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业务的风控分析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业务的风控分析
基金课题:兰州工商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教改项目:“OBE 理念指引下课程论文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探索一以《金融学》课程为例”(LGSJG202518)
王刘洋 吴俏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态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聚焦“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问题,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随后介绍了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加强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推动绿色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关键词】“双碳”目标;绿色金融;金融风险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也愈发显著。中国基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努力于 2060 年前达成碳中和的目标。绿色金融在支持“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其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识别风险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助力绿色金融健康、稳健发展。
一、文献综述
      我国有关绿色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风险管控、市场定价三方面,形成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五大支柱。既往研究中诸多学者肯定了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宁伟和佘金花(2014)的研究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规模及其资源配置效率与宏观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在风险管控策略方面,学者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推动金融科技的运用等措施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水平,政银企联动,借数字化转型推动低碳金融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王遥等,2020;陆岷峰,2024)。
      纵观国内针对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的研究,国内研究聚焦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指出市场规模扩大但存在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法规建设等风险管控策略。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这些问题,但其根源和具体表现仍需深入剖析,下文将基于此展开分析。
二、风险管控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长期且全面的发展目标。绿色金融业务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引导资金投向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绿色金融领域,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通常对其自身的环境绩效、项目风险等信息了解更为充分,而金融机构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或投资决策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加强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建设,对于降低绿色金融业务中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贷款
      近些年来,我国绿色贷款在规模、增速以及占总贷款的比例方面,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 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 40.61 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增长了 9.6%,一季度新增金额为 3.56万亿元,从用途方面来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和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贷款余额分别是18.11 万亿元、8.13 万亿元和 4.81 万亿元。从行业分布角度而言,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为 8.45万亿元。
      (二)绿色债券
      2025 年一季度,中国绿色金融债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我国境内公开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投向绿”债券共发行 209 只,同比增加 19 只;发行规模达到 3352.14 亿元,同比增长804.05 亿元。
      同期,我国境内公开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的金额为 1443.87 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投向绿”债券实际投向绿色项目的金额为 2016.76 亿元,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以及其他相关产业。
      (三)绿色基金
      最新统计,截至 5 月 23 日,国内市场现存 ESG 公募基金总数达到 669 只,总规模约为 8242.32 亿元。绿色基金是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投资基金,其核心使命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的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绿色基金作为重要工具之一,为企业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四)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是专门为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旨在降低绿色项目潜在风险,帮助绿色产业发展,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朝着全面绿色转型方向迈进。按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 2298 亿元,占行业总保费比例为 4.5%;同时,绿色保险提供的保障规模高达 709 万亿元,绿色保险赔付额达到 1214.6 亿元,绿色保险产品数量超过 3600 个。自2023 年以来,我国绿色保险发展步伐加快。2025 年,我国绿色保险市场呈现出较强增长势头,保费收入和保险保障规模都实现了提升。
四、“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组织架构层面,部分金融机构尚未构建专门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独立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岗位设置,致使风险管理职责界定模糊,难以对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进行系统性统筹以及高效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现有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大多是依据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没能充分契合绿色金融业务的独特属性,无法契合实际风险管控需求。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
      绿色金融业务涉及环境、社会及治理相关信息,然而目前的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作为信息披露主体的企业,大多时候对自身环境绩效、绿色项目进展等信息的披露不够主动且全面,甚至存在信息造假情况,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信息披露方面也有不足,比如对绿色信贷投向、绿色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的披露不够详尽,导致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无法全面掌握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状况。信息披露不足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难度,还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以及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三)专业人才短缺
      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需要有包括金融、环境科学、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这类专业人才相对较少,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缺乏系统性的绿色金融知识培训,对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特征及其管控方法的了解比较有限,难以开展相关工作。
      (四)金融科技应用不足
      尽管金融科技在我国金融领域已获应用,但在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方面的应用仍显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例如在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采集和处理方式,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影响了风险管控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五、“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组织架构上,金融机构应着重构建和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职责范围和权限,负责统筹协调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结合绿色金融业务的特点,制定涵盖环境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此外,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风险管理合力。      
      (二)加强信息披露
      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详细披露绿色信贷投向、绿色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及风险管理措施等内容,提高业务透明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对违规披露信息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严肃处罚,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搭建统一的绿色金融信息平台,集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便利。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对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金融机构应加大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绿色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同时,应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充实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团队。
      (四)深化金融科技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信息共享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通过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风险管控效率,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波 . 新发展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D]. 广西大学 , 2024.
[2] 蔡文柳 .“双碳”目标背景下 ESG 评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司的实证研究 [J]. 特区经济 ,2025,(02): 56-59.
[3] 陆岷峰 .“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定位与流程再造——兼论数字低碳金融发展模式 [J].黑龙江金融,2024,(03):62-68.
[4] 王遥 , 任玉洁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J].当代经济科学 ,2022,44(05): 1-13+139.[5] 张志彬 , 张瑞瑄 . 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债券发行的准自然实验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5,43(02):92-100.
[6] 刘赛红 , 卢千禧 . 绿色金融的碳减排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5, 41 (02): 87-99.
[7] 谭集丹 . 绿色金融推动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低碳转型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OL]. 西南金融 , 1-11[2025-04-20].
[8] 陈文虎 , 程佳佳 , 姚志鹏 .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衔接:逻辑、阻碍与对策 [J]. 新金融 ,2025, (04):67-75+8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