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机制探讨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机制探讨
陈诗诗

      【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其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分工理论,强调数字要素是劳动的延伸,并推动分工精细化;现实动因包括经济转型对效率提升的需求、数字技术普及和消费升级。融合通过数字要素与传统要素重构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技术赋能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产业融合推动结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深度融合需完善制度协同、要素流动和生态构建机制,包括财税支持、数据市场建设、复合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主体和促进成果转化。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用路径;机制完善
引言
      数字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2023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将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本文拟从理论逻辑、作用路径、机制完善三个维度展开讨论,旨在揭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动因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构成了融合的底层逻辑。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数字经济中的数据、算法等要素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数字化延伸——数据源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积累,算法是人类智慧的代码化表达,其价值创造依赖于实体经济的生产实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本质是通过数字化劳动赋能传统劳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分工理论则强调,分工深化是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分工协作:一方面,企业内部通过数字系统优化生产流程、细化岗位分工;另一方面,产业链通过数字平台整合资源、降低交易成本。这种分工深化必然要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实动因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面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痛点。数字经济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赋能实体经济:例如,制造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远程监控与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停机率;农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土壤、气候等信息,提高种植效率。这种技术赋能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产业升级。其次,数字技术的普及为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例如,5G 的高速度、低延迟特性让工业设备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物联网让生产环节每一个设备都能联网监测,人工智能能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优化生产决策。这些技术的普及降低了融合的技术门槛,让更多实体经济企业能参与到融合中来。最后,消费需求的升级推动了融合的深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从数量型、标准化转向质量型、个性化、体验化。数字经济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例如,零售企业通过分析用户购买记录、浏览行为,推荐个性化商品;餐饮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收集用户反馈,优化菜品设计。综上,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数字技术普及趋势、消费需求升级背景共同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应对经济发展新阶段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多维路径
      (一)要素重构:数字要素与实体要素的融合共生
      数字要素与实体要素的融合共生,主要通过渗透、替代、互补三种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其一,渗透机制是数字要素向实体要素生产过程的融入——数据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能精准反映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运行状态,例如制造企业通过生产数据监测设备运行,让劳动分工更贴合设备产能;算法作为数字智慧的载体,能嵌入技术研发环节,推动技术迭代更符合市场需求。其二,替代机制是数字要素对部分实体要素的功能性替代——算法能替代传统劳动中的重复性环节,例如零售企业通过算法自动处理订单录入,减少人工劳动投入;数据能替代部分资本的信息收集功能,例如金融机构通过客户数据评估信用,降低对实物抵押资本的依赖。其三,互补机制是数字要素与实体要素的功能互补——数据与劳动结合,能让劳动更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例如农业生产者通过气候数据调整种植时间,提高劳动产出;算法与技术结合,能让技术更高效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工业企业通过算法优化生产技术参数,提升技术应用效率。
      (二)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生产流程的赋能
      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生产流程的赋能,集中体现在生产、管理和销售三大环节的效率提升。
      在生产环节,数字技术实现精准监测与流程优化。制造企业通过设备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提前发现并处理故障,减少停机损失;农业企业借助物联网监测土壤温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灌溉与施肥,提升生产精准度。
      在管理环节,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企业借助数字系统整合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信息,通过算法实现更高效的分工与调度。例如,零售企业依据员工绩效数据动态排班,使人力安排更贴合销售高峰;制造企业利用库存数据优化采购计划,减少资金和物料闲置。
      在销售环节,数字技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降低交易成本。企业通过分析客户消费数据洞察需求偏好,如服装企业依托线上浏览和购买记录,实现个性化产品推荐,减少无效销售;餐饮企业借助订单数据预测客流,精准采购食材,降低库存损耗。
      综上,数字技术通过贯通生产、管理与销售环节,显著提升全流程协同效率,降低整体交易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向精细化、智能化持续转型。
      (三)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推动,主要通过产业融合与结构转型实现。其一,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数字技术打破制造企业边界,推动其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过数字系统为车主提供实时车况监测、智能导航等服务,将汽车产品与出行服务融合。其二,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兴产业元素,例如传统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传统零售与直播产业融合,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商品精准推广。其三,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数字技术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例如制造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研发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数字技术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例如工业企业通过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技术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例如企业通过数据监测能源消耗,优化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推动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这种产业升级,本质是通过数字经济融合作用,让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完善方向
      (一)制度协同:构建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政策体系存在协同不足问题——财政政策多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对实体经济融合项目的支持分散;税收政策仍以传统实体经济为导向,缺乏针对数字技术融入的专项优惠;监管政策分属不同部门,跨领域衔接不畅。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需从协同性入手:其一,整合财政政策支持方向,设立融合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的数字技术改造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向融合环节倾斜;其二,优化税收政策设计,出台数字技术投入抵扣政策,对实体经济企业购买数字设备、研发数字算法的支出,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其三,建立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由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融合发展监管规则,避免因部门分割导致的政策冲突,确保监管政策与财政、税收政策形成合力。
      (二)要素联动:强化数字要素与实体要素的对接机制
      强化数字要素与实体要素的对接,需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机制。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对接机制——加快数据确权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归属;搭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制定数据交易规则与定价标准,让实体经济企业能通过市场机制获取所需数据,推动数据要素向实体经济流动。另一方面,优化人才要素对接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专业,培养兼具数字技能与实体产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对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的数字人才给予税收优惠、住房补贴、职称评定倾斜,吸引数字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
      (三)生态构建:打造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打造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需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联动。首先,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企业与数字经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吸收数字技术,提升自身融合能力。其次,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输出——引导高校调整学科设置,开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相关课程,培养融合型人才;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实体经济中的痛点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升级困难)研发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技术转移平台,连接科研机构与企业,促进技术成果信息交流;出台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科研人员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体经济的生产力,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形成良性循环。四、结语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理论逻辑(劳动价值论、分工理论等)与现实动因(经济转型升级、数字技术普及、消费需求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通过要素重构、流程赋能、结构优化实现实体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更注重机制设计的系统性——不仅探讨作用路径,更关注支撑融合的制度与生态;但未对融合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区域差异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遗留问题。未来可进一步关注这些领域,为融合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 , 陈婧文 . 从单向赋能到双向融合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J/OL].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1-11[2025-08-15]
[2] 雷淑珍 . 陕西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 [J]. 现代商业 ,2025,(14):162-167.
[3] 李靖 , 张晖 , 韩青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城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空间效应与机制检验 [J]. 经济体制改革 ,2025,(04):105-114.
[4] 郭宇晨 .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探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14):40-42.
[5] 陈怡虹 .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以商丘市为例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28(14):127-12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