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
 

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
基金来源: 2025 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512710010)名称: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李淇萱 洪玉宽 尤思婷 邓淑婷

      【摘要】当下健康消费需求攀升,药食两用食品市场年增速达 15.3%,成大健康产业关键部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药食同源目录》扩容带来制度红利与创新空间,为药食两用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标准、监管、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制约其发展。 药食两用食品秉持“药食同源”理念,能预防疾病、调节机能,契合“治未病”的理念,且产品多样、应用场景广,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因此,探究福建药食两用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制定营销策略,对产业创新、优化供给、规范行业、满足健康需求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福建为样本,用问卷、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 18 - 65 岁居民消费行为,揭示市场现状与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食两用食品;消费需求;人群画像
引言
      居民生活与健康理念提升,市场对营养养生食品需求大增。传统药食两用食品创新不足与消费需求多元矛盾凸显,行业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与现代食品工业的融合,推动“中药 +食品”模式发展,使其渗透到多个消费场景。但产业扩张中暴露标准化、原料管控、研发能力等问题。本文基于现状提出改进策略,促进福建药食两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一、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市场现状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2023 年,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市场规模超 85 亿元,同比增长 15.3%,增速领先全国,显示出深厚的“药食同源”文化基础和消费潜力。调研对象为 502 人,其中超六成受访者曾购买相关产品,其中约三成的人选择“偶尔(每周 2 ~ 3 次)”,反映出多数消费者已对药食两用食品形成稳定消费习惯。从消费场景与动机来看,调理身体成为消费者购买药食两用食品的核心目的,这一需求高度契合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也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对具备功能性的药食两用食品存在刚性需求,为市场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消费者结构与行为特征
      1. 核心消费人群画像
      以下为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核心消费群体画像相关情况:受访者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年龄上,18 - 25 岁消费者占比最高,这与女性更关注健康管理、倾向饮食养生的消费特征相符,同时年轻群体是消费主力。月收入方面,3001 - 5000 元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高,该群体购买频率高、新品接受度强,反映出其“健康消费预算适中”的特点:既有日常购买力,又关注性价比与创新性,是推动市场增长的主力。
      在价格接受度上,51 - 100 元区间最受欢迎。中等收入群体偏好百元内产品,低收入群体倾向 50 元以下,高收入群体对三百元以上高端产品接受度更高。价格偏好与收入水平明显正相关,企业应据此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在包装需求上,消费者更重视便利性和安全性,契合年轻群体快节奏生活需求,仅不到两成选择环保性,说明当前以实用需求为主,环保尚未成为主流关注点,为企业平衡成本与可持续性提供了参考。

      2. 产品偏好与渠道选择
      在产品类型偏好方面(如图 2),茶饮类占比超四成,茶饮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冲泡便捷,契合快节奏生活方式,同时企业可通过改善口感,有效降低传统中药的苦涩味,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口味选择上,超三成的受访者偏好“微甜带甘”口味,少数人接受“香甜可口”的重口味产品。数据表明,企业应在保留食材本味与提升适口性之间寻求平衡。
      购买渠道呈现“专业主导、线上线下融合”特征。约七成消费者选择药店,看重其专业建议与可靠来源;线上以社交媒体为主,健康博主推荐成为年轻群体决策关键。
      3. 营销与促销敏感度
      在认知渠道方面,超半数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了解药食两用食品,电视广告仅占两成多,这一趋势表明,行业营销正从传统广告转向“精准触达 + 社交传播”的数字化模式,依托算法推送和用户分享实现更高效的口碑传播。
      在促销偏好方面(如图 3),“买一送一”最受欢迎。多数消费者推荐产品意愿与产品功效和促销吸引力相关,“优质产品 + 有效促销”是口碑传播的关键。
      (三)细分市场差异特征


