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润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印洁 陈家旭 马晓峰
【摘要】本文聚焦镇江市润州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区域创新视角出发,在梳理苏南城市创新实践核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润州科技创新指标偏弱、科技型企业规模小、孵化载体层次不高等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对策,为其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润州区;创新对策
引言
对于江苏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5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四个着力点,首要的便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镇江作为苏南地区一员、润州作为镇江主城区,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成为亟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联系,旨在为润州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苏南城市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润州学习和借鉴。
(一)南京“硅巷模式”助力老城区转型发展
硅巷的发源地是纽约曼哈顿,它是在城市核心区域形成的、没有明确边界的都市科技创新区域。和美国西海岸硅谷那种侧重增量拓展的发展路径不同,硅巷模式的核心在于促使科技重新融入城市,借助对城市中心有限土地的存量空间进行更新与改造,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动力。2018 年南京在全国首次将“硅巷”引入全市高新园区建设,2019 年实施“创新名城”战略部署。秦淮区、玄武区和鼓楼区以建设“城市硅巷”为切入口,率先开启建设创新城区的实践之路。南京打造“城市硅巷”时,着重对老校区、旧办公楼、旧厂房、传统街区乃至棚户区实施整体性改造,以此盘活并释放创新所需的空间资源。这种模式将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自然融入城市的街巷之间,致力于构建出工作、生活、休闲功能兼具的复合型区域。使得产业聚集区与居民生活区实现融合发展,催生出一片大众投身创业、万众踊跃创新、人人展现创意的区域。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备案的硅巷载体面积突破 100 万平方米,产业集聚程度超 70%;硅巷内汇聚了 154 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培育引进了 1180 家科技型企业。三个老城区已成为中心城区创新转型的典型标杆。
(二)苏州以科技招商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随着外向型经济向“双循环”转变、土地财政周期的不可逆等影响,苏州从资本招商向产业链招商及科技招商转型。早在 2006 年,苏州工业园区便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十多年来精准实施科技项目人才招引计划,发展创新型经济,吸引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在此创新创业。如今,苏州已有 5 个板块成立县级市(区)层面的科技招商部门,并建立了成熟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
(三) 无锡借地借力借势打造“创新飞地”
与以往飞地多呈现产业多样化、粗放式发展特征不同,“创新飞地”多以孵化器、创新中心等方式运行,聚焦本地产业升级中的共性技术难题、资金需求,根据创新资源分布,实现差异化运作、精准化对接。近年来,无锡通过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西安等城市设立各种飞地,借地借势借力,实现引项目、引人才、促发展。截至目前,无锡各板块在全国科创“富矿区”建设的科创飞地共 36 个,其中已建成 25 个,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飞地最集中的城市和区域。这种研发孵化在外、产业化在无锡的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特色专业化、高密度和高浓度化特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常州打造“创新之核”塑造第一动力
过去,常州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方面存在短板,全市的专利数量甚至不及一家大型企业。2002 年,常州整合了市内 5 所高职院校和 1 所本科院校,规划出 5 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了全国首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为集聚高端科教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常州市自 2006 年起,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党政代表团与企业家代表团开展“科技长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招院引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科教城。在此过程中,中科院、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落地;还设立引进了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 47 家公共研发机构。累计培养毕业生近 50 万人,分领域、分行业引育各类人才超 2.2万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 29 名。如今,常州科教城平均每天能创造 4 项发明专利、转化 1 项科技成果,已与 5800多家企业开展横向合作,签订合同 7600 多个,带动产值近千亿元。其发展始于高职教育,兴盛于研发孵化,通过集聚科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凭借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
当前的润州,类似于曾经的常州,缺乏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区的专利数也屈指可数。值得欣慰的是,润州现在重点打造的官塘创新社区,以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润州可借鉴常州当年“科技长征”的拼劲与韧劲,秉持“走出去”拓视野、“请进来”聚资源的思路,大力推进“招院引所”,积极吸引高端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扎根官塘创新社区。通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这里逐步成长为润州乃至镇江的“创新之核”。
