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
课题备注:本文是 2023 年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可持续理论下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2023J1738)研究成果。
崔素莹
【摘要】乡村康养旅游具有安全、健康、特色、精品等诸多优势特点,不仅符合当前不同层次旅游人群需求,还可落地、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举措。云南乡村康养旅游有着良好的资源和浓郁的民俗文化等特点,是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景区代表。乡村康养旅游开发对云南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内涵挖掘不足;资源利用粗放,科技应用滞后;产业融合度不高,链条短且松散;品牌溢价能力弱,营销渠道单一化等困境。推动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多措并举,要深化资源价值转化,打造品质化产品体系;创建实践模型,科技赋能康养服务;构建“康养 +”产业生态圈等。期待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思路进行研究,助推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引言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全力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就是健康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业态,对人体健康恢复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满足了人们逐渐增长的健康需求,发展前景良好。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康养旅居资源,地热温泉、名山大川、江河峡谷数不胜数,风景优美秀丽,气候宜人,大部分地区都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完全符合康养气候条件,是开展康养旅居的理想地之一。探究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不仅能提升云南省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云南旅游品牌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一、乡村康养旅游开发对云南省发展的意义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争取到 2025 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到 40 亿人次 / 年,旅游收入超出 1.2 万亿元。云南乡村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康养旅游的绝佳胜地。发展乡村康养旅游,可以推动云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乡村战略更快落实、弘扬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云南旅游品牌形象。
(一)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乡村康养旅游不仅实现了健康养生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而且延伸融合了农业、医疗、文化等众多产业,所以说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例如文山州地区文旅局,在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时就融合了特色农业—三七种植业发展。即通过带领游客参观三七种植基地,通过宣传三七的特性和价值,还可以体验三七药膳、三七温泉等乡村康养项目发展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这样就促进了三七种植、加工业、三七售卖、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有效融合,从而提升了当地文山州地区的经济效益。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康养旅游事业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部分村民会将自家闲置的房屋、土地进行出租;还有一些村民会为康养旅游提供服务,例如开餐饮店、开民宿、提供导游服务等。曲靖富源县竹园镇开展的康养旅游,采取“村房短住”的模式,对村民闲置的空房进行了充分利用,供游客暂住,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增加了收入。此外,地方政府在发展乡村康养旅游时,往往会针对当地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既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又能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
(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深厚。在现代康养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使传统民族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例如丽江的纳西族村落,将古老的东巴文化与康养旅游进行了深度融合。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仪式等。可通过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的方式,认识了解东巴文化,感受东巴文化的魅力。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旅局建设了温泉小镇,结合彝族医药为游客提供药浴康养服务。
二、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内涵挖掘不足
部分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项目主题不够鲜明,或仅开展了景区旅游与住宿,或仅停留在升级版农家乐层面,游客前去体验,或感受民宿特色与采摘的快乐,或体味乡村生活与温泉,特色不够突出。上述项目未能对当地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生态进行充分挖掘,缺乏医疗资源,未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康养服务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项目缺乏经验丰富的理疗师、高质量康养师等专业化人才,康养方案设计未能凸显个性化,缺乏专业干预。
(二)资源利用粗放,科技应用滞后
虽然云南有丰富多样的野生菌与大量药食同源植物,但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缺乏精细化利用。例如某村落创设了“药材标本陈列”等藏药文化项目,但目前仍旧停留在展示或初级销售层面,未能融入定制化食疗、基于民族养生的身心调理课程等康养体验,也未深度开发药浴等;科技应用也相对滞后,智慧化设施覆盖率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康养需求。例如某知名康养村依然采用人工登记入住,不仅缺乏远程咨询与健康检测,也未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康养服务。
(三)产业融合度不高,链条短且松散
