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财务共享与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机制构建
李琳
作者简介:李琳(1980.10-),女,汉族,新疆哈密人,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从核算向决策转型,财务共享中心重构会计岗位职能,对人员能力提出新要求。但高职会计教学存在课程与岗位脱节、实践资源匮乏、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学生能力难达岗位标准。为此,本文探讨高职院校“课岗直通”机制构建逻辑与问题,提出从优化课程、搭建数字平台、强化校企合作评估等方面提升机制效果,助力学生适应岗位,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中心;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
一、财务共享中心对会计岗位能力结构的影响
财务共享中心是企业为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实现财务管理集中化系统化而构建的内部机构。其会计工作变化对岗位人员能力结构影响显著:一是岗位结构,集成化体系使传统核算岗位需求降低,数据分析师等新型岗位需求增加,工作侧重数据处理等以挖掘数据价值;二是能力维度,会计人员除掌握财务知识技能外,还需熟练操作财务共享平台和数据处理工具,具备业财融合思维;三是工作场景,从后端账务处理向前端延伸,参与业务流程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岗位价值提升但难度要求也提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需创新优化内容与方法,实现课岗直通,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大数据分析下财务共享中心与会计专业群的“课岗直通”机制构建
(一)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课岗直通”机制构建需以胜任力模型理论为基础,明确会计岗位不同领域能力标准框架。会计专业教师要系统梳理各岗位核心职责,提炼出如核算会计“发票核验准确率”“系统操作熟练度”等具体胜任力指标,将模糊岗位要求转化为清晰教学目标与考核基准,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同时,考虑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工作经验为驱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与实践资源库,设计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教学实践项目,如模拟财务共享平台数据异常处理、复杂业务流程优化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与业务技能水平。此外,还需构建数据驱动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学习实践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评估教学效果。
(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作用
“课岗直通”机制的高效运行需依托大量数据分析。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例,教学工作中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解析财务共享中心操作日志、岗位说明书等文本数据,提取岗位所需能力关键词,构建动态更新的能力需求图谱,精准定位各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还能利用该技术整合会计专业学生的成绩、绩效考核结果、项目参与记录等多源数据,建立全面的学生能力数据库。借助机器学习算法,量化分析学生个体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差异,据此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方案,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使其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
三、大数据分析下财务共享中心与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机制中的问题
在大数据分析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与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机制的构建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衔接存在偏差。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时未能充分结合财务共享中心的岗位能力要求。在传统课程中,教学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财务共享平台操作、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新型技能的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学生自身能力难以满足数据分析师、流程优化师等新兴岗位的工作需求。同时,课程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等前沿知识未能及时融入教学,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践脱节,无法满足财务共享中心运行对人才的复合需求。
第二,实践教学资源与场景构建不足。“课岗直通”
机制的实现要建立在大量实践教学资源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基础上,但是部分院校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财务共享平台的机会,难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效果评估机制缺乏系统性与动态性。现有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估指标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岗位核心技能的考核。并且,评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全面,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的成绩、项目参与记录等多源数据,也未能形成动态的能力评估报告,难以精准定位学生的技能短板,影响了“课岗直通”机制的持续优化。
四、大数据分析下财务共享中心与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的构建路径
(一)基于岗位胜任力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1. 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财务共享中心与会计专业群之间的“课岗直通”机制,必须先明确会计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从而为“课岗直通”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财务共享中心运作模式下的岗位能力需求,从多层面、多维度展开调研和数据收集。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从内部系统中提取财务共享中心的操作日志、业务流程记录等数据,分析岗位工作的高频任务与关键环节;同时,整理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等文档资料,明确岗位的职责范围与业绩要求。 其次,组织行业专家、教师、资深财会人员展开专题研讨,邀请财务共享中心管理人员、资深会计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深入挖掘会计岗位所需的各种隐性能力要素,如复杂业务场景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跨部门沟通协调能力等。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对会计人员和企业开展深度访谈调查,分析其工作行为差异,提炼出相关岗位的核心胜任力特征,进而形成全面、动态的岗位能力需求模型,为后续课程体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做好课程体系分层设计
在完成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特点,形成分层分类的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对于核算岗位,需要重点从基础业务操作方面入手进行课程设置,例如开设财务共享平台基础操作实务、电子票据管理规范等课程。在教学时,应采用“理论讲解 +模拟系统实操”的教学模式,帮助会计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费用报销、账务处理等基础业务流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其次,对于管理岗位,应重点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教学课程应围绕《财务数据分析工具应用》《业务流程优化方法论》等专题展开。该类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案例研讨、小组项目等形式,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数据分析工具、流程优化方法,进而使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3. 结合会计专业发展趋势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以及财务共享中心功能的不断丰富,会计岗位能力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需要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调整。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发票管理中的普及、人工智能在财务审核中的应用,都要求学校及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学课程;同时,还需重点关注行业法规政策的调整,如税收政策变化、会计准则更新等,同步更新税务会计、财务核算等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政策要求。
在此过程中,课程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内容可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调研结果来确定。学校应定期评估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删减过时的知识模块,补充岗位新需求的内容,保证专业课程始终与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业务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相匹配,持续提升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二)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整合
在大数据、财务共享中心等众多变革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体系,如此才能够确保“课岗直通”机制全面落地。学校在进行教学平台搭建时,需构建具备数据驱动、场景模拟、智能推荐功能的功能架构。其中,数据中心模块负责整合岗位能力标准库、学生技能档案库、资源库等数据,形成可视化的学生能力画像,为线上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模拟实训系统则直接对接财务共享中心实际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搭建费用报销、报表编制等虚拟操作场景。这样,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在安全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全流程业务操作练习。并且,在此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记录操作过程并生成能力评估报告,助力学生发现技能短板[5]。 与此同时,系统还会根据会计专业学生在模拟系统中的岗位信息、技能评估结果、学习进度等数据,自动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课程资源,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校企结合,构建课岗联动的效果评估机制
为确保“课岗直通”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课岗联动的效果评估机制。 其一,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企业资深会计人员组成评估小组,负责制定评估标准、开展教学评估,推进并优化整个联动机制。 其二,职业院校需深入分析财务共享中心对会计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围绕知识、技能、能力等维度构建指标评估体系(如表 1 所示)。 其三,创新评估方法,教学中除基本理论考试外,要加强实践操作考核,借助真实业务场景和实习实践评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发展状况,据此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持续完善“课岗直通”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会计人才。
.jpg)
五、结语
为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教学质量螺旋提升,高职院校要围绕财务共享中心特点及行业变化,加强其与会计专业群“课岗直通”机制构建。职业院校应秉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打破教育与实践壁垒,将财务共享中心业务数据和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行业需求与课程精准对接。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对课程目标、内容、实践项目设计等全链条优化,强化学生业财融合、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实时监测教学、更新资源。 此外,通过企业反馈、学生就业质量追踪等收集教学质量数据,定期复盘分析教学过程,形成“评估—反馈—改进”闭环,满足会计领域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娜. 数智化背景下企业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J]. 市场周刊,2025,38(08):183-186.
[2] 吴秋月, 李强, 李岩. 数智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4,(12):209-211.
[3] 孙国岩, 于昊平, 李键. 数字经济时代政府会计人员能力培养探讨[J]. 商业会计,2024,(12):115-118.
[4] 龚乐瑶, 毕克如.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策略探讨[J]. 投资与创业,2024,35(11):154-157.
[5] 李飞凤.“数智”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