二、润州区域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截至 2024 年,润州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的绝对值在几个板块中仍然是最低的。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仅 32家(2017 年 9 家,虽然增幅达到了 256%,但总数仍然太少),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17 年(区划调整)的 0.16% 上升至 2024 年的 0.60%(增幅达到了275%,但绝对值还是最低)。
自 2017 年区划调整后,润州区原有的科技孵化载体以及 89% 的规上工业企业均划归镇江高新区,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研发人员等科技创新类数据主要来源于规上工业企业。2024 年润州区仅有规上工业企业 12 家,而且产业结构偏重,其中,资源型企业占比 41.7%,研发投入少但营收规模大,几乎无研发投入企业占比 33.3%。原有的招商队伍划至高新区后,润州区开始重新培养招商人员,但这必然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受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当前招商人员仍普遍更关注 GDP、税收等经济指标,对科技类项目的引进与培育重视不足,尤其对那些需要一定政府扶持的科技型项目,往往采取回避或选择性忽略的态度。从润州区的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看,短期内难以直接引进高能级的创新平台或大型载体,因此更需要静下心来,持续聚焦于引进和培育有潜力的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必须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定力。同时,这也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2024 年润州区研发经费占比较低,仅 0.6%,亟须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三、对策与建议
制度创新是地区发展的生命力和灵魂。当前各地区的发展由过去拼政策、拼资源,转到更多地拼创新、拼活力。对润州而言,制度创新尤为迫切和重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机制。切实发现选出一批制度性创新典型,以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形成制度创新的“高地”。
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就润州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最重要的是为科技型企业插上金融的翅膀,打造多层次的、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用好“中小微企业助力贷”“高企贷”“创新领军企业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充分盘活政府引导基金,重点扶持高成长性、高增值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积极跟进投入,形成多元资本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围绕“四群八链”强链补链延链,把准“企业所需、产业所向”,细致梳理润州区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强化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探索实施“创新飞地”模式,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创新要素资源汇聚耦合、高效配置,构建起研发在外地、生产在润州;孵化在外地、加速在润州;引才在外地、用才在润州的全产业链条。官塘创新社区是承担区域创新的生力军,持续招引培育一批高端创新要素落户官塘,打造创新之核。
同时,学习借鉴南京打造“硅巷”经验,盘活和整合闲置楼宇、厂房,为科技型企业营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场景,开放场景资源,降低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成本。抓住上海实施长三角跨区域补链固链强链专项行动机遇,下好“联动棋”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化区域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探索“一区多园”模式构建,闭环的“研发总部 + 合作园核心制造 + 周边配套制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高效协同,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核心生产再到配套加工的完整产业闭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苏南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切入点,结合镇江润州区实际,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苏南城市通过“硅巷模式”“科技招商”“创新飞地”等路径,实现了创新要素集聚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其经验对同类区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润州区当前存在科技创新指标偏弱、科技型企业规模小、孵化载体层次不高等问题,根源在于规上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招商能力不足及资源投入有限。润州需从思想自觉、政府引导、精准招商三方面发力,通过制度创新、平台建设、要素协同等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融合,破解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 丁涛 , 顾金亮 .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43(12):65-72.
[2] 王妮 , 陈博 , 张晓钥 . 陕西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2,37(5):89-96.
[3] 杨建 , 方浩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研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38(8): 3-23.
[4] 张捷 , 李琳 . 创新驱动下苏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 江苏社会科学 , 2022(3):225-233.
[5] 刘志彪 . 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 [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5):5-23.
[6]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 南京“硅巷”建设实践与思考 [R].2021.
[7] 苏州市科技局 . 科技招商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报告[R].2023.
[8]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无锡“创新飞地”模式对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影响 [J]. 改革与战略 ,2022,38(7):80-88.