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究
余妙春
作者简介:余妙春,(1985.01—),女,汉族,福建三明,硕士研究生,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林业工程及生产规划设计咨询
【摘要】林下经济作为依托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展现出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本文以林果共养、林药同植、林花互补、林禽共生、林油互补、林草复合经营等典型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运行机制与优势特征,并指出当前在区域布局、市场机制、资源管理和科技应用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与乡村振兴目标,提出了科学统筹区域布局、健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管理与强化科技赋能的路径建议,旨在为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其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效的双重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振兴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林下经济凭借对森林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引擎。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并提升资源附加价值,改善了乡村产业结构并给农民增收给予了有力支撑,符合产业兴盛和环境良好的发展理念。当前,生态文明创建不断推进,绿色消费观念也逐渐被认可,林下经济在此进程中对于生态价值转变、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有着明显的潜力。研究林下经济发展多元化模式,对于建立生态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目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一)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与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以及林地闲置空间的潜力,而且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向多元的立体化方向转变。林下经济包含林果共生、林药结合、林花协同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给农户提供多种增收途径,在果树行间栽种中药材,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又可达成双重效益。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是一种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新实践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此得到体现。其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林木与林下植被的协同作用,改良土壤结构,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给畜牧业供应优质牧草资源,而且通过调节林地水分循环来加强养分转化,进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油共生机制依靠浅根系油料作物和树木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规避潜在的生态风险。
二、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生态系统特性而形成的多元经营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林下经济成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循环型、生态型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如表1。
.jpg)
(一)立体利用森林资源
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资源,使农户的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林果共生模式为例,在林木之间种植果树,然后在果树下种植蔬菜或者中草药类作物,形成“乔-灌-草”的多层次复合结构,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
(二)促进林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林下经济模式着重推进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把林业生产拓展到加工制造,物流配送以及服务业等范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例如,林花共生模式除了供应鲜切花、盆栽植物这些主要产品之外,还可以凭借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创建花卉观赏项目,做到多种服务功能的整合。林禽共生模式依靠林地资源培育优良家禽,然后延伸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市场推广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多样化开展途径着眼于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双提增,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比如林草共同经营模式就是通过在林下种植牧草,既能满足畜牧业饲料需求,又能避免水土流失且改良土壤构造,林药共同生活模式依靠生态化经营观念来削减化学投入品的采用量,以此保障林下生物物种多样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区域布局不均衡
我国林下经济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好的资源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好、交通方便的地区;生态脆弱或者基础设施差的山区和偏远农村,林下经济发展就稍显滞后。例如,林果共生模式在南方丘陵地区发展较快,但因为西北干旱区缺水,大规模推广遇到困难;林花共生模式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效益高,但客流量不够的时候,很难做到持续经营。这种区域失衡不仅制约了林下经济整体规模扩张,更拉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削弱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效应。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
林下经济产品在渠道打造、品牌创建及价格体系构建上存有明显的不足,造成其综合经济效益起伏不定,市场竞争实力较弱。以林药共生为例,中药材受到季节供应状况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比较突出,农户若是缺少订单和稳定的销售途径,很可能会陷入丰产而增收少的尴尬境地。而同是林禽共生模式下生产的高品质绿色禽类食品,因为没有过硬的品牌名声而且又未得到相关认证,所以在高档消费市场很难形成明显的价格优势。
(三)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部分地区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林地资源利用粗放、产权关系不清晰、生态保护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健康运行。例如,如果林草复合经营模式没有系统规划,就容易出现过度放牧或者不当采伐之类的问题,从而造成林下植被退化,树木生长受阻;而林油共生模式中,作物布局不合理就会引发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加重,有些经营主体为了眼前利益,在利用资源的时候不顾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周期和长远发展,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风险持续增大。
(四)科技应用水平不足
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依赖科学种养技术、加工储运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手段,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成了阻碍产业提质增效的决定因素。比如林果共生模式中,不少农户依旧按照传统经验来进行栽培管理,缺少精准施肥和绿色防控的技术支持;林药共生则由于缺少中药材质量检测和精深加工技术而使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林禽共生因为防疫体系和饲养环境调节技术的投入不足,极易遭受疫病流行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方案
(一)科学统筹区域布局
针对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应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框架下,将林下经济纳入地方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筹布局。地方政府需结合森林资源禀赋、地形气候条件和生态脆弱性,划分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生态敏感区、坡度大且易水土流失的林地,禁止开展大规模种养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严控开发强度。同时,对长期居住且依赖林业生计的农户,可在适宜区域推行小规模、点状化经营,确保生态与生计协调共进。在布局规划中,应建立区域产业定位,引导林果共生、林药共生、林花共生、林禽共生等模式在最适宜的生态带集中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格局,既保障生态安全,又提升林下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健全林下经济市场机制
针对市场机制不完善问题,应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为主线,健全林下经济的市场信息和交易体系。首先,可建立区域性林下经济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发布产品价格走势、市场需求预测及种养技术等信息,为经营主体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波动风险。同时,应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通过组织产销对接会、特色农产品展销、网络直播带货等活动,拓宽林下经济产品的流通渠道,并加强品牌建设与质量管控。此外,地方政府还应鼓励打造区域性公共特色品牌,对林药、林禽等生态产品推进有机认证和全程溯源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林下产业资源管理
针对资源管理不足的问题,应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健全林下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首先,将林下经济纳入林业年度经营规划,对采伐、种植、养殖等关键活动实施严格的准入审查与许可管理,确保其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其次,根据林地类型差异实施分类管理:生态公益林以保护为主,可适度开展耐阴植物栽培、生态养殖等低干扰经营;商品林则应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实现采伐与更新的动态平衡。此外,应建立林下经济生态效益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定量观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动态优化经营策略与强度。
(四)强化林下经济的科技赋能
针对科技应用水平不足问题,应推动信息技术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从而全面优化生产效率、经营水平以及监测精确度。为此,可以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做到对林地产权的确权、种植区域划分、养殖空间管理等精细化操作,有效地降低土地纠纷。依靠物联网技术和传感设备,随时搜集林下作物生长环境的数据资料,包含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温湿度改变等,以此给予精准灌溉和施肥的依据,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把遥感监测和实地巡查结合起来,迅速找到危险地带,然后制订相应的治理策略。而林下养殖模式也可以依靠智能化饲喂和环境调控设备的应用,减小疫病流传风险并优化生产效率,促使林下经济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林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既是提升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的关键途径,又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创建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依靠多向化经营,它集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增进人民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从而为农村经济架构增添动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林下经济应持续发挥生态与产业的协同效应,探索与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健康产业等新兴领域的跨界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时,应积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将科技创新与传统林业生产深度结合,提升管理精度与市场竞争力。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保障以及人力资源协同的作用下,林下经济将依靠更多领域的力量实现优质成长,成为推进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谢平. 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思路[J]. 广东蚕业,2025,59(06):31-33.
[2] 李沙. 汨罗市力促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J]. 林业与生态,2023,(08):10-11.
[3] 吕杰繁. 林下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与路径[J]. 农村科学实验,2024,(23):33-35.
[4] 杨国林, 郑家银. 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J]. 农村科学实验,2024,(18):142-144.
[5] 李成宝. 浅议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未来趋势展望[J]. 新农民,2024,(2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