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究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究
程文清 黄巧英 张庆
作者简介:程文清( 1999.7 -),女 ,汉族 ,天津人 ,硕士研究生,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涉外法务,研究方向:国际法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机构业务生成和实施需要大量数据信息支持,因此必须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安全性。在此过程中,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面临被篡改、泄露等多重安全风险,亟须通过加强法律保护以提升其安全水平与利用价值。本文旨在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分析强化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系统性的保护措施,以期在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要求的同时,为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引言
    大数据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各种信息汇集在大数据系统中很有可能出现泄露和被篡改等安全问题,影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监管保护效果,也会影响金融业务实际成效。基于此,就应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对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加以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在加大政府机关监管力度的同时将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一、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
    在大数据时代,虽然科技惠民和行业创新得到有力推动,但个人信息也因集中传播面临泄露和篡改等安全威胁。金融机构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快速获取客户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满意度;然而,数据易受网络平台和黑客攻击影响,被注入虚假信息,导致业务误导和决策偏差,频繁引发工作失误。同时,金融机构持续收集大量信息,若缺乏有效管理,将加剧信息泄露与篡改风险,直接威胁消费者财产安全。因此,大数据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使消费者信息与财产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受大数据模式影响,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面临的数据泄漏风险日益凸显,于全球范围内呈剧增之势,极易导致不可逆的重大经济损失。此外,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呈现出聚集状态,黑客等不法分子有机会从聚集的数据信息中轻易找到攻击对象,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难以得到相应保障,所产生的金融经济风险也难以得到有效调控。同时数据信息遗失和被篡改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一)保护消费者基本权利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事实可以保证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避免金融机构因为消费者个人信息被篡改和泄露而产生社会歧视。尽可能保障金融消费者各方面基本权利,避免金融机构因为信息处理不当而面临法律处罚和声誉损失等问题。依托法律保护来优化金融消费者服务流程,在“授权同意”和“重新取得同意”机制作用下优化客户信息管理流程。维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性,引导消费者合理行使基本权利。
    (二)防范金融安全风险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可以借助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消费者服务边界,科学划定法律红线,这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还能避免金融机构存储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被盗用。合理防范精准诈骗和身份冒用等风险问题,有效降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这对于保障消费者自身财产安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还能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科学防范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从而促进金融消费活动安全合理开展。
    (三)维护金融市场公平
    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可以保证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用于增强金融消费者的黏性和金融品牌竞争力。避免金融机构各项工作因为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够准确合理而面临法律处罚。借助法律手段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能够确立数据主权边界,防止利用大数据信息“杀熟”和滥用个人信息等不合法行为。强化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是维护金融市场公平、捍卫消费者财产安全的基石,对保障金融消费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至关重要。
    三、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措施
    (一)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金融消费者需要树立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减少金融活动中消费者信息侵权行为。增强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具体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法律价值和相关规定的实施效果。金融机构需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以及行业规范,金融机构需要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采取具体措施,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条例,确保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可以在具体规范条例支持下顺利开展。信息安全技术改进和国家网络安全规定的实施,需要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消费者进行全面培训,促使消费者可以定期排查金融信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个人财务信息数据库分类机制,将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存储在特定档案系统当中。加强金融消费者
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消费者自身金融法律意识。加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和宣传教育力度,在增强机构和个人法律保护意识的同时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二)完善立法保护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各种创新技术平台得到广泛应用,受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的影响,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危机逐渐恶化。应加强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力度,从立法保护的角度出发构建个人金融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为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一定法律支持。为了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利,不仅需要保证具体法律法规的完善性,对现有的归责原则进行创新化处理,考虑到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化处理,从条例名称、现有法律体系、条例配套规范等方面入手规划完善的立法保护机制,明确《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和保护对象,促使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可以快速理解相关法律条例的具体内容。制定一系列配套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相关机关详细规划具体操作方法和标准,保证立法条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补充和细化国家法律,在满足具体条例要求的同时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力度。
    (三)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仅需要依靠消费者个人意识,也需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等方面入手出台具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对金融消费者形成系统的信息保护模式。考虑到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基础性立法,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在具体法律法规作用下规划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确保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输可以在具体法律法规作用下合法有序开展。采取统一的法律保护规定,避免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出现“同案不同判”问题。在大数据环境下,应合理控制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中宣示性条款的比例,增强法律条文的精确性与可操作性,确保规范内容适应技术发展与现实需求。同时,需进一步明确金融消费者在具体条款中的适用边界,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整体框架下,对专项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化完善与细化。
    (四)构建法律保护框架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应从现有法律条例入手构建全面的框架体系,构建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应在具体法律规范和相应条例作用下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条例,遵循合法、安全原则搭建法律保护框架,遵循基础性法律和金融领域特殊规定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实施有效保护。金融账户信息通常被列为敏感个人信息,遵循“非安全不流通”原则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通过弹窗或者书面协议等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用途。并在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过程中应用创新技术,借助数据脱敏技术通过模糊化形式呈现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同时借助特定框架实现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加密传输的目标,借助国际算法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从而实现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有效保护的目标。同时建立分级权限框架,建立基于角色的数据访问控制模式,并在法律保护框架作用下加强大数据时代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力度,以此满足金融业务安全开展要求。
    (五)加强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首先,需要协调金融机构的行政处罚标准,保证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统一性和法律条例的准确性。其次,需要及时处理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和不法问题,实施有效的法律制裁,并在必要紧急情况下加大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监管金融机构则需要对相关立法和监管实施完善化处理,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细则,明确金融机构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时的要求和标准,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平台,在大数据创新手段作用下推进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有效开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合规性管理效果,保证创新技术手段符合法律规范要求,对金融机构终端用户授权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促使金融机构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实施安全审计工作。定期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施保护培训,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能力,避免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被篡改等安全风险。
    (六)优化司法维权程序
    考虑到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要求,需要对司法维权程序进行优化处理,通过简化司法程序来降低金融消费者的诉讼成本,这就可以解决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之后消费者诉讼成本过高的问题。在金融消费者个人财务信息泄露之后需要消费者结合自身尽快确定反向规则,尽快进入司法程序发起诉讼。由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通过特定司法程序提供相关资料,公正公平地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切实权益。面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遭篡改与泄露等法律问题,应在充分掌握案件事实与侵权后果的基础上,及时启动司法程序;同时,在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方均已全面知悉信息泄露案情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调解维权机制。此举不仅有助于强化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障,也可依托大数据平台与创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司法维权流程,提升维权效率与精准度。避免在司法程序上耗费过多成本,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维权效率。同时,应确立清晰的民事赔偿标准与惩罚性赔偿依据,并充分考虑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多元属性,以此对法律保护机制与司法维权程序进行精细化调整。
    四、结语
    为保证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效果,就应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保障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避免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因为信息化平台和数据传输不到位而出现安全问题。同时规划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在政府机关作用下对金融平台实施全面监管,在一系列法律条例约束下提升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自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并为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俊生.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的法律保护[J].时代金融,2020(03):15-16+25.
[2] 王月. 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责任法律问题研究[D]. 辽宁科技大学,2022
[3] 王卓.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D]. 河北经贸大学,202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