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芯片初创企业自驱力团队构建研究
 

芯片初创企业自驱力团队构建研究
施袁陈
作者简介:施袁陈(1994.3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人力资源)。 南京芯岩光半导体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招聘管理,员工关系,薪酬管理。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芯岩光半导体有限公司为案例,聚焦芯片初创企业研发团队自驱力构建难题。针对自驱力不足引发的研发效率下降、管理成本耗散等现实挑战,企业通过候选人背景隐性风险筛查、民主管理模式构建、扁平化沟通机制及精神-物质双轨激励等创新实践,形成组织设计与激励机制协同优化的有效方案。实施后实现管理成本有效控制与研发进程显著提速,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凸显初创企业通过管理创新突破人才效能瓶颈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自驱力不足;组织设计协同;激励体系优化
    一、企业现状
    (一)企业介绍
    南京芯岩光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 年12 月27 日,是一家聚焦车载高速串行接口(Serdes)芯片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旨在突破美系厂商在车载芯片领域的技术垄断,提升我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保障国家汽车产业安全。公司核心团队由联发科、海思、寒武纪等顶尖半导体企业的资深专家组成,平均行业经验超15 年,具备深厚的混合信号电路设计与产业化能力。当前主攻方向为基于MIPI - APHY 协议的车载Serdes 收发芯片,采用22nm 先进制程,通过架构优化与仿真算法创新,实现低成本、小面积、低功耗的技术突破,直接与美系ADI、美信等厂商的私有协议产品竞争。
    (二)团队人员结构现状
    芯岩光半导体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便将战略重心聚焦于芯片研发领域,其组织架构与资源配置呈现出显著的研发导向特征。如表1 所示,公司当前总人数不足20 人,其中研发团队规模达17 人,占比高达89.5%;研发人员中正式员工比例达93.8%,而职能支持人员仅占11%,凸显出资源向技术研发环节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分析团队素质结构,研发人员学历层次呈现高知化特征:100% 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达8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小而精”的团队配置模式,既保证了技术攻关的专业深度,又通过职能人员精简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共同构成支撑企业技术突破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驱力不足导致的问题
    芯岩光半导体有限公司自2023 年12 月底成立后,迅速启动研发团队组建工作。初期聚焦数字设计与验证岗位的精准招募,于2024 年4 月完成核心研发团队的架构搭建。随着研发工作的全面推进,团队部分成员自驱力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成为影响研发效率的关键制约因素。

   

