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的路径
周姗姗
作者简介:周姗姗(1986.10-),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硕士研究生,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实务,财务管理。
【摘要】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之际,国有集团在改善资源配置和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下这类企业存在资产结构单一、运营效率低且制度性资源转化效能不佳等突出难题,严重限制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围绕建筑行业发展实际,全面剖析其国有资产构成特点,深入探究现存主要制约因素,联系集团主营业务走向以及国内国有投融资企业的发展趋向,从优化资产结构、低效资产处置、激活市场机制与完善风险管控等多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助力建筑行业国有资产经营效率提升,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行业;国有资产;资产运营
引言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行高质量发展快速推进之际,国有企业的运行效果关乎区域经济活力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尤其是在建筑领域,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以及大型工程项目实施的国有企业,一方面肩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集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沉淀严重、施工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足等实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能提升建筑企业在资本运作与工程管理方面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一、建筑行业国有资产特点
建筑行业国有资产指国家资本注入之后,由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依法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置的各类经营性质和政策性质的资产,包含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实体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权益性资产等多种类别。常见的建筑行业国有资产如下表所示:
从表格来看,建筑行业国有资产具备实物形态、权益属性以及金融功能的多重特征,存在于工程项目推进与资本运作的全过程中。各类资产在运营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既反映出传统重资产领域资源聚集、流动性差的固有特性,又体现出通过金融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盘活存量资源调配、提升资产价值的意义。
二、提高建筑行业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的意义
(一)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建筑类国有企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推进以及公共服务范畴的关键主体,其资产运作效率直接关联到整体效能。通过改善资源调配状况,调动闲置资产,强化在建工程资金周转管理,既可缩减项目建设周期,又可解决结算滞后引发的资金占用难题。一套完备的资产管理体系,既能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又能提升区域内的经济活力,改进建筑行业本身的竞争力。
(二)增强资金利用效益
建筑行业项目投资额大、项目周期较长、所需资金量大,再加上资产运营效率不高,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提升资产运营效能,关键是利用股权结构调整、资产证券化、工程收益权转让等市场化的手段,把在建工程、设备、土地等存量资产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升资产流动性,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三)促进建筑国企市场化转型
建筑业国企的“大而全”特性以及“重资产、轻运营”的管理模式,使得资源分配效率低下且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要想优化资产运作效果,关键在于通过精细管理、低效资产处置和业务结构调整,促使资源向核心项目和优势领域集中。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全过程风险控制机制非常必要,是调动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力和市场化运作潜能的重要路径。
三、建筑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结构的盘活能力不足
建筑类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以固定资产为主,包括在建工程、施工设备、土地储备等。同时,建筑工程一般具备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回款滞后的特点,这一资产架构虽然能够支撑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但也存在资金沉淀以及资产流动性低的情况。部分企业在购入设备、周转材料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加上项目规划不恰当或者内部经营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存在设备闲置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折旧成本。此外,土地和不动产资产同样存在开发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土地、不动产如果无法被充分利用,就容易陷入规模增长但效益较低的困境。
(二)资产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完善
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特性明显,其资产处置往往靠项目的推动型模式,市场化运营理念及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出资产转让率不高、资金使用方式单调的突出特点。一些低效或者闲置的资产资源无法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提升自身市场价值,例如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PPP 运作等方式尝试不多,限制了这些资产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涉及到资金运转的时候,建筑类国企在投资方面太过依靠政府的信用以及财政补贴,对于金融市场的手段研发和推进却较为滞后,不利于资产管理效能的进一步改善。
(三)低效资产与沉淀资金比重较高
