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海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以舟山市为例
 

海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以舟山市为例
徐妍
作者简介:徐妍(1992.01-),女,浙江普陀,硕士,中级统计师,舟山市统计局,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摘要】对于海岛城市而言,体育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塑造活力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舟山市属于典型的群岛型海岛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具有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本文以舟山市为例,对体育产业总体运行情况、发展主要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海岛城市;体育产业;舟山市
    引言
    体育产业既能激活经济潜力,又能优化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是海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著名的群岛型海洋旅游城市,舟山市正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支持海洋旅游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舟山市为例,开展体育产业研究,提出促进海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体育产业的行业界定
    近年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统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于2019 年4 月1 日正式实施,将体育产业划分为11 个大类,具体范围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
    二、舟山海岛城市体育产业运行总体情况
    (一)体育产业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从纵向发展看,近五年舟山市体育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市体育产业规模逐年增长、持续扩大,当前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12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基本稳定
    舟山市经济在连续五年GDP 保持8% 以上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承压稳进。全市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但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1% 左右。
    (三)体育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的主要部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需求的升级,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越来越明显。分行业看,体育服务业已成为舟山市体育产业的主要部分,全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体育批零业、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占比分别为11%、6%、4%。
    三、舟山市体育产业发展主要趋势
    (一)政策体系与基础设施双轨推进
    1. 出台体育产业支持政策,逐步构建多维度支持网络。
    2021 年,舟山市编制《舟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动健康舟山和现代化海洋体育强市建设。2023 年,出台《舟山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 年—2025 年)》和《舟山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则(试行)》,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2024 年,出台《支持现代海洋旅游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专项奖补政策,促进体育产业扩投资促消费潜力释放;2025 年,对原《若干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调整形成新版《若干意见》。
    2. 体育基础设施多元扩容,加速形成体育服务设施网络。
    近几年,舟山市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在社区、公园绿地、滨海空间等城市闲置地块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成嵌入式体育场地超4 万平方米。根据舟山市体育场地统计调查结果,截至2024 年末,舟山市共有体育场地3321 个,场地总面积37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8 平方米。通过大力推进大型场馆建设与改造,两县两区“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覆盖率为75%。体育服务设施网络的基本形成,对推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海岛特色赛事经济不断培育壮大
    1. 聚焦“专业化+ 特色化”,海岛赛事品牌矩阵逐步形成。以舟山群岛马拉松为例,该赛事创办于2015 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场“群岛马拉松”,先后获得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等认证,擦亮了中国海岛赛事之城名片。2024 年,第八届舟山群岛马拉松共吸引1.5 万名选手参赛,其中市外选手超过四分之三。依托海岛特色优势资源,舟山成功引进风筝板亚锦赛、全国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等多项高等级赛事,孵化培育海岛铁人三项等原创IP 赛事。根据《舟山海岛旅游与海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全域布局差异化赛事基地,逐步形成“一岛一品”特色矩阵。
    2. 凸显“消费拉动+ 综合效益”,赛事经济效应加速释放。通过承办和开发赛事,优化消费场景刺激消费。普陀区聚焦“海岛篮球赛事之城”建设,承办中国大学生篮球冬令营、CUBAL东南赛区等赛事,创造综合效益超5000 万。2025 年岱山海岬半程马拉松吸引6000 名选手参赛,拉动经济约3000 万。通过社会资本注入推动青少年训练产业化。如佳玉足球俱乐部投入千万级资金在定海运动公园建成标准化球场,举办2025 年青少年足球夏季挑战赛,吸引47 支外地队伍参赛,带动定海住宿餐饮消费。
    (三)全民健身理念深化带动户外运动热潮
    1. 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化,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氛围浓厚。近年来,舟山全民健身正经历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转变,思维从“要我健身”逐步转变为“我要健身”,更加追求科学化、个性化健身方式,主动参与各类运动项目。随着“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的广泛普及,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从设施完善到活动引领,全民健身的蓬勃之势席卷千岛之城,全民健身的理念已如春风化雨,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全民兴体氛围浓厚。2024 年舟山市体育彩票销售额达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海岛禀赋推动户外运动蓬勃发展,促进体旅融合发展。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化,依托独特的海洋海岛资源,户外运动热潮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近几年舟山环岛骑行、徒步、登山、海钓、帆船帆板等户外运动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体育产业新亮点。环舟山自行车骑游大会这一标志性活动有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并推动了骑行基础设施完善与“骑行友好城市”建设。户外运动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全市装备销售、俱乐部运营等相关产业,更促进了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在体验运动的同时游览消费,形成了显著的产业联动效应。