部分康养旅游项目仅采用“康养”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方面的物理叠加式的浅融合,如介绍高原水果的特色与营养价值,让游客欣赏民族舞蹈,开发骑行路线等,但这些项目均不能凸显康养核心,自然也不能促进各产业要素之间的深度互动。在康养旅游项目中,社区参与度也相对较低,部分项目委托给外来团队操作,本地村民仅从事帮厨、保洁等基础服务。
(四)品牌溢价能力弱,营销渠道单一化
当下,部分康养旅游项目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康养品牌,品牌溢价有待提升,云南民族文化元素未通过合理转化路径形成可传播的 IP 符号。例如,西双版纳所推出的雨林疗愈效果显著,但传播方式有待多样化,只有形成独特的故事化表达,才能提升游客知名度。
三、云南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云南乡村康养旅游应结合当下游客需求,促使生态价值更加显性化,促进文化资源产品化,提高产品体验品质化,通过资源价值转化构建完整链条,从而实现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
(一)深化资源价值转化,打造品质化产品体系
引导各地立足核心优势资源确立鲜明主题。云南腾冲素有“地热博物馆”美称,拥有温泉群多达 88 处,出现同质化现象。基于此,可创设腾冲温泉康养主题,打造“火山温泉医学实验室”。相关部门可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联合,对不同温泉的碳酸泉以及硫磺泉等矿物质成分进行详细分析,设计负氧离子呼吸疗法、傣药包热敷、本地药膳等疗愈课程,引导游客在晨间徒步行走于火山地质公园,坚持午后定制化汤池理疗,晚间参加松茸、石斛等温泉食疗宴,缓解游客因皮肤病或关节炎带来的痛苦。还可将实时水质监测屏设置在热海景区,顾客只需要通过手机扫码便可获取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的温养组合。
(二)创建实践模型,科技赋能康养服务
云南普洱国家公园,拥有全国面积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仅空气清新且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在发展康养旅游项目中,可以以森林医学理论与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模型,助力打造森林康养新范式。例如,可为游客配备智能手环,对游客的心率变异度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步态分析生成压力恢复报告,引导游客科学锻炼。建设雨林运动康复基地,为游客配备相应的吊桥平衡训练,并为其提供药草热敷理疗等服务,提高基地入住率,提升游客满意度。也可积极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将 AI 中医镜等部署在安宁温泉酒店,通过扫描游客的面色以及舌苔等生成体质报告,为其推荐个性化药浴配方,助力游客掌握基础健康管理技能,实现科技赋能康养服务。
(三)构建“康养 +”产业生态圈
1. 助推“康养 + 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
“康养 +”产业生态圈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云南既是我国农业大省,又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与特色农业资源,有利于“康养 + 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例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拥有 1300 年的农耕历史,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可结合资源优势开发梯田生命密码研学营,创设红河哈尼梯田“农耕疗愈”项目,实施梯田认养计划,让游客承包小面积梯田,并可对水稻生长使用配备的农业识别 AI 眼镜进行作物扫描,还可对水稻成长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收获粮食后可将有机米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至游客手中;打造古梯田能量场等沉浸式农疗项目,引导游客参与挖梯田渠、捉梯田鱼等四素同构的生态劳动,还可在千年古田中进行冥想体验农耕生活,结束劳动后可在蘑菇房体味哈尼草药足浴,饮用结合梯田茶文化设计的农耕能量茶;创建梯田健康云平台,对游客心率以及血氧等数据,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从而生成个性化康养方案。通过上述模式,促使特色农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使哈尼梯田真正发挥最大价值,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 促进“康养 + 文化创意”的密切链接
云南剑川木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白族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研究发现,木雕创作与艺术治疗理论相符合,可有效降低焦虑指数,显著提升创造力。在康养旅游项目发展中,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康养+ 文化创意”的密切链接:
构建剑川木雕 IP,开设艺术疗愈:结合资源优势打造剑川木雕母品牌,并下设出花鸟纹样冥想、宗教造像疗愈等子品牌,为游客开发相关冥想课程,让游客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雕刻比较简单的经文牌,体味袅袅木屑香气中获得的专注状态,配合禅修冥想从而达到减压目的。收集雕刻废料并制成小巧精致的香囊,将灯盏花、滇重楼等草本药物放置香囊中,提升衍生品知名度提高收益。深入挖掘白族花鸟纹样文化内涵,为游客设计彰显个性化的木雕纹样,结合其审美制作成丰富多样化的装饰品。开发包括精油香薰以及木雕挂饰等纹样能量礼盒,配套纹样疗愈手册,增长当地工坊的收入,实现文创产品销售额的突破。使用 VR 技术还原茶马古道木雕商队的历史场景,引导游客借助威亚设备与虚拟匠师互动学习,从而加深游客对木雕文化的理解深度,带动周边文创产品的销售增长。
四、结语
由上述可知,云南乡村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当地丰富资源与民族瑰宝,依托绿水青山的独特根基,不断升级品牌化运营,实施科学规范化治理,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康养 +”产业生态圈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发展中,要警惕伪融合现象,应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使云南的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成为服务人类健康的助力。只有对“高质量”内涵进行深刻理解,才能将云南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让云南真正成为令人称赞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薛群慧 , 张菡 , 邓爽 . 云南乡村康养旅居业态构想 [J]. 农业展望 ,2024,20(12):81-86.
[2] 魏杰 .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35(11):152-154.
[3] 彭 玉 琳 , 严 荣 . 我 国 康 养 旅 游 研 究 热 点 及 前 沿 —— 基 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J]. 北方经贸 ,2025,(03):155-160.
[4] 张思远 . 田园康养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0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