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摊机制研究
 

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摊机制研究
谢宝霞

      【摘要】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但增量成本制约其推广。本文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现状与问题,探究碳达峰与绿色建筑的关联性,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型和多主体分摊模型,结合市场机制与政策支持,为合理分摊增量成本、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达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摊机制;低碳转型
引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下,建筑产业因高能耗、高碳排放成为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4 年发布的《建筑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显示: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 45.8%,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占全国总量的 28.3%,绿色建筑由此成为建筑领域减排的核心手段—通过采用绿色节能技术、材料和装置,可显著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然而,绿色建筑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初始投资成本,这一增量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研究报告》,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是 30-50 元 /m2、80-120 元 /m2、150-200 元 /m2,比同类型的普通建筑分别增加约 3% ~ 5%、8% ~ 12%、15% ~ 20%。因此,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增量成本分摊机制,成为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现状与问题
      (一)参与主体利益诉求不一致
      绿色建筑开发涉及的单位较多,如开发商、设计方、施工单位、材料供应方及购买者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开发商作为资金的投资方,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因此对于绿色建筑增量的成本负担更为抵触,且不能立即看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价格优势效果,价值回报周期较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2023 年对全国 100 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显示,绿色建筑项目投资回收期为 8 ~ 12 年,远长于普通建筑的 3 ~ 5 年,导致多数开发商持观望态度。
      设计单位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在方案中运用过多绿色技术将会导致设计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而且并没有给予设计单位更大的补偿。
      施工单位则会考虑施工难度和成本问题,绿色建筑的施工比较难,如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吊装需要很大的精度,相比于传统的现浇结构要花费更高的费用,大约会增加10% ~ 15%,且难以将该部分成本转移。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与分摊标准
      目前我国缺乏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一计算口径的标准,各地区、各项目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界定与计算方式等差异较大,部分项目仅将绿色技术投入成本算作增量成本,却忽略了应用绿色技术进行设计优化、施工管理等产生的其他直接或间接成本,导致测算结果失真。另外,部分建设项目的增量成本除特殊处理价款外,还包括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这也使得成本测算结果不准确。同时,由于分摊原则、对象不明确,缺乏统一依据,易引发主体间纷争。实践中多由开发商单方面制定分摊方案,其他主体缺乏话语权,合理性不足。比如,通过查阅南方+ 客户端信息可知,广州鹏瑞一号绿色建筑项目中,开发商把 80% 的增量成本转嫁给施工单位,导致施工单位停工 3 个月之久,严重延误工期。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
      1. 绿色建筑价值实现机制未建立: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外部效益未转化成经济效益,无法促使各方主动增加投入;按目前测算的碳减排量,以三星级绿色建筑为例,单栋建筑年减排二氧化碳约 500 吨,但由于建筑行业尚未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该部分减排量无法通过交易产生经济收益。
      2. 绿色建筑标识认证体系存在缺陷:部分项目通过伪造节能数据获取“绿色建筑”标识,形成“伪绿色”项目。2023 年住建部通报的 10 项“伪绿色”项目中,通过做假的节能数据来获得标识,增量成本虚高幅度均达 20%。
      3. 信息不对称:购房者、投资者对增量成本与效益认知不足无法判断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量效益情况,影响他们是否愿意购买或投资。根据 2020 年《绿色宜居住区质量与建筑品质满意度研究》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 1000 名购房者中,有 70% 的人不清楚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所包括的内容,65% 的人认为绿色建筑没有节能效果,影响其购买或投资意愿。
二、碳达峰与绿色建筑的关联性研究
      (一)碳达峰目标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碳达峰目标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现“拉动与缓解”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为了实现碳达峰目标,国家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指标与减排要求,倒逼开发商采用更加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绿色建材来满足相关的指标,因此必然带来增量成本的增加。例如,2024 年 3 月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24),将建筑节能率的要求由 75%提升到 83%,这意味着,在此基础上需要外墙面保温、门窗等造价分别额外增加约 20 元 / ㎡、约 30 元 / ㎡。另一方面,碳达峰目标推动绿色建筑产业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部分技术成本显著下降。如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单瓦成本由 2018 年的 12 元 /W 下降至 2024 年的 5 元 /W,降幅达到58%。行业预计,随着碳达峰目标实施,到 2030 年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占总造价的比例将较 2024 年再降 58%。
