略性人才指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从事科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科研机构、高校、产业、企业形成协同优势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战略科学家等七类人才为战略性人才。
      (一)赋能苏州人才发展强市战略
      引育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建设苏州人才发展强市的关键,对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立自强、实现产业升级(从制造到创造、速度到质量)作用重大。202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苏州经济发展、企业转型、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都需战略性人才支撑。 
      (二)助力产业集群战略科学家队伍建设
      战略性科学家是战略性人才的拔尖者。产业集群是提升竞争力与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能拉动区域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形成与创新发展。苏州作为外向型城市,正加快形成国际竞争力强的创新集群,建成高质量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发挥战略科学家关键作用,依托领军企业吸引战略科学家。
      (三)助推新质生产力战略人才集聚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人才是关键。战略性人才能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推动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他们具备前瞻性思维与科技能力,能洞察产业趋势、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是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产业升级引领者、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石。
二、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发展现状与成效
      苏州既是宜居之城,也是人才施展才华的乐土。近年来,苏州人才引培工作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与服务。“十四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达390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42 万人,高技能人才 101.42 万人。
      “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特色鲜明,产才融合发展是其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高质量人才支撑,苏州人才引进紧扣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创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两次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4 年,苏州出台涵盖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支持。
      当下,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主题,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渐趋完善。鉴于本地知名高校少的状况,苏州自 2004 年起持续引进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联合办学、创建研究所等形式引进紧缺人才与重大科研机构。截至 2024 年底,苏州与 238 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 22 所国内知名高校启动共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体,共建 130 多个平台载体,形成苏派高校成长、国内外高校院所聚集的高教格局。
三、苏州战略性人才引培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苏州作为产业创新高地,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储备不足。战略性人才总量少、供需失衡,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创新速度。虽与众多高校建立合作平台,但引培生态体系尚未形成。本土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有差距,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人才储备严重短缺。
      (二)人才培养滞后高质量发展
      苏州引进战略性人才侧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长三角经济核心区重要成员,工业产值领先,2024 年获批国家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虽有“姑苏英才”计划,但政策吸引力不足,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不如周边上海、杭州等城市。长三角竞争激烈致人才外流,战略性人才引、用、留问题突出,“姑苏实验室”成立后人才匮乏更甚,现有人才引培体系与新质生产力需求脱节。
      (三)激励措施不够完善
      战略性人才需与企业价值观契合,高薪引才能吸引部分人才,但增加企业用人成本,且易忽略人才专业成长与价值观,面对更高薪诱惑难形成长期忠诚度。若其薪资过度高于内部员工,易使期望值过高,若短期内无法“物有所值”,会引发其他员工不满,降低团队凝聚力,导致核心人才流失,忽视了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双向作用。
四、苏州战略性人才引进与培育路径
      江苏省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决定,为全省科技人才发展提供系统性指导,凝聚起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社会共识,也为苏州引进和培养战略性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当下,人才竞争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助推力。2025 年,苏州以“强富美高”为发展目标,正加速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实验室”转型。 为适配这一转型,苏州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人才、科技与经济实际,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等灵活方式,加大对战略性人才的引培力度。
      (一)强化融合,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需求,苏州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形成引才、育企、兴产的良性循环。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借助上海国际化平台,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的引培力度,构建“全球化引才 + 产业链靶向引才 + 柔性引智”的生态化培育体系,推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战略科学家集聚,提升人才能级与影响力,助力经济跨越发展。
      (二)擦亮品牌,健全人才使用机制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推动人才各展所长。政府应充分信任战略性人才的研究成果,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使用机制,允许并宽容失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减轻“非学术性”负担,赋予其充分决策权,在政治和科研上给予关怀信任,激发人才潜能,实现科研效用与价值最大化,落实“引一人、创一企、带一业”模式。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打造大胆选用战略科学家的环境,提高其话语权,让人才能尽展其才。
      (三)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其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需在战略性人才引领下,带动大量高科技人才实现。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要加强正向激励。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革科技创新政策机制,从创新链源头给予长期、持续、稳定的扶持,培育敢开展“向上捅破天”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群体。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引培应用科学领域战略性人才,加大资本市场政策引导力度,让应用科技成果和战略科学家从市场获取收益,实现自我激励、赋能与突破。实施更积极的人才政策,改革科研体制,推行双向流动制度,促进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间合理流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能与活力。同时,在安家落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措施,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科研创新,构建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构建人才创新矩阵,实施全链条人才集聚机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光子产业等未来核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结构型人才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战略科学家。通过集聚重点领域高层次结构性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采用“内聚外引”打造苏州战略产业人才高地。
      遵循“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人尽其才”模式,苏州市政府为各领域英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发挥战略性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举荐和吸引更多人才来苏,扩容人才队伍,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聚集效应。充分挖掘团队战略性人才潜力,鼓励战略科学家精心培养青年人才,以突破关键技术为载体,成立以战略科学家为首的科研团队,制定人性化培养办法。在战略科学家指导下,让青年人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全面锻炼,以才育才促进青年成长,为培育战略性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倾心引才、悉心用才、真心爱才”模式,多方合力汇聚人才梯队,形成本地各重要领域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五)强化源头供给,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机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专业设置决定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专业人才。高校应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专业建设与教育发展,通过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培育领军科学家、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卓越工程师、应用和技术综合研究培养工匠型和技术型人才,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培育不同类型市场所需人才。
      同时,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与龙头企业联系,及时掌握企业技术难题,有目的地安排高素质、能力强教师到企业实践,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搭建科研攻关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强化新质生产力领域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育,打造“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 技术研发中心 -成果转化加速器”一体化平台。
五、结语
      苏州以优质产业为基石、以科创平台为阵地、以创新生态为底色,聚焦人才发展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着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发展高地。通过多方合力,持续完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交流的平台,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跑赢创新发展“新赛道”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云霞 . 高素质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 [A]. 西北财经大学学报,2025.2:1-11.
[2]2025 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suzhou.gov.cn
[3
] 马越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A]. 科学管理研究,2014.6:97-100.
[4] 吴江 .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制度创新 [A]. 中国人才,2023.03:17-19.
[5] 陈骏 . 大力引培更多战略科学家 [C]. 群众,2021.12:4-5.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