    1. 研发进程受阻
    在芯片设计领域,数字验证团队的核心职责在于构建仿真与测试平台,验证数字电路的功能正确性、时序合规性及性能指标,确保设计符合规格要求,这是芯片研发成功的关键环节。然而,芯岩光半导体在初创阶段面临显著挑战:数字验证团队入职初期,管理层仅以“学习搭建验证平台”为主要工作要求,且与数字设计团队的协同交流严重不足,导致验证人员呈现松散懈怠的工作状态,缺乏主动投入的积极性与紧迫感。
    2. 团队氛围的负向传导
    组织氛围的正向性对团队效能具有重大影响,而少数成员的消极行为也会因群体互动产生放大效应。芯岩光半导体案例显示,验证团队存在的绩效懈怠现象,不仅直接降低了协作效率,更通过情绪传染机制削弱了设计团队的创新动力,最终在组织内部形成“低绩效示范”的恶性循环。这种负向氛围的蔓延符合组织行为学中的“破窗效应”,即未被及时干预的偏差行为会引发更广泛的规范崩坏。尽管企业通过人员调整终止了负面行为的持续,但团队氛围的重构仍需长期投入,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影响组织凝聚力与研发效率。
    3. 管理成本耗散
    员工自驱力不足导致的“躺平”现象,会显著增加企业的隐性管理成本。从资源分配视角看,芯岩光半导体的管理层在前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管理验证团队中自驱力不足、工作懒散的员工,通过增加例会频次、细化任务节点检查等行为来加以管理。这些管理行为对于自驱力较强的员工来说是不需要的,但这些管理活动挤占了研发团队领导原本可以用于研发或者技术创新的时间。人力资源层面,企业需承担更高的人力成本,其中包括与这些自驱力较差的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成本,还包括再次招募替代人选的成本。这种由个体动力缺失引发的管理熵增效应,在初创企业资源约束的背景下,会形成更为显著的成本耗散。
    二、提升研发团队自驱力的措施
    (一)挖掘员工背景隐性风险
    芯岩光半导体在对解除劳动关系的验证人员进行简历复盘时发现,这些员工普遍具备“双一流”高校学历背景,且拥有中大型半导体企业的项目经验,从表面资质看,他们符合初创企业技术岗位的基本要求。然而进一步分析其职业轨迹,却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缺陷:平均每份工作时长仅1.8 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部分人员存在多次被裁员记录。这种“高资质-低稳定性”的矛盾特征,揭示了传统简历筛选的局限性——学历与经验仅能反映专业能力下限,却无法有效预测职业韧性、责任心等潜在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频繁跳槽与裁员经历往往与个体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存在负相关。被裁员者可能因业绩不达标或团队融入问题离开上家,而短期任职记录则暗示其难以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持续投入。芯岩光据此调整招聘策略,在面试环节增加行为事件访谈(BEI)比重,重点考察候选人过往项目中的主动性与持久度,并通过背景调查深入核实离职原因,尤其是非自愿离职的具体情境。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冰山模型”中水下部分的挖掘,试图从职业稳定性中推断自驱力水平,降低因表面资质误判导致的人力成本耗散风险。
    (二)淡化考核理念与业绩承诺制的自驱力激活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传统考核工具如KPI、360 度评估虽能实现量化管理,却可能因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动力。芯岩光半导体突破性地选择淡化考核理念,转而构建以“工作业绩承诺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该模式摒弃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转而依据研发人员的专业背景、项目经验及能力边界,引导其自主认领工作模块,对晋升诉求强烈的员工,可主动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对技术深耕型员工,则赋予其专项攻关权限。领导团队通过动态跟踪任务履行进度,结合员工发展需求进行资源倾斜与职位调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的竞争生态。
    (三)民主管理赋能自驱力文化
    芯岩光半导体将民主管理模式深度融入组织运营,通过赋予员工决策参与权,构建起“共同治理”的新型管理生态。这种模式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渗透到日常管理的毛细血管中:从节假日福利的自主选购到春节调休方案的集体商议,从团建地点的投票选择到商业保险方案的定制化设计等细节,均开放给员工讨论决策。这些看似微小的管理动作,实则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企业视员工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单纯的任务执行者。
    当员工发现自己的建议能直接影响工作环境与福利体系时,其被尊重感与归属感会显著提升,进而转化为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心理学中的“心理所有权”理论表明,参与决策的过程能增强个体对组织的认同,这种认同正是自驱力的重要源泉。芯岩光的实践显示,通过赋予员工在非核心事务中的选择权,反而能释放其在核心业务中的创造力,形成“小事民主、大事集中”的良性治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决策风险,更在团队内部培育出“共建共享”的文化基因,为自驱力文化的扎根提供了肥沃土壤。
    (四)去层级化沟通激活组织活力
    芯岩光半导体推行扁平化管理,彻底打破传统科层制壁垒。从称呼变革入手,上下级间以姓名互称,对资深员工尊称“老师”或使用英文名,从日常交互中淡化权力距离感。沟通机制上,建立“无障碍通道”:基层研发人员可随时向主管提出技术疑问,甚至直接与创始团队讨论管理优化建议。这种模式消除了层级过滤带来的信息衰减,使一线需求能快速传递至决策层,同时赋予员工对组织事务的参与感。
    (五)精神与物质激励协同驱动员工动能
    芯岩光半导体构建了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将精神认可与物质回报深度融合。在精神层面,管理层注重即时反馈:通过每周例会的口头表扬、季度或年度评优评先等方式,强化员工的成就感知;针对关键技术节点的达成,还会以项目的名义公开表彰先进,提升个人贡献的可见度。物质激励则形成“短期+ 长期”的组合拳:季度奖金与项目里程碑直接挂钩,年度调薪优先考虑绩效持续优异者,核心骨干更可获得股权激励,将个人收益与公司发展绑定。
    此外,在产品验证、流片成功等关键节点后,组织定制化团建活动与主题下午茶,既缓解高压研发节奏,又通过仪式感强化集体荣誉感。这种“认可-回报-庆祝”的闭环设计,使激励从单向施予转化为双向赋能,有效激活员工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行动力。
    三、结语
    本文以南京芯岩光半导体为研究样本,聚焦芯片初创企业研发团队自驱力构建难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团队存在自驱力不足引发的研发效率下降、管理成本耗散等痛点。因此公司构建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度背景筛查规避“高学历但稳定性差”的选人风险,从源头保障人才质量;推行民主管理模式,赋予员工在福利定制、流程优化等事务中的决策参与权,激活主人翁意识;打破科层制壁垒,建立“姓名互称+ 无障碍沟通”的扁平化机制,提升一线需求传递效率;构建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体系,既通过即时表彰强化成就感知,又以股权激励绑定长期利益。这些举措形成协同效应,有效培育了内生驱动的研发文化,推动技术突破与团队效能的同步提升。实施后实现管理成本有效控制,研发进程显著提速,为同类企业提供了组织设计与激励机制协同优化的实践范式,凸显了初创企业在资源约束下通过管理创新突破人才效能瓶颈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琦. 强化激励,提升员工自驱力[J]. 人力资源,2023,(18):136-137.
[2] 尉倩. 强化激励以提升事业单位职工的自驱力研究[J]. 中国科技投资,2025,(03):140-142.
[3] 张勉, 马溪悦. 激活自驱力:高赋能绩效管理模式[J]. 清华管理评论,2025,(05):15-27.
[4] 马伟鹏, 李兵. 自驱型管理模式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7):138-140.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3.07.032.
[5] 周晓新. 如何提升员工的自驱力[J]. 中国邮政,2013,(06):4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