      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市场呈现出基于职业属性的显著细分特征,不同职业群体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明确差异。学生群体购买频率高、接受度好,偏好趣味性强、包装新颖的产品;自由职业者重视产品的个性化与便捷性;上班族则更关注健康功效与食用效率,偏向即食型产品。
二、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规范与监管体系滞后
      “药食同源”产品缺乏统一的功效与质量控制规范,部分企业存在夸大宣传、使用劣质原料等问题,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药店购买此类产品,这反映出消费者对市场其他渠道的信任度不足。在监管方面,由于产品属性存在交叉,多部门权责不明、协同不力,导致原料溯源困难、流通监管薄弱,电商及小商超中虚假宣传和掺假等问题频发。此外,行业创新面临瓶颈,过度依赖传统工艺,剂型单一,传统汤剂还存在煎煮不便、口感不佳等问题,企业研发能力有限,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二)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错配
      当前,“药食同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在茶饮、糕点等常规形态,缺乏针对抗疲劳、护眼等细分需求的产品。产品体验存在明显短板,口感苦涩、包装不便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消费者的复购意愿。价格体系也有待优化,最易被接受的 51 - 100 元价格区间与高端产品定价脱节,低收入群体难以承受,而基础款利润微薄,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投入。
      (三)营销与渠道建设不足
      目前,数字化营销较为薄弱,企业内容运营能力不足,科普与品牌传播零散,难以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限制了用户黏性和消费引导效果。线上线下融合程度较低,电商与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发展滞后,“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协同模式尚未形成,难以满足多元场景需求,制约了市场覆盖范围。此外,消费者教育也明显不足。
      (四)产业融合与创新能力薄弱
      “药食同源”产业仍存在跨界融合不足的问题,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联动有限,例如,泉州海丝药膳等特色品牌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借助多元产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品牌价值。技术应用滞后,区块链溯源、纳米微囊化等先进技术的普及率较低,产品的透明度和功效稳定性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临床数据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缓慢,产品功效佐证不足,影响了消费者信任,阻碍了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市场发展对策
      (一)完善行业规范与监管体系
      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功效宣称与质量控制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技术规范体系。利用区块链与物联网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杜绝虚假宣传。通过行政法规明确部门职能边界,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强化风险监测,打击违规行为。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开发便捷剂型与先进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匹配度
      企业加强市场调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健康需求开发特定功能产品,建立细分产品线,避免同质化竞争。注重产品口感改良与包装升级,优化风味,采用便捷环保包装材料。建立分层定价体系,高端产品靠品质工艺支撑溢价,大众产品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
      (三)加强营销与渠道建设
      企业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数字化营销,研究平台特性制定差异化内容策略,创作高质量科普内容,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借助大数据精准推送,增强用户黏性。优化线上布局,拓展新兴渠道,完善服务与物流体系;加强线下传统渠道建设,设立体验区。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开展消费者教育,普及中医药文化和选购知识,增强消费信心。
      (四)增强产业融合与创新能力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药食两用食品企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合作,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产品,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推广先进工艺,增强产品功效与安全性。政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协作机制,设立激励基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四、结语
      当前,福建省药食两用食品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然而,行业规范与监管体系滞后、供需结构失衡、营销渠道薄弱、产业融合与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破解之道如下:一是完善法规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二是以需求牵引供给,构建柔性生产与精准配送体系;三是深耕数字营销,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新零售网络;四是推动中医药与现代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未来,福建应坚持“标准引领、科技赋能、生态协同”理念,将独特地域文化融入产品开发,实现从中药饮品到药食两用食品、从滋补到养生的迭代升级,打造中药养生新业态和区域品牌。借政策东风与消费升级之势,“福建制造 + 药食两用食品”有望突破同质化困局,在大健康产业中抢占制高点,为“健康中国”贡献福建方案,实现经济创收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药食同源目录 [M].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4.
[3]张悦,刘阳. 中药食品的文化价值分析[J]. 中医药文化,2018,12(02):45-50.
[4] 李明 , 王芳 , 陈璐 . 基于消费者画像的中药食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2024,45(15):235-242.
[5] 刘洋 , 赵敏 , 王鹏. Z 世代群体对药食同源产品的消费意愿与偏好研究 [J]. 现代食品科技 ,2024,40(6):268-275.
[6] 陈海霞 , 赵玉 . 人参、枸杞等食材的活性成分研究 [J]. 食品科学 ,2020,41(03).
[7] 刘洋 , 李娜 . 中药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与购买行为研究 [J]. 现代商业 ,2021,36(07):44-48.
[8] 陈晓 , 李洋 , 张华 . 社交媒体对中药食品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J]. 消费者行为研究 ,2021,38(4):456-465.
[9] 王丽 , 刘杰 , 赵敏 . 消费者对中药食品的信任与接受度研究 : 基于功效与安全感知的分析 [J]. 食品质量与偏好 ,2020,82:103876.
[10] 赵敏 , 王鹏 . 中药食品的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 [J]. 食品工业 ,2020,41(08):77-82.[11] 周婷 , 吴迪 . 中药食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J]. 现代商业 ,2021,36(04).
[12] 张宇 , 李霞 , 陈志.区块链技术在药食同源产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食品科学,2024,45(10):312-319.
[13] 陈静 , 周婷 , 吴迪 . 数字化营销对中药食品品牌信任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2):88-91.
[14] 张宇 , 李霞 , 陈志 . 区块链技术在中药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 : 以质量控制与消费者信任为例 [J]. 食品科学与技术 ,2022,59(3):1234-1245.
[15]王磊,孙丽. 中药食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 中医药文化,2022,14(03):88-9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