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康养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与服务模式研究
仝妍彦 王裕灿
作者简介:仝妍彦(1989.10-),女,汉,河南新安人,本科学士,开封市气象局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信息网络与气象服务
王裕灿(1998.10 -),男,汉,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
【摘要】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养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本文围绕康养旅游中气候舒适度指标与文旅气象服务模式展开综述,梳理气候舒适度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及评价方法,并总结国内康养旅游资源特征和气象服务的先进经验,重点结合开封市的气候资源与康养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适宜的气候是康养旅游发展的基础,气候舒适度指标体系经历了从传统人体舒适度指数向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氧含量等康养因素的拓展;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正在积极融合康养元素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示范区,但面临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等气候舒适期有限的挑战,需要借鉴国内其他地区通过深化“气象+ 旅游”融合、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来提升康养旅游质量的经验。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康养旅游;气候资源;文旅气象服务
引言
近年来,健康休闲需求上升为旅游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各地纷纷探索将地域资源优势与康养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众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独特的文化康养资源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等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在当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有望通过活化利用为全民健身和文化体验增值。目前开封市正积极融合康养理念推动文旅产业升级,设立了产城融合示范区,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新区。开封市城乡过渡带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已吸引大量本地及周边游客前往休闲观光,游客以短途自驾、家庭出游为主,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
气候条件是影响旅游体验和康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气候能使游客身心愉悦、消除疲劳,加速康复养生;相反,不良气候可能导致旅游不适和健康风险。大量研究表明,气候舒适度显著影响游客流量的季节分布和空间选择。因此,在康养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舒适度尤为必要。与此同时,“气象+ 旅游”融合服务逐渐成为提高旅游品质的新路径。国家《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明确要求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出行安全的气象服务供给。“气象赋能文旅康养”已成为行业共识,各地积极探索将气象监测预报融入旅游管理和游客服务。
一、气候舒适度指标及影响研究综述
气候舒适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气候舒适度通常是通过生物气象学指标来量化评价的,反映人体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的舒适或不适感受。传统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主要由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服装热阻、人体代谢率等参数构成,用于评估人体对环境冷热适应程度。常用的指标包括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等。近年来,针对旅游活动需求,Mieczkowski(1985) 等学者构建了旅游气候指数(TCI)将多个气象要素综合评分,用于评价目的地气候的旅游适宜度。国内研究者也提出了综合气候舒适指数,结合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因子对城市旅游气候进行评级分类。
气候变化与康养旅游指数扩展。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旅游气候舒适度也在发生变化并影响旅游格局。研究显示,过去数十年我国部分地区年均气候舒适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冬季严寒日数减少、舒适日数增加,有利于拓展旅游淡季市场。另一方面,夏季高温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炎热不舒适日数上升,给旅游安全带来挑战。针对康养旅游的特殊需求,近年来提出了“气候康养旅游指数”这一新概念。
二、康养旅游资源特征与全国实践经验
康养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康养旅游资源是指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休闲疗养等身心健康服务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类和人文社会类两大类资源。其中,自然环境类资源包括气候条件、空气水质、植被景观等生态要素;人文社会类资源则包括中医药养生、温泉疗养、体育健身、文化心理等方面。良好的气候与环境是康养旅游最基础的资源,比如温和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富含负氧离子的森林和温泉等,都有益于人体健康。攀枝花地处四川西南部,年日照时数达2700 小时,被誉为“太阳之城”,当地利用这一气候优势,当地打造了多个阳光康养度假区,开创了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又如云南以其高原山地和低纬度季风气候闻名,全省大部分地区全年温湿适宜、紫外线适中,非常适合开展各类康养旅游活动。田玉皎的研究将云南康养气候划分为预防型、保健型和康疗型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康养功能定位。
除了气候本身,文化与养生资源也是康养旅游的重要组成。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康养资源,如中草药疗法、太极瑜伽、禅修茶道等。在旅游实践中,将文化体验与康养功效结合是提升产品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结合当地中医药文化开设养生课堂,或利用地方饮食特色推出药膳美食节,都能让游客在休闲中获得保健益处。在这方面,开封市具有潜在优势。开封历史上就是中医药发达之地(宋代著名的“翰林医学院”所在地),现存多种中药老字号和养生食谱,可以挖掘用于康养旅游的产品开发。同时,前文提到的“撂石锁”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功效,开封市正在探索将其融入古城墙公园的日常休闲活动中。