    四、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提升较为缓慢尚未形成支柱产业
    近几年舟山市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仍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支柱产业(通常GDP 占比超过5%并持续提升)。在全市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企业整体规模小、经营效益不显著的情况,缺乏有竞争力的体育市场主体和体育龙头企业,缺乏体育中介组织。当前,体育产业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发展速度不及整体经济。
    (二)品牌效应与产业融合深度依然不足
    总体来看,现有本土赛事品牌效应仍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有限,吸引游客停留时间短,大多呈现“赛时火热、赛后冷清”现象,消费转化率低,经济效益未充分释放。当前赛事经济大多局限于门票、赞助等基础收入,相关特色衍生品开发滞后,未延伸至高附加值环节。从产业融合角度看,“体育+”融合深度不足,赛事品牌对文旅、商业的联动薄弱,体育与商业、康养等业态联动不足,体育产业生态链尚未成熟完整。
    (三)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短板仍然存在
    尽管近几年舟山市体育设施不断健全,但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仍然不足,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管理存在维护滞后问题。特别是大型场馆相对缺乏,现有场地规模整体较小、类型单一。特色化海洋运动设施供给也相对不足,缺乏国际级沙滩足球场、帆船港池基地等设施。专业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承载力。特别是赛事运营、救援保障等领域的专业运营人才匮乏,赛事组织经验不足,制约了高规格赛事的承接与组织能力。
    五、促进海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1. 适度降低体育产业市场准入限制。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仅依赖体育部门是不够的。要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需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适度降低体育产业市场准入限制。
    2. 大力培育本地体育企业。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经济的细胞。做大做强体育产业,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小企业,创建一批品牌企业,从而有效提升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度和整体增加值。
    3.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投入体育产业。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投资兴办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立足海岛赛事之城做强海洋赛事引擎
    1. 强化赛事引进和品牌培育。继续大力引进帆船、海钓等国际高水平海洋赛事,精心培育本土IP 赛事,构建全域全季赛事体系,激活竞赛表演市场。通过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赛事的成功举办,明显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2. 深化流量转化关注综合效益。做好赛事开发文旅活动与高端度假产品配套,深度开发沉浸式消费场景,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提高体育赛事经济综合效益。
    3.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双向延链。上游延制造链,如发展海钓装备、智能帆船等制造业。下游延服务链,开发海岛高端服务业态,提升产业综合附加值。
    (三)夯实体育设施根基营造全域健身生态
    1. 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升级维护。体育基础设施硬件是体育产业的基础。应立足舟山海岛特色资源,针对性完善滨海运动、海岛健身、专业训练等设施的升级和管理维护。加大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民众健身需求,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
    2. 以体育设施为载体强化融合。以体育设施为纽带,链接运动、旅游、康养、数字消费等,提升互动体验感。
    3. 强化全民健身氛围营造。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以氛围带动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循环。
    (四)加强体育经营人才与中介组织培育
    1. 大力培养体育相关专业人才。依托本地高校及实训基地,重点开设海洋运动管理、赛事运营等课程,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库,夯实体育产业人才基础。
    2. 培育本土特色体育中介品牌。优先培育海洋赛事经纪、体旅营销、海上运动安全认证等专业服务,支撑海岛特色IP 运营。引导本地体育社团和民企转型或设立中介机构,健全专业化市场服务体系。
    3. 优化体育中介发展生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对接会等举措,引导中介机构深度链接赛事、装备、文旅等产业链,构建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
    六、结语
    海岛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具有发展体育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舟山市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推动了海洋城市的建设。随着海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体育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未来,需关注海岛赛事、体育设施、人才力量等多方面,加快“体育+”多元融合,结合海岛特色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广宇. 基于SWOT 的海岛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2] 栾庆伟. 共生理论视角下舟山市体旅产业融合共生模式及协调演化研究[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25,42(02):82-91.
[3]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现代海洋旅游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J]. 舟山市人民政府公报,2025,(04):3-5.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