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智能化升级下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融合
 

智能化升级下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融合
——以河北省为例
课题:2024-2025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化升级下河北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研究》(HB24SH008)。
郭杰 胡从海

      【摘要】本研究聚焦智能化升级背景下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数据共享障碍、技术应用短板、制度保障缺失及基础设施不均等核心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跨部门信用平台、研发智能评估系统、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升级全域服务网络等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成果旨在为河北打通信用数据流通堵点、强化技术支撑能力、优化制度环境及提升服务效能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智能化升级;河北社会信用体系;数字经济;融合路径
引言
      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信用体系智能化建设对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当前融合进程中仍面临数据割裂、技术滞后、制度缺失及设施薄弱等现实挑战,亟须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本研究立足河北实际,深入剖析融合堵点,旨在为构建适应智能化时代的信用经济生态提供路径参考。
一、智能化升级下河北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融合的问题
      (一)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当前制约河北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最突出瓶颈,在于跨部门跨领域信用数据整合流通不畅。受制于统一顶层设计的缺失及强制性共享机制的缺位,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与公共事业等核心主体持有的信用信息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形成了顽固的数据壁垒和封闭的信息孤岛。
      这种割据态势直接导致市场主体难以获取完整及时的信用背景资料,不仅大幅推高了交易决策的风险与成本,更严重阻滞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信用服务创新和风险预警能力提升。更棘手的是,政务与市场信用数据之间尚未实现高效互通,共享范围有限、交互不足、时效滞后,导致信用数据本应发挥的协同治理效能与资源配置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成为掣肘区域信用经济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融合深度不足,智能信用评估模型待优化
      当前河北信用评估领域的技术融合仍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度激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潜在价值。主流评估模型过度依赖传统结构化数据及简易统计规则,对网络行为、社交媒体动态、物联网感知等海量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复杂信用风险的全景呈现受限。
      现有算法在先进性与适应性层面存在显著短板,深度学习、图神经网络等前沿技术尚未实现深度融入,制约了信用画像的精准刻画能力、动态更新效能及风险预测水平。与此同时,面对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等数字经济新形态,适配性的信用评估框架仍未有效构建,模型在多元场景与差异化主体间的适应能力薄弱,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信用服务需求。此项技术应用的滞后性,直接造成评估结果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市场主体实时信用状况,严重弱化了信用体系在数字经济中的基础支撑效能。
      (三)制度供给滞后,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薄弱
      支撑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在河北尚不健全,存在显著的供给滞后问题。现有信用法规体系层级不高、内容分散,对数据权属界定、隐私安全保护、信用信息共享边界、电子信用凭证法律效力等关键问题的规定仍显模糊或缺失,难以适应智能化、网络化条件下信用管理的新要求。
      促进二者融合的专项政策、实施细则及配套标准建设进展缓慢,尤其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则、跨领域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新型信用产品与服务监管框架等方面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引导。此外,相关政策的协同性与执行力不足,部门间权责边界不清、监管规则不一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市场主体在参与信用创新时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与不确定性,抑制了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市场活力。制度保障的缺位,已成为掣肘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软肋。
      (四)基础设施不均衡,数字化信用服务平台覆盖率低
      河北区域间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反映在社会信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不均衡上。省级层面虽有一定投入,但基层特别是县域及乡村地区的数字化信用服务节点,如终端设备、数据采集点、网络带宽,覆盖不足、质量参差,导致大量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营主体难以便捷获取权威、高效的信用服务。
      现有信用信息平台的功能集成度与智能化水平偏低,用户界面友好性差、服务响应迟缓、移动端适配不足等问题突出,用户体验不佳。更重要的是,支撑智能化信用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如高性能算力中心、区块链存证节点、安全认证体系布局分散、规模有限、协同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实时性、高并发的信用数据处理与应用需求。该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加剧了“数字鸿沟”,阻碍了普惠性信用服务的实现,也限制了先进信用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规模化落地与效能释放,成为融合进程中的硬性制约。
二、智能化升级下河北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
      (一)数据治理优化,构建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破解河北信用数据碎片化困局的关键在于推进全域性、规范化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鉴于当前政务、金融、市场等多源信用信息分散割裂的现状,亟须由省级层面统筹制定统一的信用数据目录、采集标准与交换协议,明确各部门的数据提供责任与共享边界,为打破“信息孤岛”奠定制度基础。
      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建设省级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枢纽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整合税务、社保、市场监管、司法、金融、公用事业等核心部门的信用数据资源,通过安全可控的 API 接口实现跨系统、跨层级的实时交互与按需调取。该平台需嵌入先进的数据清洗、脱敏、加密与溯源技术,确保在充分保障个人隐私与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实现高价值信用数据的合法、高效、安全流转。