      (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与测算研究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技术成本。占增量成本的 60% ~ 70%,涵盖节能门窗、保温材料、可再生资源的运用及使用费等,例如地源热泵系统费 300-400 元 /平方米,比传统空调系统要多 2-3 倍。二是设计成本。绿色建筑需多专业协同设计与多环节优化,设计费较普通建筑高10% ~ 20%。同类项目中,绿色建筑设计费约 60 元 / ㎡,非绿色建筑约 50 元 / ㎡,增幅达 20%。三是施工成本。装配式建筑因预制构件生产、安装等工序增加,成本较传统施工高10% ~ 20%。如装配式住宅造价约 1800 元 / ㎡,普通现浇住宅约 1500 元 / ㎡,增量成本 300 元 / ㎡,增幅 20%。增量成本测算采用对比法:在建设规模、标准、地理位置等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总造价差即为增量成本,公式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 绿色建筑总造价 - 普通建筑总造价。
      (三)成本分摊机制的现有探索
      1. 开发商
      开发商通过房价溢价转移部分成本(同等条件下绿色建筑房价高 5% ~ 10%);或与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签订长期协议,以批量采购、集中施工降低成本。
      2. 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降低增量成本,若设计方案能有效降低增量成本,设计单位有机会获得一定奖励。例如:某个设计单位通过调整建筑的朝向以及优化建筑的窗墙比,使得项目的增量成本节省了 20%,将获取开发商给予的 10 万元奖励。
      3.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自行增加部分增量成本,比如引入 BIM 技术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材料损耗,某施工单位在绿色建筑工程上使用 BIM 技术,将材料损耗由原来的 5% 降到现在的 3%,某项目由此节约成本约 80万元。对于增量成本,施工单位通常会与开发商进行协商,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施工费用来补偿自身的增量成本。
      4. 材料供应商
      材料供应商通过研发和生产低成本的绿色建材分担部分增量成本。如某保温材料企业研发的新型保温材料,成本较传统材料降低了 25%,已广泛应用于市场。
三、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核算与分摊机制的模型构建
      (一)成本核算模型
      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开展增量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的成本计算,并据此形成相应指标数值。确定核算的范围和边界,要区分清楚将哪些成本作为增量成本来考虑。根据不同的阶段分别收集成本数据,包括绿色技术及绿色材料购买成本、设计费、建设费、运维费等。运用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到各作业上,并算出每个作业产生的增量成本。实践过程中,把各个环节的增量成本加起来,从而得到绿色建筑的总增量成本。
      该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C 为绿色建筑总增量成本,Cg , i 为绿色建筑第 i阶段的成本,Cc,i 为普通建筑第 i 阶段的成本,n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数。利用该模型可以准确核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产生的增量成本,从而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某绿色建筑项目中,施工阶段增量成本占比 40%,运行阶段占 20%,规划设计阶段占 15%,拆除阶段占 5%,其他阶段占 20%。
      (二)成本分摊模型
      基于“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综合考量各主体的贡献度(提供资源比例)与受益程度(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占比),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两者权重(如贡献度 0.6、受益程度 0.4),计算分摊比例。贡献度是指参与绿色建筑开发的各主体根据其为绿色建筑提供资源比例决定的,受益程度则是根据各主体从绿色建筑中得到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比例决定的。
      具体分摊步骤如下:确定参与成本分摊的主体,包括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购房者等。计算各主体的贡献度和受益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两者的权重。根据贡献度和受益程度的加权结果,计算各主体应承担的增量成本比例。根据分配比例将绿建总增量成本按比例分摊至各主体。例如,在某绿色建筑项目中,开发商的贡献度为 40%,受益程度为 50%;设计单位的贡献度为 15%,受益程度为 10%;施工单位的贡献度为 20%,受益程度为15%;材料供应商的贡献度为 15%,受益程度为 15%;购房者的贡献度为 10%,受益程度为 10%。若权重分别为贡献度 0.6、受益程度 0.4,则开发商应承担的增量成本比例为 40%×0.6 + 50%×0.4 = 44%,其他主体以此类推。
      (三)完善市场机制与政策支持
      1. 建立绿色建筑交易平台
      积极打造统一绿色建筑交易平台,为相关主体搭建信息交流与交易融合的桥梁,公开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节能效益等相关信息,促进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推动碳减排量交易,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2. 发展绿色金融服务
      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绿色建筑信贷余额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实行低利率、长年限政策;开发性能保险产品,降低开发商与购房者风险。
      3. 强化政策监管与引导
      规范成本核算与分摊行为,严查“伪绿色”项目;完善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提高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及认证结果的透明度;对达标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激发市场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的增量成本分摊机制是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利益诉求多元、核算标准缺失、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构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型与多主体分摊模型,结合市场机制优化与政策支持,可实现增量成本的合理分摊,兼顾各方利益,为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贵华 , 秦舒可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0,39(14):1-4.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20.14.002.
[2] 王连月 , 曲晓伟 , 曲荣荣 . 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2,43(02):57-66.
[3] 张爽 , 孟坤 , 焦爱英 .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 [J]. 建筑经济 ,2023,44(08):54-61.
[4] 彭红相 . 新型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与成本控制策略[J].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4,(09):143-145.
[5] 舒畅 . 绿色公共建筑增量成本效益研究 [J].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24,(10):77-7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