建筑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低效资产和沉淀资金所占比例过大,成为影响财务稳定性和资金周转率的关键因素。由于建筑工程大多建设耗时较长,规模庞大,审批手续繁杂,结算也存在滞后性,大量资金被长久地沉淀在正在建造的项目里,很难迅速变成流动资金。同时,应收账款、质量保证金、预留款项等非现金资产所占权重偏高,使得企业的账面资产充足,但流动资金极为有限。部分已经完工但没投入使用的不动产项目,例如保障性住房、产业园区等,缺少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致使国有资产白白闲置、贬值、流失。
(四)治理与风控体系不健全
国有建筑企业的治理效能与风险管控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不少企业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忽略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造成企业资产配置效率低,资源使用存在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普遍存在项目周期长、变更频繁的问题,如果缺少系统化的合同管理机制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容易加剧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当前,企业在资本运作、工程结算以及对外投资等关键环节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方案,常常只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去采取应急措施,降低了国有资本的增值潜力,加剧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运营风险。
四、建筑行业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的策略建议
(一)优化资产结构配置
针对建筑国企资产配置中“重实体轻流动”的结构缺陷,亟须创建科学系统的资产分类与动态经营体系,统筹施工设备、周转材料、土地储备、正在建造的工程等关键要素,将之划分为生产性核心资产、流动性可调动资产、低效闲置资产三个大类,然后按照这些类别去制定差别化的经营策略。对于施工设备,可以搭建跨项目的资源共享平台和统筹调配机制,避免因为某个项目停滞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利用租赁、转让或者拍卖等形式,提升设备的使用效能。而土地和物业类资产,则要联系区域规划和市场走向,探寻开发、运营、证券化的综合增值途径,防止资产长时间闲置而失去经济效益。
(二)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
鉴于建筑类国企在市场化经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急需从“项目驱动”转向“资本主导”。为此,要依靠集团化架构,在内部创建专业的资产管理运营平台,重点开展低效资产处置、股权投资以及资本运作等核心业务。可以尝试多种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方式,比如通过股权多元化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利用PPP 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项目收益权证券化等方式提升资产的流动性以及价值创造能力。此外,要重点推动资产证券化,针对具有稳定现金流特征的收费权、经营性物业、基础设施等关键资产,通过ABS、REITs 等手段来达成融资和价值增长的双重目的。
(三)提高低效资产处置效率
建筑业普遍存在资产使用效率低、资金沉淀严重的现象,急需形成有效的在建工程结算推进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促使施工方、监理单位以及业主之间达成协同合作,合理安排工程款支付的节奏,规避结算滞后造成的资金积压问题。针对那些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质保金与保留金,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帮助,采用保函置换或者保理融资的方式,提前释放资金。针对已经竣工但是没有投入使用而且暂时没有产生收益的物业或者园区资产,可以采取“先租赁、后合作、再处置”的动态管理模式,或是将它们整体打包转让,从而让这些存量资产得以高效运转,盘活企业现金流,减轻财务压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回报水平。
(四)优化治理结构与风险防控体系
当前,建筑类国企的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体系存在明显的短板,需要全面优化方案。为此,应当深化法人治理机制改革,明确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职能边界,完善资本运作的监督约束机制。在业务管理方面,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体系,把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应对贯穿到合同履约、工程结算、资金流动、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等核心管理环节中。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和工程结算管理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动态监测。开发账龄分析预警模型和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规避资金回收的风险,改善资产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国资监督体系改变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状况,国有建筑企业想要实现从传统“大量资产型”向现代“操作引导型”的模式转变,就必须解决在建工程沉淀资金大、设备与土地资产利用率不足、应收账款风险高企等突出问题。因此,企业要在机构改革、管理结构改良和制度变革等层面协同发力,推动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低效不动产快速盘活与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从而提升资产流转效率,强化市场操作水平,最终推动国有经济完成战略性调整,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波. 经济新常态下城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探讨[J]. 上海商业,2025,(05):226-228.
[2] 马金凤. 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资产评估作用机制与效果研究[J]. 财富时代,2025,(04):98-99.
[3] 潘立荣.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 投资与创业,2024,35(19):107-109.
[4]于焦. 新形势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路径研究[J].财讯,2024,(12):43-45.
[5] 灵丽.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 知识经济, 2025(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