      同时,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与合规审计机制,持续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时效性。唯有构建起这样一个权责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信用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信用背景查询服务,为政府精准监管与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最终打通信用价值释放的核心堵点,奠定融合发展的数据基石。
      (二)技术创新突破,研发智能信用评估与风险预警系统
      推动河北信用评估能力跃升的核心路径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信用场景的技术融合创新。针对现有模型对复杂信用风险刻画不足的缺陷,应集中研发新一代智能信用评估引擎:一方面,突破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瓶颈,构建可整合交易流水、网络行为、物联网传感、舆情动态等多维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处理框架,大幅扩展信用评估的覆盖维度;另一方面,深度引入机器学习、图计算等前沿算法,开发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动态评估模型,实现对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多尺度、实时化、穿透式解析。
      该系统的设计需高度注重场景适配性,针对供应链金融、平台经济、小微企业融资等河北重点发展领域,定制差异化评估子模型与风险阈值规则。同时,强化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建立基于异常模式识别与传导路径模拟的预警指标体系,对区域系统性风险、行业信用劣变及重点企业违约苗头实现早识别、早干预。通过持续迭代模型算法,并严格验证其稳定性与可解释性,使信用评估结果更精准地反映信用实质,从而为差异化金融服务、精准政策扶持与高效市场监管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三)制度协同创新,完善数字经济信用法规与标准体系
      为消除河北信用与数字融合的制度盲区,必须构建层次清晰、衔接配套的法规政策保障网络。首要任务是提升信用立法层级与系统性,推动出台省级《数字经济信用管理条例》,清晰界定数据权属、使用授权、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基础规则,明确电子信用凭证的法律效力与执行保障,为数据流通与信用创新筑牢法治根基。
      加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与技术标准:重点围绕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市场信用信息共享规范、信用评价模型基本准则、信用修复程序等关键环节制定全省统一的操作指南;同步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规则,如平台企业信用责任认定、跨境数据信用评估规范、算法模型合规性审查等,填补监管空白。
      尤为关键的是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由发改、央行、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议事机构,统筹政策制定与执行监督,破解“政出多门”难题。同时,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信用创新沙盒机制,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市场主体试错,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构建“法律 +标准 + 政策 + 机制”四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显著降低融合发展的合规成本与制度不确定性。
      (四)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区域一体化智能信用服务网络
      弥合河北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普惠信用服务的物质基础是构建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应实施“强基提能”工程,在省级层面,重点扩容升级云计算中心、区块链平台、安全认证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其对海量信用数据的存储、计算、存证与防护能力,为全省提供强大的共性技术底座。
      在市县层面,协同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增设基层信用服务终端、部署移动信用服务车、优化网络带宽等方式,显著提升县域及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覆盖率与接入便捷性。同时,整合现有分散平台资源,打造全省统一的“智能信用服务门户”,集成信用查询、信用报告、异议申诉、信用修复、政策咨询等全流程服务功能,提供 PC 端、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多渠道无缝衔接的用户体验。
      该门户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客服、语音导航、个性化推荐等,实现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与人性化。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信用服务节点的协同联动与资源共享机制,形成“省级枢纽统筹、市级节点支撑、县级终端覆盖”的一体化服务网络,确保信用服务的高效触达与均等可及,切实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三、结语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河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揭示的数据治理优化、技术模型创新、制度协同完善及基础设施升级四条路径,构成了破解当前融合困境的系统性方案。未来需强化省级统筹与跨域协作,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持续释放信用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智能信用服务普惠性。相关探索不仅对河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亦为同类区域推进信用与数字协同发展提供可参照的实施框架。
参考文献
[1] 章政 , 闵瑛美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十四五”进展与“十五五”路径 [J]. 新视野 , 2025,(03):14-22.
[2] 李 诚 . 社 会 信 用 体 系 现 代 化 的 问 题 与 对 策 [J]. 理 论 视野 ,2024,(08):59-65.
[3] 慕丹 , 王娟娟 . 数字金融赋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实践思考 [J].科技智囊 ,2023,(08):27-33.
[4] 聂婷 .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我国数字信用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集体经济 , 2023, (09): 128-130.
[5] 秦光远 , 张嘉一 , 刘伊霖 . 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转型:一个文献评述 [J]. 农村金融研究 ,2022,(12):71-81.
[6] 李鑫 . 信用监管为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J]. 江南论坛 ,2022,(06):36-3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