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与差异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法
朱颖琛
作者简介:朱颖琛(1997.10-);湖南郴州;女;汉族;会计专业硕士,新疆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与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3 年数据,建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4 个维度共18 个指标的体系,采用熵权TOPSIS 法和空间分析,对中部六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供给水平整体提升,以公共教育和医疗为核心驱动;区域差异趋于收敛,2020 年后省际差距缩小,河南领先,湖北、江西滞后;省际格局总体稳定,河南领先,山西跃升,湖南、安徽稳步增长,湖北受疫情拖累增速放缓,江西呈现追赶势头。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熵权TOPSIS 法;区域差异
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目标。近年来进展显著,但区域差距仍存,成为高质量发展短板。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全国中心,连接东西部,作为“战略腹地”,其公共服务关乎1.8 亿民众福祉,对全国市场建设与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构建评估体系,横向对比差异,纵向追踪趋势,有助于把握现状,为推进均等化与中部崛起提供依据。
现有研究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评价体系构建及区域差异测度等方面已展开了广泛讨论。姜晓萍等提出其应涵盖“生存权”与“发展权”两大维度,并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确定为核心领域。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单一公共服务领域的省域比较,如李菁等基于“合村并居”模式对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开展省级研究,或针对东中西部宏观差异进行分析,如辛冲冲等考察地区间供给水平差异;佟大建等则探讨其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在研究方法上,多数学者采用熵值法,亦有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及数据包络分析等进行量化评估。
当前国内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已有较多研究,但将熵权法与TOPSIS 法结合、针对中部六省进行综合测度与时空解析的研究仍较少见。本文构建相应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对2014–2023 年各省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演变与空间差异,为推进该地区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提供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均衡性与可及性”,明确了公共服务发展方向。基本公共服务以政府为主导,涵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旨在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中部六省实际情况,依据《“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及相关研究,构建了一套包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四个维度共18 项指标的评价体系,系统分析其供给水平与区域差异。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4–2023 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公报与年鉴。其中,人均教育支出、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相应财政支出与年末常住人口数之比计算得出;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参保水平以城镇参保人数与城镇就业人口数之比衡量;普通中学总数为初中与普通高中学校数之和。
(三)研究方法
熵权TOPSIS 法基于信息熵原理客观分配权重,通过数据变异程度标准化并计算信息熵,熵值越小则权重越高,优于主观赋权法。TOPSIS 通过计算方案与理想解及负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进行排序,二者结合增强评价说服力,进一步通过数据重分类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二、评价结果及讨论
(一)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熵权计算结果(表1),普通小学学校数(x2)与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x18)的权重较高(均大于0.1),表明其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较强影响;污水处理率(x17)权重最低(0.071),显示其影响有限,但其权重特征可能隐含对区域软实力的潜在作用,需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验证。其余指标权重分布于0.02–0.1 之间,医疗卫生机构数(x7)和床位数(x8)权重相对较高,反映其重要性突出。在二级指标中,公共教育服务(0.3553)、公共医疗卫生服务(0.3146)和公共文化服务(0.2560)权重居前,显示其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符合“十四五”重点方向;社会基本保障(0.1585)贡献相对较小。
.jpg)
(二)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
利用上述评价方法计算得到2014—2023 年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综合相对贴近度,具体分析如下:
1. 整体水平分析
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整体持续上升,符合国家“十四五”政策导向。河南始终保持领先,山西波动上升,湖南、安徽稳步增长,湖北、江西相对落后但后期差距收窄。2019–2021 年间,安徽、江西等省份增速加快,可能与脱贫攻坚及公共卫生投入增加有关,2020 年后安徽略有下降。随着国家转移支付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化,2020年后各省指数呈现收敛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2. 空间差异分析
为分析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本文基于2014、2017、2020 及2023 年综合评分开展空间分析,并依据贴近度将各省划分为五类水平地区。河南始终保持高水平,得益于其人口经济优势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投入;山西波动上升,后期随投入增加提升至较高水平;湖南、安徽稳步提高;湖北、江西水平相对较低,前者受疫情影响,后者受经济基础制约,但后期均在政策支持下有所改善。
3. 单维度评价
(1)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评价结果分析
各省公共教育供给指数总体平稳。河南、山西持续领先,凸显教育的核心作用;湖南、安徽稳步提升,反映资源分配与财政投入的持续改善;湖北、江西水平较低,前者因疫情短期承压,后者受经济基础制约长期投入不足,需建立弹性调整机制。
(2)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评价结果分析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权重仅次于教育。各省指数普遍上升,反映中部地区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河南、安徽增速领先,受益于人口、经济及政策优势;湖南稳步提升,资源分配与投入持续改善;湖北受疫情拖累增速较缓。
(3)社会保障供给评价结果分析
2014–2023 年,中部六省社会保障指数加速上升,河南自末位显著提升,得益于“全民参保计划”扩大覆盖;湖南通过“城乡低保一体化”实现平稳增长;安徽率先完成居民医保整合并推广“智慧社保”,提升服务效率。
(4)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评价结果分析
中部六省公共文化服务指数持续上升,供给明显改善。河南、安徽领先,得益于政策与需求驱动;湖北2020年后增速受疫情拖累;赣晋基数低但后期提升显著,尤以晋经济转型助推文化投入。在“十四五”政策引导下,各省文化资源配置优化,指数普遍提高,但省际差异仍然明显。需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聚焦薄弱地区与灾后重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结语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4 个维度共18 项指标,采用熵权TOPSIS 法和空间分析,对2014–2023 年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各维度贡献差异显著。公共教育和医疗是核心动力,社会保障与文化服务贡献较低但文化服务后期增长明显。
(2)区域差异逐步收敛。各省供给水平由分化趋于收敛,2020 年后在脱贫攻坚、公共卫生投入及区域战略推动下,省际差距显著缩小。河南持续领先,湖北、江西受经济基础薄弱或突发事件制约长期偏低。
(3)省际格局基本稳定,治理效率仍需提升。河南优势领先;山西政策助推跃升;湖南、安徽稳步增长;湖北疫情拖累增速缓;江西基础弱但追赶显现。
(二)建议
为促进中部六省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投入,提升农村等薄弱地区服务能力,增强医疗应急与培训韧性。推广智慧社保和全民参保,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服务。补齐公共文化短板,优化义务教育布局,扶持基层文艺团体,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数字化。
(2)强化省级统筹与区域协同。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省域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估平台,健全事故预警与应急支援机制。深化中部省份对口协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探索省际公共服务转移支付。
(3)推进制度与治理创新。构建质量导向的财政保障与绩效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强化服务效能与满意度考核。建设中部大数据中心,促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服务预测、资源配置和监管中的应用,提升服务可及性与均衡性。
参考文献
[1] 姜晓萍, 吴菁. 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05):4-16.
[2] 李菁, 魏晗熙.“合村并居”对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5,40(02):119-128.
[3] 辛冲冲, 陈志勇.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收敛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8):52-71.
[4] 佟大建, 郭飞. 走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社会性流动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2025,31(02):63-73.
[5] 董艳玲, 李华.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0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