杨明兴等对重庆三峡库区城镇群的评估发现,基础设施是制约康养资源发挥的重要因素:尽管该区域大部分县域康养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分布不平衡,像城口县这类自然条件极佳的地区由于交通和服务设施薄弱,其康养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以陕西商洛为例,该市充分发挥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称号。商洛市将气象要素与地方文化、美食、乡村景观等深度融合,包装推出4 条精品气候康养旅游线路,创建5 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气候品牌带动,商洛成功招商引资上百个康养项目,“气候资源变资本”显著促进了当地生态经济发展。
三、开封市文旅气象服务模式探讨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密切合作,推动气象服务从传统的灾害预警拓展到旅游资源开发领域。“气象+ 旅游”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天气预报提高了出游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帮助游客合理安排行程;另一方面,气象本身蕴含的景观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云海、极光、雾凇等气象奇观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以往“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美景,如今在气象部门的科技支撑下逐渐实现了“可期可约”。例如,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可以指导游客在恰当时节前往颐和园观赏“冬至金光穿洞”奇观;又如各地纷纷推出“赏花天气预报”“红叶指数”等,使游客能够追随气候节律去领略最佳风景。
旅游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完善的旅游气象服务模式应涵盖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现场保障、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
1. 监测预警体系,包含对景区微气候的监测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旅游气象安全的核心在于及时发现和防范极端天气对游客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高密度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在主要景区布设温湿风雨监测设备,以及负氧离子、紫外线等专门传感器。
2. 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现代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因此旅游气象服务需融入游客常用的平台,如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在线旅游网站等。贵州黔南州依托综合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发了实时旅游气象服务接口,通过手机App 和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向公众推送景区实况、预报预警、气象景观直播等信息。在景区现场,提供扫码获取气象服务的途径,如设置“气象一码通”二维码,游客扫一扫即可查看当前景区的天气雷达图、指数预报等。
3. 现场保障与联动机制建设。旅游气象服务不是孤立的,需要旅游、气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建立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有助于信息共享和联合决策,如定期召开天气会商、发布联合公告等。一旦遇到突发极端天气,可迅速启动旅游安全联防机制,指导景区采取疏散、关闭等应急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康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气候资源的有力支撑和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对于开封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充分发挥文化与气候相结合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助于在全国康养旅游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定量化的研究,例如针对开封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康养客流的精细影响评估,并持续跟踪国内外康养旅游的新动态,不断完善优化开封的康养旅游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吴轶. 开封宋文化旅游发展演变与策略研究 [D], 2020.
[2] 马佳欣, 王嵛, 刘定武, et al. 开封环古城墙下体育非遗石锁项目场域构建的价值定位与现实意义; proceedings of the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中国天津, F, 2023 [C].
[3] 焦宇炜, 王静. 开封市产城融合示范区: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示范新区 [N]. 2025-01-07.
[4] 王世洁. 城乡融合背景下开封市城乡过渡带旅游发展模式与提升路径研究 [D], 2024.
[5]檀颜励, 宋彬. 气候资源对康养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旅游与摄影, 2024, (02): 23-5.
[6] 林婉莹. 气候舒适度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 [D], 2017.
[7] 魏彪. 用好万千气象赋能旅游发展 [N]. 2024-09-04.
[8] 李钦, 邓敏佳, 吴凡, et al. 深挖气候生态资源绘就赣鄱绿色图景 [N]. 2024-12-23.
[9] 宋旭萍, 罗棋尹, 韩云则, et al.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和人体舒适度研究进展 [J]. 干旱气象, 2023, 41(06): 961-71.
[10] 瞿冲, 王德丹, 孟庆怡, et al. 贵阳地区气候舒适度特征变化及其康养效应探析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 14(09): 114-7.
[11] 陈莹, 后秀芳, 白永恩. 普洱市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对策探讨[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 14(06): 145-7.
[12] 田玉皎. 云南康养气候的识别与旅游利用研究 [D], 2024.
[13] 杨明兴, 叶勤玉, 张继, et al. 山地城市康养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例 [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5, 47(04): 153-66.
[14] 唐宇琨, 赵世发. 探索气候生态价值实现“商洛模式” [N].2024-06-17.
[15] 商洛以生态资源潜能发展“气候康养经济” [N]. 2023-12-19.
[16] 梁恒飞, 杨蕊绮, 秦玲玲, et al. 黔南州旅游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探析 [J]. 绿色科技, 2024, 26(20): 79-84.
[17] 王瑾. 气象赋能旅游添彩 [N]. 2023-12-07.
[18] 刘静, 徐海燕, 徐扬. 气象服务赋能福建文旅经济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 [J]. 海峡科学, 2024, (03):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